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一城兩輪 光明模式
2012年 11月 20日 00:00    中國窗
 

    5年前,為加快特區內外一體化進程、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體制、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深圳市成立第一個新區--光明新區。光明新區如今上市企業從成立之初的4家銳增至23家,世界500強由3家增至11家。同時,在社會建設方面有諸多突破,民計民生的幸福指數也逐年提升。「一城兩輪」帶動下的「光明模式」,已初顯良性循環效應。香港商報記者黃鳳鳴

    

    1 圍繞綠色發展建設

    「一城兩輪」即圍繞建設現代化綠色新城,城市化引領工業化,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以實現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的「雙輪驅動」。這一思路從一開始就有別於傳統經濟開發區,顛覆了「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傳統路徑。

    在光明人看來,唯有高標準、高起點的城市化,才能讓新區在社會管理、人居環境、產業提升等方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城市化引領工業化」,并非在城市化面面俱到之后再引入產業。而是以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并以創新高效的社會管理帶來可持續發展的預期。在路網建設、社會管理、公共資源等多管齊下之后,新興的產業園區迅速跟上并發力。

    以此為開端,光明新區的先行者們創造性的提出一系列理念與思路:一是要堅持「五大發展戰略」,即綠色低碳戰略、園區聚集戰略、大項目帶動戰略、自主創新戰略、社會建設戰略;二是要樹立「五高」發展目標,即高品質環境、高科技項目、高檔次設施、高素質人口、高水平服務;三是要遵循「四先四后」開發時序,即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開發、先綠化后發展;四是要堅持「四個創新」發展舉措,即創新規劃理念、創新產業模式、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用人機制;五是要堅持「三同」原則,即堅持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在思想認識上「同位」、工作部署上「同步」、資源保障上「同力」。

    5年來,「一城兩輪」良性循環效應已經初顯:對企業長遠發展而言,企業發展的城市基礎遠比單純的人工成本要素重要得多,當城市的交通、基建、住房等基礎條件提升,公共資源、生活服務有良好的遠景預期,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對市民、企業的服務上有先進的理念,創新的意識時,一方面對企業本身會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留住有價值的人才。

    2 兩大戰略促進產業升級

    「產業是新區的希望,園區是新區的未來。」新區黨工委書記田夫一語道出新區經濟發展核心理念。「光明發展產業突出兩個要旨:一是瞄準高端;二是引進大項目。產業發展也并非遍地開花,而是通過建設專業園區來聚集。」近年來,光明新區強力實施園區集聚戰略和大項目帶動戰略,兩大戰略被外界形象地比喻為「建籠引鳳」,以大項目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園區建設帶動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

    園區集聚效應顯現

    2009年11月16日,深圳建市以來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華星光電項目在光明新區落地生根,項目總投資245億元,19個月之后建成投產。依托這一超大型重點產業項目,光明新區先后引進旭硝子、住友化學等10多家配套企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高標準規劃5.4平方公里的「光明國際平板顯示產業園」,建設國家級平板顯示產業示範基地。

    目前,光明高新園區內的現代生物產業園,已形成以葛蘭素海王、邁瑞、雷杜、衛武生物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形成以杜邦太陽能薄膜、拓日新能源、龍邦芳綸、星源材質、新綸科技等為代表的產業組團;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園已入駐證通電子、新綸科技、遠望谷、華力特等21家高新企業。未來園區將建成集聚程度高、產業鏈完整、擁有核心關鍵技術的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體系。

    隨著招商局「智慧城」、華強集團和華僑城「創想新城」選址光明高鐵站門戶區,以文化、科技為核心內涵的現代產業體系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

    大項目帶動產業計劃

    從成立之初,光明新區就一直堅持「產業第一,能快則快」,堅持大項目帶動戰略,重點發展「333產業」:努力打造平板顯示,LED、電子信息三大千億優勢產業,培育太陽能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百億新興產業,提升內衣、模具、鐘表三大百億傳統產業。

