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故里的門神文化
迎吉納祥到忠義智信的傳承
自唐朝以來,門神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取代。每逢春節,人們張貼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畫像作為「門神」看家護院、祈保平安的風俗,此風俗已沿襲數千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門神文化歷史久遠、影響巨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門神是平安守護、懲惡揚善、忠勇仁義的典型代表。經過數千年的演變,門神的核心內涵已由最初的驅邪避惡、迎吉納祥演變成忠義智信的文化內涵。在演變過程中,留存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傳奇故事。這些故事傳說既豐富了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又體現民族習俗的地方特色,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緊密相連。香港商報記者張蘭實習記者陳琳
驅邪避惡的門神
門神,其前身是桃符,又稱「桃板」。古人將桃木作為五木之精,認為能克百鬼,故從漢代起就有用桃木板或桃符做辟邪之用的風俗。
漢時,傳說神荼、郁壘二兄弟能捉鬼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二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顆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危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用兩塊桃木板分別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挂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辟邪。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每至歲末除夕,人們便將此二人的畫像貼於門上,一左一右,左門神為秦叔寶,右門神為尉遲敬德,秦叔寶手執銅曖,尉遲敬德手持鋼鞭,用於驅邪避惡,迎吉納祥。
而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成為門神還有一段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在稱帝后,由於身體虛弱,夜不能寐,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知道后,便商議夜夜守衛在太宗宮門外。在他們守衛宮門后,太宗的身體明顯好轉。太宗看二人他們每夜都守衛宮門,非常辛苦,於是,便命畫工繪二人戎裝畫像懸挂在宮門上,用於驅鬼辟邪。消息傳出后,百姓便紛紛效仿,於是便在民間風行起來。
門神傳承忠義智信精神
尉遲敬德戎馬一生,為后世留下一部傳奇式的人生畫卷:黑虎下界,追蛇得鞭。拜師打鐵,夜擒海馬。高陽投軍,馬邑起義。際遇明主,助李興唐。辭金拒婚,空手奪槊。日搶三關,夜襲八寨。喋血玄武,開國功勋。近殪夏鄭,遠殲漢梁。單騎救主,擒琬引馬。功成名就,急流勇退。頤養天年,放懷山水。善始善終,陪葬昭陵。他生前叱吒風雲、建功立業,死后千古流芳,被尊為門神。而經歷一千四百多年,門神的核心內涵已由最初的驅邪避惡、迎吉納祥演變成忠義智信的精神內涵。尉遲敬德純樸忠厚、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高尚品格,生前大義昭昭,死后尊為門神,成為千古傳承的英雄。
此外,尉遲敬德還被尊稱為「鐵匠祖師爺」。傳說尉遲敬德十幾歲時開始學打鐵,在打鐵時,他不停地掄著一把四十斤的大錘,十多年的歲月里,把年輕的尉遲敬德鍛煉成了一位又黑又壯的鐵漢子,雙手如鐵鉗,雙臂有著驚人的力氣。這給他日后從軍成為驍勇無比的戰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次行軍打仗中,曾一人手持單鞭,保護李世民殺出敵軍的包圍,并把敵軍首領單雄信打落下馬,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單鞭奪槊」的故事。由於尉遲敬德的忠勇無二和精於鍛鐵的經歷,在被尊為門神后,民間又把他推到了鐵匠祖師爺的寶座。
門神文化具有地方特色
尉遲恭字敬德,唐朝大將,乃凌烟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下木角村人。「高臥深居不見人,功名抖擻是灰塵。只留一部清商曲,月下風前伴老身。」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讀鄂國公傳》中言簡意賅的頌揚了尉遲敬德公的生平。
在尉遲敬德祠堂里,有兩副楹聯,分別是,「殪夏鄭殲漢梁唐朝名將,仗忠義全節義晉地功臣」,「金獻齊王立志渾同山嶽,辭婚尚主敦倫不弃糟糠」。這兩幅楹聯是對一代名將尉遲敬德出生入死、效忠君王給予的評價。
而平魯是門神尉遲敬德的故里,也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融合的地方。經過長期的碰撞與交融,這塊邊塞要地積澱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境內有六郎寨、紅娘墓、觀音塔、鄂國公廟以及大量的漢墓群。明代修築的古長城在平魯境內蜿蜒綿長58公里。烏龍洞傳說是五台山五爺修行得道的地方,并有「先有平魯烏龍洞,后有五台五爺廟」之說。平魯歷史上涌現出大唐名將尉遲敬德、金朝大夫虞仲文、明代大將李良才、清朝武官劉詔等一批彪炳史冊的軍事將領和文人墨客。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就犧牲在這塊土地上,「李林精神」成為平魯人民的傳家寶。
平魯地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地傳承尉遲敬德純樸忠厚、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遺產的同時,挖掘融合其門神文、邊塞文化、古軍事文化、佛祖文化等,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門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