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世俗茶道生發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而禪宗茶道生發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是謂「茶佛一味」。
僧人飲茶在《晉書藝術傳》有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薑、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壺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只是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