    除新興產業,內衣、模具、鐘表三大傳統產業基地建設也得到長足發展,煥發新生活力,實現了「量」與「質」的飛躍。光明新區投入1.5億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將鐘表產業基地打造成第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目前已有9家鐘表企業入駐。同時,光明新區還著力完善內衣、模具兩大基地的產業鏈,力爭到2015年,分別實現產值超過100億元和300億元。     兩大引擎促經濟井噴

    大項目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園區建設帶動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園區集聚」和「大項目帶動」兩大引擎,造就經濟總量、發展質量、發展速度「三井共噴」。

    連續5年,光明新區經濟保持25%左右的增長,其中2010年增速達28%、2011年增速達28.5%。GDP總量由建區之初的135億元,增至2011年底的381億元,而今年底預計達到500億元。此外,成立5年來,新區企業累計專利授權量從成立之初的515件,增至今年的4805件,增長近10倍。

    同時,隨著光明新區的加快轉型,經濟質量也持續攀升:十大專業園區規劃建設快速推進;上市企業從新區成立之初的4家增至23家;華星光電等大項目順利實現量產;許硝子、林德氣體、美國空氣化工等世界500強大型配套企業,以及招商局、華強文化、騰訊等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相繼落戶;世界500強由3家增至11家;淘汰落后產能企業513家。94個項目落戶光明高新園區,總投資620.5億元,其中單額投資10億元以上的達16個。

    3 社會管理服務創新

    光明新區自成立以來,圍繞管理、服務兩大創新,強化社會建設、服務民計民生。成立以來,新區80%的財政支出均用於民生;另一方面,新區創造性地提出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在思想認識上「同位」、工作部署上「同步」、資源保障上「同力」的「三同」理念,以民生幸福為核心,全面推進社會建設。

    去年6月29日,全國第一個「社會建設局」--光明新區社會建設局揭牌運作。作為新區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大創新,此舉標誌著新區把社會建設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固化在政府職能中。

    針對外來人口多、城中村多、出租屋多、治安問題多的實際,光明新區先后探索和推廣了住宅類出租屋「樓長制」、工商業出租屋「責任捆綁」模式、旅業出租屋「信息采集」模式、網絡出租屋「即時監管」模式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層群防群治網絡。目前,這些創新監管模式在深圳乃至廣東、全國推廣。

    光明新區首創鄰里服務中心。今年3月29日,白花鄰里服務中心建成,實現了計生服務、教育培訓、醫療就業、證件辦理、文體娛樂等一站式服務。鄰里中心的成立,在建設和管理上實現了「四個轉變」:服務對象上,實現了由僅服務戶籍居民向服務全部實有人口轉變。白花社區鄰里中心涵蓋了對周邊富士康、華星光電、廣深港客運專線光明城站等區域外來人口的服務;服務方式上,實現了由注重社會管理向服務與管理并重的轉變;服務內容上,實現了由單一的政務服務向一站式、多元化服務轉變。

    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硬件顯著提升。深圳市、光明新區兩級共啟動教育系統基礎建設項目35個,總投資近6億元人民幣。學校和幼兒園數量從建區前的50所,增加到72所,校園面積增長25%,建築面積增長43%。順利完成11所原村小改造工程項目,新增優質學位3825個。

    九縱八橫路網完善。華夏路、松白路、觀光路、光僑路等17條城市道路和33條園區配套道路項目已相繼開工。建成后城市主干道里程將達135公里,路網密度達1.9公里/平方公里,一體化水平迅速提高。

    有效緩解民眾住房難問題。光明新區加快推進「整體拆遷、統建上樓」項目實施,并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積極落實集體土地地返還政策。

    公共服務日益提升。新建成的光明新區文化館、圖書館、體育中心、群眾體育中心等大型公共文體場館,為轄區百姓提供了高檔次的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此外,光明新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已正式挂牌,公明、光明社康管理中心相繼成立,一社區一社康中心實現全覆蓋。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