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幸福廣東行勇闖新路篇 協調發展 深汕合作創新機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2-11-08
作者:   林麗青
版面名稱:   AA4
全文:  

    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和科學發展,是建設幸福廣東的題中之義。在各地「騰籠換鳥」、產業轉移熱潮中,深汕特別合作區鶴立鸡群,以創新制度和市場導向,突破行政藩篱,成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典範。作為深圳特別合作區的主導者,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期望,省市「有心栽花」的深汕特別合作區能「花滿園」,為廣東探索出一條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互動協調發展,促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深入開展,破解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的新路子。香港商報記者林麗青

    志存高遠區域統籌新樣本

    丁力認為,合作區將深圳乃至珠三角對環珠三角的輻射作用拉近了100多公里,削減了區域差距的陡峭性,同時也創新一套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深圳和汕尾這種跨越行政返利的產業合作意義重大,對全省其他地區的合作具有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指出,深圳與汕尾,一邊是過度擁擠沒有發展空間,另一邊是有大量镕置的土地和發展相對滯后,兩者優勢互補、緊密合作就可在東翼沿海地帶再造一個或數個深圳。

    在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教授魏清泉看來,深汕特別合作區在解決深圳和汕尾各自發展的同時,更大的價值和意義,恰恰在於對這種避開了行政區劃調整下,為這種先進與后進的合作模式的探路。「從深圳的發展來看,我們過去一味用調整行政區劃來解決發展空間不足的手段,已經顯得有點老套。現在的深汕合作關系,更多地采用了市場手段,弱化了行政藩篱。」魏清泉指出,在廣東未來發展布局中,「雙轉移」所面臨的阻力目前顯而易見,地區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并未建立,造成產業轉出地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轉移中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企業單一轉移,既拉高了成本,也使得由於配套、環境等的初期不完善,難以持續。從這個意義來說,深汕特別合作區之所以備受關注,還在於外界希望其能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統籌區域發展的「改革樣本」。

    五次批示高瞻遠矚指方向

    長期以來,珠三角獨大而東西兩翼沉重,區域發展不平衡格局一直困擾著廣東,已成為廣東和諧發展的瓶頸。如何破除個中困局?汪洋提出,推進雙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科學發展,建設幸福廣東。多年來,廣東從未停止對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扶持,各地產業轉移園紛紛涌現。2008年建成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園,本來無异於其他「飛地」發展模式。然而,粵省最發達城市與最落后城市配對格外引人注目,也引起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高度重視。汪洋曾兩次視察調研深汕合作區,先后五次對深汕合作區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創新機制力爭把這一「特殊的合作,特殊的園區」上升為省級戰略。

    2008年8月6日,汪洋帶隊到汕尾考察調研時指出,「建立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干好了,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以城帶鄉,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汪洋還提醒,「這種跨區域合作,將會遇到許多困難,不但要在合作規劃時認識要統一,將來在合作中遇到困難時仍然要認識統一,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還建議你們合作要有制度保障。」「要一次定奪,分步實施。」

    定名特別制度創新是亮點

    汪洋特地給合作區定名「深汕特別合作區」,并指出合作區要從單向產業轉移上升為雙方特別合作,「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探索建設,與橫琴島開發、中新(廣州)知識城等一樣,也是廣東著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排頭兵的重要舉措、重要平台。」對於貧富懸殊的兩個市合作,該如何才能求得共贏呢?汪洋強調,要以更開闊的視野、更高端的理念、更大膽的改革精神,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深汕特別合作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科學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長遠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創造經驗、提供示範。「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合作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合作區試行。」

    汪洋指出,「深汕特別合作區要以創新發展,先行先試為核心,努力創建全省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撰文稱,深圳汕尾產業具有高度互補性,且處於一省統籌之下,制度創新空間較大。深汕合作區制度創新是亮點,最大的亮點是「深圳經驗加汕尾空間」、「深圳總部加汕尾基地」。這種深圳主導開發經營,汕尾主導社會環境的方式,就從簡單的產業轉移和承接中走出來,真正升級為區域間的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