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幸福廣東行成就展示篇 廣東中山:「好」字當頭力促轉型升級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2-11-08
作者:  
版面名稱:   AA7
全文:  

    以「和」為貴謀求社會善治

    【香港商報訊】通訊員郭錦潤、伍學標報道:「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美國建築學家沙里寧寫下的這個句子,恰如其分地提煉出偉人故里中山市的發展脈絡。近年來,廣東中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改革機遇,從一個亦耕亦商的南國小鎮,發展成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幸福和美之城。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廣東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十二五」發展核心任務,如甘霖般沁人心脾,亦如春雷般發出巨響。執政者的思路理念如何突破?作為曾經的「廣東四小虎」,中山再次給出了富有創意和深意的答案。

    「要緊緊圍繞「幸福廣東」、「幸福中山」的核心任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包容增長理念為引領,實現全民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園。」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指出,「和」者,既要「五穀豐登」,又要「眾口可調」,要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時代進程中加快轉型升級;「美」者,就是要保護與弘揚中山所特有的自然美、人文美、和諧美、人性美,最大限度調動和發揮每個新老中山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共同事業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好」字當頭力促轉型升級

    「走與珠江口東岸不一樣的發展新路,做到『好字當頭,快在其中』。在堅持好的前提下,能搞多快搞多快……寧可慢一些,也要保證『好』。堅持科學發展,『慢』也是成績。」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巡回講評會上對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寄語,為中山這艘行進在改革征程中的輪船把準航向。面對國內外复雜多變的嚴峻經濟形勢,中山市把轉型升級視為發展的生命線,牢牢抓住人才、資本、技術三個核心環節,為后續發展騰出了廣闊空間。

    產業轉型:「汗水經濟」邁向「智慧經濟」

    近兩年來,中山集中出台了「三個一百」戰略、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鼓勵企業上市、發展總部經濟等20多項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更加能動的倒逼機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新提升、產業結構的新優化,變「汗水經濟」為「智慧經濟」。制定了「用地少、創新多、效益高、用工精、污染少、生態好、惠民實」的轉型升級衡量標準。在用地方面,提出「米產」概念,把每平方米的投資強度、產值、稅收作為約束指標,只有符合標準的項目才允許上馬。

    2011年,中山出台了《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并制訂完善15個配套政策,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才工作體系。啟動首屆創新型人才、創新團隊和愛才重才單位的評選活動,拿出2650萬元重獎一批突出人才和團隊。在資本方面,從首家外資銀行——東亞銀行進駐,到全省首隻地級市股權投資基金——中科股權投資基金成立,再到首家納斯達克海外上市企業——明陽風電登陸,中山在資本市場上尋求突圍,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動力源泉。在科技方面,中山在連續五屆獲得「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稱號的基礎上,堅持政府支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堅持企業主體與協同創新相結合,深化產學研用合作。預計到201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將達2.5%。

    平台創新:全新視野謀劃「翠亨新區」

    2011年,中山利用紀念百年辛亥這一歷史契機,提出建設「翠亨新區」的設想。今年10月30日,《廣東中山翠亨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2-2030年)》經廣東省政府審議通過,標誌著翠亨新區成為廣東省探索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先行區和試驗區。站在新一輪科學發展的起點上,翠亨新區如何在區域競爭中找準定位,突出亮點,實現跨越,是新區規劃建設的一項大挑戰。薛曉峰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翠亨新區科學從容抓好謀劃,力爭新區謀劃建設求新、求特和求實。

    在「求新」方面,翠亨新區突破傳統新區簡單「造城」的思路,提出了「文化引領、生態優先、科學用海、錯位發展」四大原則;在「求特」方面,翠亨新區立足於「孫中山」這個聯繫著海峽兩岸和全球華人的獨特人文資源和文化品牌,力求彰顯偉人故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中國特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省的「廣東特色」、與珠江東岸互補的「珠西特色」、建設新一代嶺南理想城市的「時代特色」;在「求實」方面,中山圍繞翠亨新區發展定位和產業規劃,有針對性地加強與大型央企、世界500強、港澳及海外財團的推介和招商工作。

    完善共享機制搭建共享平台

    近年來,中山市在率先推行優秀務工人員積分制管理、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至全省最小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城里人與農村人、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身份壁壘,大力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努力讓所有中山建設者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一方面,著重確立平等保護與特殊保護相結合的制度。率先探索「一保五助」困難群體基本保障體系。今年城鄉低保標準統一調高至每人每月430元,城鄉低保標準位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著重增進外來人員對中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全省率先推行入戶入學積分制之后,逐步將住房、社保、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納入積分制管理範圍。同時,著眼拓寬外來務工人員的政治參與渠道,邀請异地務工人員列席市委全會,擴大在優秀异地務工人員中競爭性甄選公務員和村官的比例,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合理有序參與當地的社會事務和社會管理,凝聚新老中山人和衷共濟的力量。

    以「和」為貴謀求社會善治

    中山在全國首倡的外來工積分入戶入學制度,如今已經成為全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一項制度設計。近年來,中山立足這一成績繼續求索,初步走出一條以包容增長理念為引領,有效破解城鄉人與農村人、本地人與外地人兩個二元結構,實現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平等發展機遇的新路子,為實現社會善治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發布《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山社會環境和創新環境兩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其中社會環境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二,僅落后於香港,在內地排名第一。參加十八大的廣東省代表中,唯一的外來工代表也來自中山。

    全民修身:營造全社會共同價值觀

    中山人深知,單靠經濟增長難以支撐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和美家園的重任,難以滿足市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破解這一命題,中山在經過三個月充分調研和兩個月全民大討論后,於去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傳日」開啟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動,旨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市民修養身心、涵養德性,推進社會和諧善治。中山號召并組織全社會廣泛開展了公民意識培育行動、傳統文化弘揚行動、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動、領導干部尚德養廉行動等全民修身十項行動。行動開展以來,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良好社會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涌現出了人民好警察麥振偉堅守崗位至生命最后一刻、大涌鎮三位村民勇救落水兒童「小鑫鑫」、刑滿釋放人員見義勇為抓小偷等一系列感人事蹟。據調查,有98%的受訪者認為修身行動感染了自己,9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加入到修身行動中來。今年是中山全民修身行動普及年,該市把舉辦「修身學堂」作為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全市已建立修身學堂600多間,開展宣講活動數千場次。今年9月又出台了《全民修身行動測評體系》,針對鎮區和部門分別推出11個測評項目,檢驗推進全民修身的工作成效,不斷深化「身修、家齊、市治、一方平」的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