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閱海雨天風聽文化潮聲 中國著名作家品鑒嶺南圓滿落幕品嶺南訪歷史一周穿越百年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2-12-03
作者:   杜潔菡
版面名稱:   A17
全文:  

    【香港商報訊】由廣東省旅游局主辦,香港商報承辦的「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活動於日前圓滿結束。經過行程緊密的5天實地游覽,包括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蔣子龍在內的多位知名作家們感叹此行感受良多,文學與旅游的緊密融合能提升旅游業文化品位,廣東在此方面將大有作為,或將再創先行之舉,成為中國文化旅游建設的榜樣。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攝影記者陸紹龍胡嘯原

    「品鑒嶺南——著名作家廣東行」已連續舉辦3年,本屆活動以「感受最美濱海風光」為主題,從11月26日開始到11月30日結束,歷時5天。在此期間,知名作家一行奔赴廣州、台山及中山等沿海城市采風,體驗厚重海洋文明滋養下的嶺南商業文化底蘊。

    參加「2012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的11位作家都是當今文壇翹楚,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中國作協名譽主席蔣子龍,河北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關仁山,福建作協主席楊少衡,天津文學院院長、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獲得者肖克凡,山西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葛水平,廣東作協副主席、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呂雷,江西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世旭,以及中國作協全委、著名散文家王必勝,韓小蕙,紅孩。

    海洋使嶺南文化富於開放性

    廣州作為該次活動的第一站,作家團一行參觀了民間戲稱為「小蠻腰」的廣州塔和黃埔村兩處景點。這兩個地方,一個高聳入雲,是現代廣州的地標建築;另一個已完成歷史使命,成為市民心中的懷舊地標。但這兩個守望著廣州「母親河」珠江的建築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即見證和體現了嶺南文化開放兼容的特點。

    「在參觀廣州塔時,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北有『大褲衩』、南有『小蠻腰』?公眾為地標起的綽號所表達的親切感、調侃感與嘲諷感,對應的是一個城市予以市民的歸屬感、荒誕感與疏離感。

    在『大褲衩』的綽號背后,你能品出一股明顯的嘲諷、反感情緒;可在『小蠻腰』的稱呼背后,你能感受到的,更多是親切和接納感。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差异呢?我想這和城市文化有很大的關系。」知名作家蔣子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廣東沿海港灣眾多,僅珠江就有8個出海口。正是這種地理態勢,使得珠江直接面向南海,較之其他河流擁有更多的與海洋交流的機會;珠江文化也得以更多地接受外來文化,融合為自己的一部分,從而比其他地域文化更具商業性、開放性、多元性、海洋性和兼容性,各種文化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行不悖地發展起來。

    以黃埔古港為例,自宋代以后,此地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現在岸邊仍保留一條「海傍街」,從前緊靠碼頭,是一個繁鬧的集市,商鋪林立,現在村民建房還不時挖出當時的木樁和樁基。附近散落著大量的石碑和外國海員、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種文字的碑文。

    蔣子龍說:「在珠江的文化歷史上,文化對抗絕少發生,表現出極大的兼容性。數百年前便已興盛發達的黃埔村是一個明證,當代廣州人對小蠻腰的接納度又是一個明證。這種開放性、兼容性,帶給當代中國許多啟示,值得政治家、作家、企業家,乃至所有國民深刻思考。」

    旅游發展與文化密不可分

    離開廣州,作家一行前往台山采風。在這裡,他們再一次為嶺南文化的開放性所震撼。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去」成為一種時髦——政府號召企業走出去、開拓廣闊的國際市場;國民走出去修學、旅游的浪潮更是方興未艾。

    可是,嶺南人早在數百年前就已開風氣之先,借道海洋邁出國門、走向世界,走上了與世界各國交往的道路。在如今的台山,這樣的歷史留痕無處不在。在台山,作家一行走訪了岡寧圩、浮月村和梅家大院等古建築群。

    岡寧圩位於台山水步鎮,梅家大院位於台州端芬鎮的汀江圩,均是2010年熱門影片《讓子彈飛》的拍攝取景地。兩個老集市的建築均建成於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外觀上的主要特點是沿街一字排開、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騎樓,那種雖已凋敝但氣息依舊的「民國範」,讓置身其間的人一閉上眼便能想象出近百年前各種金鋪、當鋪、藥舖、銀行、旅館在此經營的繁榮盛景。

    與岡寧圩、梅家大院商鋪雲集的騎樓街風格不同的是,浮月村的洋樓外表看起來甚似碉樓,幾乎每一棟洋樓的一二層都沒有陽台,只有幾扇小窗戶;而三四層則設有飄出式陽台,有的是單面敞廊,有的是四面回廊。

    當地旅游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作家們,台山是著名的僑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華僑為了讓家里人能住好點,紛紛回鄉建了洋樓。因為華僑們是從國外帶圖紙、材料回鄉建房的,所以不論岡寧圩、梅家大院,還是浮月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築特點。至於浮月村形似碉樓的外觀,則是因為民國時期村里土匪橫行,為避免賊匪進屋洗劫,建築者不得不在樓房設計中加入自衛功能,不少洋樓在樓內設了槍眼、砲口,有人在一層叩門時,主人在樓上就可以通過洞眼看清門前來人,如遇危險即可直接射擊以自保。

