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普羅大眾喜聞樂見
商報首改版強調服務特色
《香港商報》創刊后,并沒有一紙風行,在老報人陳霞子獻策下,於1953年進行報史上的第一次改版,向當年最暢銷的《成報》競爭,要辦一份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報紙。《香港商報》作為中間偏左的報紙,溫和的面貌,客觀的作風,加上重點突出的新聞報道,多姿多彩的副刊內容作為特點之一的多樣化服務,使《香港商報》漸次為廣大讀者所接受。《香港商報》的服務特色,隨著報紙銷路的上升逐步擴大,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免費尋人」和「溫暖人間」。香港商報記者余江強
1
報史回顧 首次改版
《香港商報》面世時銷量低、印數太少,以致當時承印報紙的印刷廠譏諷地說:「開了機,按關機掣稍遲,就印多了報紙。」當時替《香港商報》寫稿的作家三蘇(高雄)也很關心地建議,不如改個報名,另起爐灶。
結果,《香港商報》沒有改名,還用到今天。使《香港商報》在香港報林出頭露角的人,是老報人陳霞子獻策,他剛從《成報》總編輯任上下來,當時的《成報》是香港最暢銷的報紙。霞公(報壇人士對他的尊稱)建議商報人「取法乎上」,辦報方針緊貼《成報》,改革副刊和《成報》爭一日之長短。陳霞子本名銓昌,少有詩名,曾在香港《超然報》諷責廣東徵「糞溺捐」,有「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許屁無捐」警句,一時聲名大噪。陳霞子擅長「三及第」文,把文言、白話、方言渾成一體。
《香港商報》采納霞公的建議,於1953年進行報史上的第一次改版,向當年最暢銷的《成報》競爭,要辦一份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報紙。首先是改革副刊。《成報》的副刊有「談天」「說地」版,《香港商報》就有「談風」「說月」。霞公除親自撰寫專欄外,還介紹一批知名作者加盟,《香港商報》付出流行報章相同的稿費,吸引了高質素的作家加盟,令副刊內容充實。如女作者惺忪擅寫婦女小說和連環圖,吸引很多女讀者如家庭主婦和工廠女工,故事情節吸引令她們談論,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寫俠義都市女性為形象的「巴士銀」,加上幾個醫藥生活信箱專欄,很受女性讀者歡迎,故《香港商報》被形容為「女人報紙」、「家庭報紙」。媽媽看「巴士銀」,兒子則看連環圖的大珠。
2
報史回顧 大球小球
商報人改版,不是生搬硬套,是明智地為廣大讀者加強服務。充實副刊之餘,娛樂版和「馬與波」也擴大了。報社請來明星拍照宣傳上映的新片,又搞讀者填字游戲請來白茵、陳綺華等人抽獎。最為吸引男性讀者的是擴為整版的體育版,從讀者喜愛的「大球」與「小球」入手,成為報紙改版成功的另一元素。
「大球」是足球。當年港人娛樂節目不多,工餘愛入球場觀看足球賽事。《香港商報》的體育版是挑戰當時頗具權威的《香港時報》體育版,以生動活潑和趣味性的內容突圍。初時沒有自己的體育記者,找來報壇名宿潘劍農主持,他認識一班體育記者并向他們約稿。當年有一位女體育記者叫梁楓,走入男球員更衣室采訪,被指「唔知醜」,但她所寫的「燕梳水盤」(賭波賠率)命中率奇高,吸引大批讀者,令商報的體育版可以獨立一張在球場叫賣。及后李治華、岑芷剛、沈啟林(筆名老馬)、朱錦添(筆名徐佳鐸)等人先后接手主理體育版,有聲有色,在球圈頗有名聲。當年體育版成為《香港商報》的一個先鋒。
「小球」是小型足球。《香港商報》的體育版還開設了一個半版「小球世界」,為當時蓬勃的小型足球隊作免費約賽服務,并報道每日每場賽果。租得球場的球隊致電商報擺擂台,有意對戰的球隊在報上看到便回電話給商報,表示依時候教。人稱好波老細的霍英東熱愛足球,早年組織小型足球隊,更親自落場在灣仔修頓球場與其它小球隊較量。他的球隊南征北戰就是通過「小球世界」版的平台約賽。香港多位足球名將亦是從踢小球起家。「小球世界」持續至上世紀80年代。
3
報史回顧 三個信箱
《香港商報》於上世紀50年代有3個傳頌一時的服務信箱,幫助萬千讀者特別是女讀者解答心理與生理及情愛的問題,包括「莊綺信箱」、「濟眾診室」信箱、「生活信箱」。3個信箱各有分工,「莊綺信箱」專門解答兩性問題、「濟眾診室」信箱則是解答醫藥方面的來信,而「生活信箱」則選擇一些可以公開的來信刊出,讓讀者討論,然后再作解答,目的是和讀者互動,親密了和讀者的關系。
