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文化東方
 
古老的「失蠟法」和楚編鐘
2012年 09月 10日 00:00
 

    楚文化探奇(三)

    古老的「失蠟法」和楚編鐘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一套精美絕倫的青銅尊盤。尊與盤紋飾繁縟精巧,彼此鏤空,形態飄逸,合在一起又渾然天成。1993年,河南淅川縣下寺楚國令尹(宰相)子午墓出土大批青銅器。其中一個精美的銅禁引起史學界又一陣嘩然。銅禁和尊盤,均為失蜡法鑄造。它們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采用失蠟法的青銅鑄件。迄今經國家鑒定為商周時期的1100多件青銅器,可以肯定使用失蠟法鑄造的不過10件,均出自楚墓。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65件楚青銅編鐘,被外國媒體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93年,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參觀荊州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后深受震動,撰文指出:「長江文化至少可與黃河文化并駕齊驅。」特約撰稿嚴家慶

    

    失蠟法是熔模鑄造青銅器的一種方法。先制作一個略小制成品的粘土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層蠟,在蠟上雕刻花紋后,再加上一層粘土,然后進行整體加熱,蠟熔化后留下空隙,將銅水注入空隙。在古代希臘、埃及都曾使用這種方法鑄造青銅器。中國失蠟法有使用紀錄的僅見於楚國。

    公元前7世紀,西周王朝逐漸衰弱。楚人乘機征撫和吞并周邊數十個小國,占據了盛產銅礦的湖北大冶銅綠山、陽新港下、江西瑞昌銅嶺、湖南麻陽九曲灣等地,使銅的產量大幅提高,制銅工藝水平全面提升,迅速超越了華夏諸國。為開拓新的金銅源,公元前282年,楚頃襄王派遣楚將率軍沿黔中商道進入貴州云南,歷時三年撫平各民族。但班師時楚郢都被秦將白起偷襲,黔中道也為秦將張若占領。楚軍被迫退回云南成立滇國繼續抗秦。桓寬《鹽鐵論論功》云:「今西南諸夷,皆楚莊之后。」楚人落戶云貴高原將失蠟法鑄造技術也帶到大西南,於是發生一件中國人意想不到的大事。

    隱藏「駝峰航線」的失蠟法

    抗日戰爭后期,美國飛虎隊在印度與云南之間組織「駝峰航線」。有一次,陳納德將軍乘車經過永勝縣古莊村,發現這里制作的銅器十分精美,雕龍鏤鳳,活靈活現,便高興地買了幾件,還現場觀看了制作過程,知道這種鑄造工藝叫「失蠟法」。恰在此時,「駝峰航線」運輸機因山高路險損失嚴重,尤其是螺旋槳供不應求,致使航線運輸頻頻告急。陳將軍焦慮之中突然想起古莊鑄銅,於是聘請一批銅匠到機場采用「失蠟法」緊急澆鑄和加工螺旋槳,從而保證了飛行需要。抗戰勝利后,陳納德載著榮譽和「失蠟法」回到美國,并為「失蠟法」申報專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得知后十分驚訝,因為該館珍藏的一件同為失蠟法鑄造「楚王熊審之盂」銘文的青銅器,雖鑒定為公元前六世紀作品,卻無法得知其高超絕妙的鑄造方法。

    古老的「失蠟法」在兩千多年后仍躋身於現代世界高科技并為抗日戰爭作出巨大貢獻,遺憾的是它在國內卻逐漸失傳。至今還沒人鑄造出那如絲如線的銅花,更不用說那精細鏤空的龍頭鳳尾。

    奇妙的「郢爰」金幣

    2001年7月的一天,一場暴風雨過后,湖北宜城縣「楚皇城」遺址內一塊台地上露出了大大小小的金屑,引起很多人圍觀和拾撿。警方收繳后發現其中竟有一小塊「郢爰」。楚皇城是楚國的陪都「鄢」,台地是楚人黃金加工的一處作坊遺址。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圍鄢,久攻不下,乃引荊山蠻河灌城,淹死數十萬軍民,被秦軍洗劫漏網的郢爰和金屑就伴著堆堆白骨深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東晉以來,中國境內不時發現郢爰金幣,特別是安徽的臨泉、六安,河南的扶溝、襄城,陝西的咸陽等地更是成批量的出土,出土總量達35000餘克。其中整版郢爰78枚,其餘的均被切割使用過。郢爰主要呈龜板形,含金量在95%以上,正面鈐有「郢愛」楚篆字。由於先秦兩漢的書籍中均未記錄郢爰,歷史上雖時有郢爰出土,也因難辨其文,多誤為漢器。郢爰是中國金幣的始祖,是世界最早鑄造發行的黃金貨幣之一,也是楚國發展壯大的標誌之一。到春秋晚期,楚國已是「地闊五千里,甲兵百萬」的大國。版圖空前擴大,農業迅猛發展,城鄉經濟繁榮,使楚國原有青銅「蟻鼻錢」之類的小額貨幣已不適應市場需要。於是,郢爰應運而生。

    開始是在楚國國都郢城監制的,所以稱「郢爰」。楚文字中「爰」同「易」,交易的意思。后來因大受市場歡迎而供不應求,楚國又在幾個重鎮加制。所以出土楚金幣中還有部分「陳爰」鈐印。整版郢爰在260克左右,相當於楚國的一斤。它神奇在於既可整版交易,又可切割稱量并配有衡制非常精密的天平砝碼。這種發明創造體現楚人的聰明才智和民糸風情,相比當時歐州、北非和西南亞的金幣都大為先進科學。

