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鼓罩平遙漆器
推光:以手掌推出的光澤
在山西省晉中市,有一俗語可謂家喻戶曉:「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在古城三件寶中,漆器列為首。平遙古城地處黃土高原,公元前2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這里覆蓋有大量樹木,有一種叫漆樹的樹種分布甚廣。先民們便用漆樹的漿汁涂抹食器,以圖光亮、好看、耐用。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先染其內,證明當時已使用礦物質顏料調制朱色漆飾。推光漆技藝傳承人薛生金大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遙推光漆器是一種完全以純手工制造的名貴工藝品,因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極具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2006年,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7年開始舉辦的以「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為宗旨的中國平遙漆文化藝術節,成為全國漆藝展示交流的平台。香港商報記者 張智宏
輝煌的歷史地位
中國漆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在山西晉中市貓兒嶺挖掘的戰國墓中即出土了漆制的木盒,這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平遙推光漆器的鼻祖。春秋戰國時期,平遙漆器已初具雛形。在漢代,漆器已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隨著晉商實力的增強,平遙漆器遠銷蒙、俄、東南亞一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平遙推光漆器髹飾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以此種技藝制作的漆器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長足的進步,隨著晉商走南闖北和巨額財富的積累,平遙推光漆器不僅成為了皇家貴族、達官貴人和晉商巨富珍愛的日用品,而且聲名遠播。開始出口到英、俄等國。史料記載,清朝乾隆年間一家名為「鴻錦信」的漆器商鋪,僅其擁有的用來運輸漆器產品的運輸隊就有水旱兩支,其中海運大船12艘,陸運駱駝120峰。今天,在參觀晉商大院時,人們不難發現在其間陳列的大量平遙推光漆器。
復興當中的創新
平遙推光漆器的描金彩繪在全國來說都很有獨到之處。比方說「堆鼓罩漆」,在全國只有平遙有。這也是透過平遙幾代人的努力創造出的一種漆文化。漆畫描金彩繪工藝可追溯到戰國兩漢時期,在光亮的漆器上描繪金色花紋,待漆即將乾燥時,敷以金粉、金箔,即成描金花紋。圖案多采用線條表現,與國畫工筆白描有不少共通之處。其題材主要為人物故事、花鳥、山水、亭台樓閣等,漆面以黑、紅、紫色為宜,圖案五彩繽紛、斑斕多姿。
堆鼓又稱漆凍,屬於堆起門的隱起描彩、隱起描金工藝。但這個精湛的技藝早在清代就失傳於戰火之中。1958年平遙推光漆器廠草創時期,第二代推光漆技藝傳承人薛生金進廠師從平遙推光漆器老藝人喬泉玉老先生學藝。薛先生食古而不拘於古,他心細善思,勤於琢磨,在繼承推光漆器古老工藝的基礎上,他敢於推陳出新,大膽創新,使古老的推光漆器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在1964年,他便帶頭深鑽細研,不僅把已經失傳的堆鼓罩漆工藝重新研制恢復成功,當年就在廣交會上定了貨,使推光漆器成為國內外人們最喜愛、最具民族風格的漆器工藝品,而且還新創造了「三金三彩」、堆鼓青綠金碧山水、堆鼓描金彩繪花鳥、搜金、瀝金、瀝銀、瀝螺、雕填嗆金和天然彩色玉石鑲嵌等新工藝。
獨特的工藝風格
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車間使用松木做出各種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車間就用白麻纏裹木胎,抹上一層用豬血調成的磚灰泥,這叫做「披麻挂灰」。漆工車間的工序是非常細緻和复雜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紙蘸水擦拭,擦拭畢,再用手反覆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刷漆,多則刷七遍,少則刷六遍,其后的推擦就更細緻了。畫工和鑲嵌車間,對技術的要求更高,畫工必須學習繪畫四年以上,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巧,才允許在漆面上勾紅點翠,獨立操作。刻繪工人的刀鋒,要求像筆鋒一樣,粗細相間,深淺適度,起落自如。
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競爭日趨激烈,一些漆器制作商為了降低成本,制作漆器大量使用化學漆和腰果漆,但任何化學漆和其他植物漆,從耐力、色澤、附著力、抗熱、可雕等理化性能,以及漆層厚度、漆的品質等藝術加之和工藝要求等,無論如何不可和天然大漆相匹配,無序競爭和缺乏科學管理,將導致自毀名牌,傳統大漆退出漆器行業,是漆器藝術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