「莊綺信箱」其實不是《香港商報》首創,本在他報刊出,但移至《香港商報》刊出,大受歡迎。「莊綺信箱」的版頭設計可圈可點,它是一位女性的背面,挑燈伏案作書。筆名「莊綺」是「亦莊亦綺」的意思。讀者經常詢問閨房之事,尤其是燕爾新婚,男女怎樣面對初夜的問題,而作者「莊綺」是用理性而健康的態度,豐富的醫學知識回答,令讀者信服,亦令后來有「某某夫人信箱」的仿效。有好奇的人想打探「莊綺」是誰,為保持一個神秘的形象,報社對其身份保密,成了一個謎。直至多年前才由創刊元老之一張初把謎底解開,「莊綺」不是女人,是位漢子,是位真漢子,他是香港已故名畫家任真漢的一個筆名。任先生多才多藝,還擅寫歷史小說。
「濟眾診室」信箱的主持人是韋金耀醫生,難得的是執業之餘肯不厭其煩地答覆讀者來信,更不時舉行醫藥講座,教大家認識治理當年流行的胃病、寄生蟲、肺病等,很受讀者歡迎。而「生活信箱」的主持人陳再紅,是張初,不少讀者由少年和他通信傾訴,到中年和他做朋友。張初是位多產作家,接觸讀者眾多的生活素材成為他寫作靈感的泉源。
4
報史回顧 免費尋人
《香港商報》首度改版成功,銷路迅速上升,至50年代中后期,《香港商報》已成為本港暢銷的報紙之一。
開報元老張初總結說,《香港商報》的崛起,又不僅是版面改革的成功,主要是當時政治氣氛有利。50年代初至中期,國內政局穩定,社會生活充滿朝氣,文藝領域更百花齊放,許多劇種和藝術團來港演出,都大收旺場之效。《香港商報》作為中間偏左的報紙,溫和的面貌,客觀的作風,加上重點突出的新聞報道,多姿多彩的副刊內容作為特點之一的多樣化服務,使《香港商報》漸次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香港商報》的服務特色,隨著報紙銷路的上升逐步擴大,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免費尋人」和「溫暖人間」。前者為二戰中失散的無數家庭獲得團圓。張初首主其事,先是有一個年青人到報社詢問如何找尋戰時失去的幼弟。張初接見了他,為他在「生活顧問」(服務版)刊出啟事,果然就有人來相認,就在這許多前來相認的人中,要求報社代為找尋失散親人的又不少,《香港商報》就為他們刊出尋人信,設立「生活顧問免費尋人專欄」,起初是不定期刊出,很快就如雪球般吸引更多的來信,把親人團圓的冀望附托於《香港商報》,於是就定期刊出,每星期一大版。
果然,為許多家庭成功找到親人,《香港商報》把這些動人的令人揮泪的團圓喜訊圖文并茂刊出,得到讀者的共鳴,使「免費尋人專欄」延續了三十年之久。后來許多報章和紅十字會也共襄善舉,尋人啟事在各報出現,而各報尋人啟事的編排格式,都跟《香港商報》相同。
5
報史回顧 溫暖人間
《香港商報》當年的「免費尋人欄」曾幫助過不少戰亂期間失散的讀者一家團聚,另一個膾炙人口的專欄是「溫暖人間」,亦幫助過不少悲劇人家渡過難關。每有人間慘劇發生,在報上刊登后,讀者的善款馬上滾滾而來。
「溫暖人間」的由來,是出自《香港商報》一位作者許凱如老先生的憐憫心。他在筲箕灣發現一群孤立無援的孤兒,由一位少年姐姐帶著,十分可憐。許老先生向《香港商報》反映,報社即派記者采訪,作了專題報道,引起了讀者注意,紛來捐款救助,使這群孤兒得以渡過難關。在救助孤兒后,就常有讀者作探子,向報社「報料」,《香港商報》的記者便去訪貧問苦,報道出來,廣大讀者就雪中送炭,發揚相濡以沫的精
神。《香港商報》的「溫暖人間」受到讀者愛載。每當報道一則悲苦事,即有熱心讀者慷慨解囊,紛紛伸出同情援手,而且遠及非洲、英國等地的僑胞(不乏原是香港商報的讀者,后僑居海外),也匯來英鎊、美金、港鈔、郵票等款項。當記者把這些善款送到驟逢家庭巨變、面對生離死別的不幸者手中,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雪中送炭的溫情,不單單減輕他們經濟困擾,亦減輕他們精神上的痛苦。那時交通不甚發達,商報的同事要把善款親自送到不幸者家中去。有次正值炎夏大熱天時,記著郭清華把數百元善款,獨自一人翻山越嶺,在大嶼山東涌碼頭,爬了兩個多小時山頭,才抵達與世隔絕的石散石灣村,把善款送到該村的一戶不幸人家的手中時,村民大受感動,他們此時才知道香港有間名叫《香港商報》的報館是專幫窮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