    更為神奇的是,楚國的天平砝碼已經具備了現代倍率遞進法則。1976年,長沙左公山15號楚墓出土9枚青銅砝碼(見圖)。按照楚制,1斤等於16兩250克,1兩等於24銖15.6克,1銖等於0.69克。若以銖為單位的話,砝碼之間就形成極有規律的等比數列,即1、2、3、6、12、24、48、96、192、384。這套砝碼能以最少因素稱量從最小的1銖到2斤的任何自然數重量的金幣,從而解決了中國古代「幣值問題」。這種等比數列對后世衡器產生深遠影響。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天平、台秤、磅秤,所配套的砝碼或秤砣均是1、2、5三種重量形式,人民幣也只有這三種形式。

    有趣的是,郢爰沒有隨同楚國一起消亡。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雖想統一貨幣,但忙於征戰嶺南和云貴高原而財力不濟,六國貨幣未能完全廢止。郢爰作為當時唯一的金幣仍在社會上廣泛流通和收藏,一直流通到西漢前期。西漢中期,漢武帝實行算緡告緡政策大批收繳郢爰,并統一鑄造發行馬蹄金和麟趾金,郢爰才結束了長達六百年的輝煌歷史!

    「脫胎換骨」的楚漆器

    1982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一箱文書工具,其中一把青銅削刀的鞘上黑底彩繪紅黃金三色花紋,鮮豔奪目,分外精美。后來,考古工作者在鞘面斷裂處用放大鏡觀察,發現是公元前339至329年楚威王時期珍貴又稀少的夾苧胎漆器,引起人們一陣陣驚叹!諸多中外媒體將它列為專題曝光。

    中國是漆樹原產國。春秋戰國時期,漆已在各諸侯國廣泛運用。楚人更是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如漆杯、漆碗、漆盒、漆床等;娛樂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喪葬用品有漆鎮墓獸、漆木俑、漆棺等。考古發現,楚國漆器的胎體絕大多數的是木胎。但由於南方木質胎易受潮變形不易保存,到戰國中晚期一種新型的夾苧胎工藝在楚國悄然興起。

    夾苧胎是采用苧麻紡成的織物為主原料制成的漆器胎體。以削刀鞘為例:先將預制好的削刀模具上涂上一層漆灰(生漆拌石膏粉),然后纏上一層麻布再涂漆灰,反覆操作數次,待胎體乾燥后去除模具(現代稱為「脫胎」),將胎體外表磨光、髹漆、彩繪,就成了一件精美的刀鞘。削刀插進去,就成為典型的「脫胎換骨」了。

    夾苧胎漆器具有堅固、精巧、造型容易、不易受潮變形、保存時間長等特點。至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夾苧胎漆器實物都出自楚墓。可惜楚人「夾苧」時間不長,精美作品出土太少。夾苧胎漆工藝是楚人又一項偉大發明,被后世廣泛繼承和運用。1978年湖北云夢大墳頭1號西漢初年墓出土20個夾苧胎耳杯,1925年朝鮮平壤王盱墓出土公元52年蜀郡西工所造夾苧胎漆杯。據《資治通鑒》載:公元692年,武則天令嵩山少林寺普光佛堂神王像二尊改為夾苧像,放置宮中。公元695年,武則天又下令僧懷義造夾苧大像。《元史工藝傳》載:「至元中凡諸大名剎,塑土范金搏換(夾苧)為佛像,神思妙合,天下稱之。」明清之后,夾苧工藝被稱為「脫胎」一直沿用到現在,整整2400多年歷史,超過世界上任何物質「健力士記錄」!

    「世界第八大奇跡」楚編鐘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65件楚青銅編鐘。這套編鐘保持完好,尚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聲音清脆、圓潤、渾厚、純净,是目前世界僅見的保留著原有音色的特大型定音古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12個半音的古樂器,被外國媒體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曾侯乙編鐘與鐘鈞附件及鐘架上均有銘文,共2883字。銘文記載這套編鐘是楚惠王56年贈送楚附庸國曾國的,還附記了楚國、曾國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系。其中涉及的音階、調式、律名、階名、變化音名、旋宮法、固定名標音體系、音域術語等方面,相當全面地反映了楚國樂學的高度發展水平,已經超越中原諸國,處於世界前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鐘,樂鐘也。秋分之音萬物種成,故謂之鐘。」這說明鐘的起源與農民在勞動生產中搖晃植物果殼聆聽娛樂有不解之緣。中國古代帝王尊崇黃帝,謂「昔黃帝以其緩急作立五聲,以政五鐘」。於是把鐘置於治國地位、禮樂之首,發展成宮廷旋律樂器,更成為王公貴族權力的象徵和財富的標誌。楚國尚鐘之風居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之冠。迄今為止,全國出土的編鐘以楚國故地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這一方面表明楚人崇尚樂舞,一方面表明楚王室奢華窮欲。楚國從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封熊繹於荊蠻」到公元前223年秦亡楚,歷經800餘年。其間征撫了包括魯國、越國在內的60多個大小諸侯國,囊括大半個中國,形成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

    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文選宋玉答楚王問》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下里巴人》是楚人、巴人雜居地區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餘歌曲,由於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這一記載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楚國音樂的廣泛性。在這樣的基礎上,鼎盛時期的楚王室奢華窮欲成為必然。楚王室不僅大規模鑄鐘,配及磬、鼓、瑟、琴、竽、簫、篪等樂器,還大築離宮別墅,僅在江漢平原修築的如「章華台」般宏大的宮殿群就有近十處。楚王將眾多細腰美女淫入其間,歌舞升平,終於導致王室的覆滅。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