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制作技藝是廣東省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大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據學者考證,端硯制作的歷史始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悠久的制硯歷史,綿延的技藝傳承,使得端硯制作技藝及其所蘊含的人文內涵愈發豐富,成為嶺南文化遺產的重要名片。由廣東省博物館和肇慶市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紫石風流--現當代端硯精品展》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展覽展出了當代端硯精品152套,展覽持續至10月10日。
端溪古硯天下奇
筆墨紙硯為中國傳統書寫工具,餘韻至今仍存。宋代以來,端硯拔硯林頭籌,與湖筆、徽墨、宣紙并稱為文房四寶,成為文教名器,深受文人雅士推崇。
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赞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首重石質。端硯石坑口眾多,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綠端、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白線岩以及斧柯東諸坑、坑別不同,石品自异。坑口之外,端硯還具備獨特而豐富的石品花紋,如天青、青花、魚腦凍、蕉葉白、冰紋、冰紋凍、火捺、金線、銀線、翡翠以及各種罕見的石眼等。在此之上,硯形、硯式、雕刻工藝等等亦廣受重視。端硯形制由初期常見的規整到目前的隨形,反映了端硯制作工藝的承傳與創新。在雕刻工藝方面,端硯雕刻分為深雕、淺浮雕、細刻、線刻、通雕、俏色等技法,不同的題材用不同的刀法或同時運用幾種工藝來表現。
突破傳統展硯都風采
「天有時,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大自然的恩賜讓嶺南名郡肇慶擁有一座寶藏端硯。千百年來其以優質的石材,精美的工藝譽冠硯林,在現當代更是進入一個輝煌的發展時期。當代端硯繼承端硯文化與技藝,溫故知新,與時俱進,出現傳統題材與現代題材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2006年端硯制作技藝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展覽精心挑選來自端硯制硯名師和收藏家的一百五十一件/套現當代端硯作品,力圖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端硯發展的最新進展,助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利用和推廣。
肇慶市博物館陳羽介紹,千餘年來端硯技藝均是以家族為核心進行傳承,「技不外傳」,圖案及紋飾較為單一,題材以雲龍、雲蝠、梅雀、荷葉、仙桃等吉祥瑞福為主流。1958年后,政府成立端硯廠,振興端硯業,鼓勵藝人探索創新,以程泗為代表的藝人擅長從傳統文學典籍里尋找靈感,創作歷史典故人物硯,如西游記、羅漢硯音、八仙等系列。羅星培、羅均培等傳統硯雕藝人打破「技不外傳」舊規,以師徒傳承方式培養了黎鏗等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他們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力求創新,創作了《星湖春曉》、《七星洞天》等描繪家鄉特色以及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以劉演良、梁子峰、梁弘建等文人書畫家為代表的「文人硯」也橫空出世,增添一派文雅氣息,反映傳統文化、歷史典故傳說、融合書畫篆刻藝術而創作的作品不斷面世。各具風格的作品林林總總,蔚為大觀。本展覽作品從端石之美、工藝之精和題材之廣諸要素綜合考量,選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佳作展出,旨在讓觀眾可以從中窺視現當代端硯的發展軌跡和時代風流。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