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文化東方
 
邊城和順古鎮
2012年 11月 26日 00:00    中國窗
 

    邊城和順古鎮    

    讓人踏上時空隧道

    

《北京愛情故事》熱播之后,主人公石小猛和沈冰的家鄉和順古鎮的名氣更大了,游人們哼著嘀嗒嘀嗒嘀的曲子,慕名來到中國的邊陲雲南騰冲的和順古鎮,緬懷逝去的歲月。而記者11月中旬來到這里,則是被濃郁的華夏文明氣息震撼了。在這個距離緬甸只有幾十公里的邊城,記者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國家靠什麼維持統一?是文明的傳播和接受。在這里,游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高原小江南的美景,更有那穿越時空隧道的文明痕跡。

    香港商報記者王長久

    

    「極邊第一城」

    騰冲縣位於雲南省保山市西南部,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冲。騰冲縣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騰冲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冲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然而,就是在這極其邊陲之地,卻是中國精神最強烈的聖地。自從《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國遠征軍》熱播以后,騰冲作為滇緬抗戰的前線重鎮,也越來越為世人所知。

    騰冲,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滄桑,積澱了豐實深厚的歷史文化,邊陲古道的馬鈴聲,騰冲文星樓記錄著中、緬、印的商貿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案、銅鼓凝集著兩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石雕佛像,閃爍著中原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民在這片熱土上抗擊日本侵略軍,首創全殲侵略者的戰例,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莊嚴肅穆的國殤墓園里安息著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數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著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氣。

    記者在國殤墓園看到,游人們走進墓園,都會在門口買菊花,放在里面的烈士墓碑上。看著一座座有名的無名的墓碑,人們鞠躬行禮。講解員一遍遍地向游人介紹滇西抗戰、中國遠征軍、飛虎隊的歷史,講述著騰冲人民為修建滇緬公路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講述著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導游介紹說,在雲南有許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市州,但騰冲是個典型的漢族占絕對多數的縣份,這和這個縣特有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一步回到幾百年前

    騰冲縣城不大,但是很整潔,在這里白天可以品味翡翠文化,晚上可以欣賞歌舞《夢幻騰冲》。

    因為靠近緬甸寶石美玉的產地,騰冲的玉文化是最出名的。來到這里的人往往會「陷」在美玉市場而無法自拔。黃金有價,而寶玉無價。人們買美玉不是為了投資不是為了升值,而是注重一個緣分,一個眼緣。喜歡了,就會不惜千金拿走,送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

    離開縣城向西南方向行駛3公里,就是被《中國國家地理》、《時尚旅游》等聯合推薦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的和順古鎮。這里也是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拍攝地、電影《武俠》的外景地。

    沿著西南絲綢古道,翻過巍峨的高黎貢山,走進和順。就像走進了一座文化迷宮。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櫛比鱗次,舉手投足之間便可觸摸到斑駁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氣息。歷經多少滄桑巨變,和順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築和文物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

    和順古鎮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走進和順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一泓碧水繞村而過,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有詩赞和順:「絕勝小蘇杭」。今天的和順生活依然恬靜,仍未沾染現代氣息。和順古鎮內依然保有傳統的文化和建築,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鎮等遍布古鎮,整個古鎮也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未曾改變,宛若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和順人重商,走茶馬道,下南洋,越高黎貢山,遠洋歐美,賺錢后回到家鄉建設,古鎮慢慢成為富甲天下的一方勝景,民居建築异彩紛呈,濃縮各種風格,居民生活也是各種文化交匯。

    華夏文明雖遠猶彰

    和順不僅具有秀美的風光和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順人為當今意識形態的普及傳播以及今天國家意志的奠基作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和順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形成思想開放,熱愛文化的傳統,上世紀30年代就有全國最大的民間圖書館,至今依然。說到文化,不得不提一個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大眾傳播家艾思奇。

    艾思奇,蒙古族,先祖隨成吉思汗大軍入滇鎮守,在騰冲定居下來,早年留學日本,所著《大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后任中央黨校校長,編撰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成為中共的意識形態基礎理論,鎮上留有故居。

    古鎮里建有滇緬抗戰博物館,記錄著中國遠征軍的戰斗歷史,史料非常豐富,值得一看。在和順圖書館、劉氏宗祠、寸氏宗祠等古蹟,記者看到和順人無論漂泊到哪里,根都在這里。在邊陲之地,和順人傳承的是規範的華夏文化,考舉人、中進士,詩書傳家、祖宗祖訓、忠孝仁義,斑斑點點,讓人感到這哪里是邊陲之地。足見華夏文化亙古罕見的穿透力、傳播力。華夏文明,雖遠猶彰,愈久彌新。在和順,人們不用再為華夏文明的前景擔憂了。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