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文化東方
 
吃皇糧的文化個體戶
2012年 11月 26日 00:00    中國窗
 

    吃皇糧的文化個體戶    

    易中天侃經濟文化那點事

    

    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主要專業為美學和文學,卻因為在電視節目中品讀歷史而聲名鵲起,成為暢銷書和收視率的「王牌」。喜歡易中天的人稱他為「麻辣教授」,欣賞他幽默詼諧的語言,以及用通俗易懂的表達來闡述深奧的人文歷史知識;同樣,也有許多人對他戲說歷史的治學風格有所質疑,稱他為「學術超男」;而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吃皇糧的文化個體戶」。上周,易中天赴深圳出席廈門大學EMBA鼓浪嶼名家論壇,與商界精英暢談「市場經濟與中西文化」。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文化之差與城市性格之异

    聽易中天「讀城」,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的講座之所以人氣極旺,很大原因在於,他講的內容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或者說,他懂得用大俗的語言來概括大雅的話題,讓聽眾有了更多的參與性。

    整場講座由一條「喇叭褲」而起。易中天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喇叭褲是「問題青年」的標準著裝,因為這種褲型使臀部曲線畢露,為思想保守的「正派人」所不屑。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一吹響,大江南北突然就流行起了喇叭褲、牛仔褲,以及被稱為靡靡之音的鄧麗君歌曲,就連內地的暴發戶在下館子吃飯也會高喊一聲「埋單」。而廣州的高第街,是這一切「舶來品」的發源地。

    「改革開放的頭十年,全國都在學廣東。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在琢磨,為什麼廣東能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列?」易中天說,有人總結出一個規律,即由於早期的改革開放屬於「試驗田」性質,中央對之采取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廣東人看見的是中央閉著的眼,福建人看見的是中央睜著的眼,北京人在討論中央該睜哪知眼,上海人在猜測中央下回會睜哪隻眼閉哪知眼,結果就是務實的廣東人走在了經濟發展的最前列從那時起,易中天就開始關注城市個性和城市文化的問題。他認為,城市個性的形成,極受政治地位、經濟發達程度、地理區域和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以北京為例,這個城市從元代起就是國都,積攢近千年的政治氛圍使得北京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熱衷於討論國家大事。中共十六大前夕,易中天曾到訪北京,有一次搭乘的士時與的哥聊天,的哥主動大爆中央換屆候選人名單,語氣篤定得如同他前一晚才列席了中央政治局會議一樣。北京人即使在家啃窩窩頭,出門也要指點江山、胸懷世界的「將相氣質」延續至今。

    至於廣東,自古以來就遠離中原的政治中心,清代康熙年間從北京到廣州的標準行程是56天,皇帝要下達一份八百里加急的詔書到廣州也得27天,公文未到,廣東人早把該辦的事情按自己的意思辦完了。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只能對廣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廣東人也就習慣了只看中央閉哪隻眼。只要是中央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做的,在廣東人看來,就是可以做的!

    和廣東比鄰的福建,則屬於「乖乖牌」。「古代中原戰亂,老百姓就往南方遷到福建,他們一心盼著長治久安,所以福建的地名不是平就是安,同安、惠安、漳安……皇帝的詔書一到就都安了,老老實實地盯著看中央睜了哪隻眼。」易中天對中國城市性格差异性的形象解讀,令聽眾捧腹不已。

    國人為何缺乏思想獨立?

    本土文化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大。在現場,易中天與商界精英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在紐西蘭的一位律師朋友向他吐槽,給洋人打官司很省心,合同一簽、支票一開,剩下要做的就是談案子;幫中國人打官司,對方總是要討價還價:「哥們,我請你吃飯,你律師費給我打個折吧。」對此,紐西蘭律師很是納悶:時間不是金錢嗎?你請我吃飯浪費了我的時間,憑啥還要我給你打折?

    易中天認為,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在於經濟生活方式的不同。西方文明的源頭有三個組成部分,即希臘的科學民主、羅馬的法治精神和基督教信仰。他提到,「希臘的地理特點是土壤貧瘠,海岸線曲折漫長,不適合生產糧食,但很適合種植橄欖樹、制作陶器。希臘人主要的經營活動就是把橄欖油裝到陶罐里賣給其他地方,換取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木材等。所以,希臘文明就是商業文明。而古羅馬的法治精神和宗教傳承,與希臘的商業特質結合,決定了西方文化更注重獨立人格、自由意志和契約精神。」

    與西方以「個體之獨立」為本位極為不同的是,中國文化自古就缺乏「我」這個概念。「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人們從來不說『我』。皇帝管自己叫『朕』,跟皇帝說話要自稱『臣』、『臣妾』、『奴才』;父母向兒子發表意見要說『為父認為』、『為父勸你莫聽易中天亂講』。」易中天說,中國文化的本位是「家庭」,中國歷史上的私有制在本質上是家有制、公有制,與之相應的文化現象就是國人特別愛用『家』字造詞,國家、公家、人家、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由此造成的結果是每個人都不獨立,每個人都不自由,每個人都在尋求人際網的歸屬和認同,例如吃飯喜歡圍餐而非分餐、用喝酒表示關系鐵、軍隊稱為子弟兵、官員叫做父母官等等。」易中天說,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人格的獨立,沒有人格的獨立就沒有思想的獨立,這一點對中國的發展影響至深至遠,市場經濟下的社會亂象源出於此。

    傳統文化治不了市場經濟的病

    近幾年,內地的國學教育大熱,許多企業都邀請名師為員工開講《論語》、《道德經》、《弟子規》,希望運用傳統文化來解決企業管理的問題。

    對此,易中天的看法是「效果等同於給孩子喂三鹿奶粉」。三鹿奶粉因含三聚氰胺而臭名遠揚,易中天說:「我說這個話,很多人都會跳出來反對,認為我是在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其實,你們應該想想,難道三鹿奶粉只有三聚氰胺沒有奶嗎?問題的關鍵是,奶粉里只要放了三聚氰胺,就吃不得了!」

    他提到,過去短短幾十年間,中國經歷了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然而,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是格格不入的,市場經濟強調獨立、契約,而傳統文化強調歸屬、血緣,所以,傳統文化治不了市場經濟的病。例如,員工跳槽可能存在待遇偏低、晉升空間有限等多種因素,難道讓員工背《弟子規》就能避免跳槽?

    易中天說,經濟社會的轉型,帶來了文化的轉型和中西文明的磨合碰撞,由此產生的種種困擾不能泛道德化,即不能什麼社會問題都歸咎於教育失敗、道德淪喪。事實上,許多行為只要未危害社會和他人,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在合法的大前提下,社會群體應該學會尊重每一個個體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泛道德化的輿論傾向不可取。

    

    麻辣語錄

    

    懷才和懷孕一樣,時間長了別人就能看出來。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現在酒碰千杯知己少。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結果就是批量生產腦殘!名和利,是摟草逮兔子的事兒。摟草是正事,名利只是副產品。罵我的人光看見我逮著兔子,不看我摟草。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