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文化東方
 
靈魂的轉向
2012年 09月 10日 00:00
 

    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

    幾千年前,柏拉圖這樣問他的學生:是這個世界更真實,還是你的靈魂曾窺見的理念世界更真實?這好像在問門徒,是你所見的水中之月真實,還是浩渺天際的明月更真實呢?而真實的明月并不在此界。

    柏拉圖說,靈魂更真實。如果靈魂更真實,我們的任務是應當照料肉體,還是照料靈魂?當然,照料靈魂是人的最高使命。

    幾千年前,孟子也是這樣問齊宣王的。王啊!征戰四方,稱霸天下,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是為了豔麗的色彩不夠看嗎?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想滿足私欲,以征戰來稱王天下,是緣木求魚。

    在孟子看來,耳目之官和心之官相較,心更重要。因為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耳目是小體,心是大體。從其小者為小人,從其大者為大人。從入目之欲,遠不如充實其心。

    靈魂啊!本是從本體世界而來的,是因為受肉體的束縛而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在哪里。關於靈魂的愛,在《柏拉圖文藝對話錄》中他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話:每個人的靈魂,天然地曾經觀照過永恆真實界。但是從塵世事物來引起對於上界事物的回憶,這卻不是凡是靈魂都可容易做到的,凡是對於上界事物只暫時約略窺見的那些靈魂不易做到這一點,凡是下地之后不幸習染塵世罪惡而忘掉上界偉大景象的那些靈魂也不易做到這一點。剩下的只有少數人還能保持回憶的本領。

    正義、智慧以及靈魂所珍視的一切在它們的塵世仿影中都黯然無光,只有極少數人借昏暗的工具(指感官),費極大的麻煩,才能從仿影中見出原來的真相。過去有一個時候,美本身看起來是光輝燦爛的,因為那時我們還保持著本來真性的完整,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全是完整的、單純的、靜穆的,歡喜的,沉浸在最純潔的光輝之中讓我們凝視,而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純潔,還沒有束縛在肉體里,像一個蚌束縛在它的殼里一樣。

    良知啊!是人的本心。明代大儒王陽明一日出游,看見田間禾苗茁壯,說「能幾何時,又如此長了」。他的學生答道:「此只是有根。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不長。」先生說:「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

    人是天地的心。人的心是天植的靈根。

    有了這顆心,人人是否有成為聖人的根基?

    《孟子·告子下》中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人心有成聖的根基,好像一闡提可成佛。

    

    韓望喜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長期致力於人性與人生問題的研究。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