    作家們對台山古蹟的保存十分赞賞,認為這是最能把優秀文化留下來的載體。福建省作協主席楊少衡表示:「嶺南建築的開放性與兼容性,表現在建築上就是不拘於傳統的形制和模式,例如許多建築在外觀造型上就運用了拱形門窗、外廊式陽台、西式假天花等元素。

    不過,他們對於外來西方文化采取的不是簡單的『拿來』,而是在結合本地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的基礎上,創新地建造出具有自己特點的建築。岡寧圩、梅家大院和浮月村洋樓都極好地體現了嶺南人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

    大巴車上的文壇好聲音

    「品鑒嶺南——知名作家廣東行」步伐匆匆,但旅途卻給每一位同行者留下美好的回憶與歡樂。最難忘的是,在從台山開往上川島的途中,空氣格外清冷,一早出發的作家們卻雅興不減地開起了「大巴演唱會」。第一個拿起麥克風的,是山西省政協副主席葛水平。

    她為同伴們獻唱了一曲陝北民歌《泪蛋蛋拋在沙蒿蒿林》。歌曲講訴了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上響起陣陣鑼鼓聲,新娘一路走一路掉眼泪,因為她要嫁的不是相愛的那一個。孩子們看不到大紅頭蓋下的悲哀,無憂無慮地唱著歌謠,問新嫁娘討要喜糖。女作家的悲涼唱腔讓人回味,讓人留戀。在她之后,一眾男作家也踴躍地獻唱了各具特色的民歌。

    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蔣子龍演繹的是青海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歌聲與詞意一樣優雅飄逸;江西省作協主席陳世旭的一首蒙古族民族《鴻雁》,蕩氣回腸;作家紅孩獻唱了兒歌《丟手絹》、《我愛北京天安門》充滿童真;在他之后,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呂雷演唱了嶺南人耳熟能詳的童謠《落雨大》,尽管同行的作家們都不太明白這首歌的意思,但他們仍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擊起了掌,蔣子龍點評說:「聽節奏,應該是一首兒歌,講述了一個和諧的畫面。」此語引來眾人的哄堂大笑。最「搞怪」的是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和天津文學院院長肖克凡。

    他們分別獻唱了河北平調《列寧在1918》和京韻大鼓《丑末寅初》。兩位北方大漢生動活潑的唱腔,有趣的台詞和手舞足蹈的表演,使旅途充滿了歡聲笑語。肖克凡自我點評說:「我和關仁山的表演,跟其他人相比,那效果就像是跑進咖啡廳點一杯豆漿一樣充滿喜感。」

    變革的勇氣永不過時

    偉人故里中山,是本次「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的最后一站。在這里,作家們參觀了翠亨村中山故居、詹園、岐江公園、百年商業步行街與中山商業博物館等景點。所到之處,無不在他們的頭腦中引起一場又一場的思想風暴。

    中山不是一個「天然生成」的旅游勝地,但此處厚重的歷史,卻使它成為海內外無可爭議的旅游文化名城。從這方鍾靈毓秀之地走出去的一大批名流志士,輝映了中國近現代史的天空。這里,還創下了眾多的「中國第一」:第一批官派留美學生,第一任清華校長,第一位空軍女飛行員,第一個世界冠軍……這些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學、藝術、教育、影視等領域的杰出人士,改寫了歷史的同時也改變了近代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三次造訪中山故居的蔣子龍說:「沒有歷史文化內涵、沒有人文主題的景區,會有生命力嗎?孫中山故居具有文化、旅游等多重屬性,但根本屬性還是文化屬性。

     翠亨村歷史文化保護的實踐證明了文物保護與旅游建設是和諧統一的。」坐落在中山百年商業步行街上的中山商業博物館最讓河北作協主席關仁山流連不已。他說:「海洋文化的特點,決定它容易得文明的先機,容易冲破思想的牢籠,富有創新和革命的精神。嶺南之所以成為中國重要的僑鄉,之所以有帶濃重外來宗教色彩的洪楊革命、康梁變法維新思想的出現,之所以充當中國民族資本近代工業化先行者、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正是海洋文化結下的碩果。

    嶺南文化里有許多可資創作的素材,我目前正在寫的一個劇本就是以中山人唐廷樞的生平為主題,有機會走訪他的故里,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同時也讓我感到植根於嶺南文化中的變革勇氣,在今時今日仍具有重要意義。」

    在自然與歷史之間

    為了更好地發掘嶺南文化的精髓,參加「2012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的作家們自廣州出發后,就馬不停蹄地行走在珠三角各城市間。但當他們踏上上川島與下川島的土地時,迎面而來的海浪一下子就卷走了作家們與生俱來的沉重感,使他們的靈魂得到短暫的休憩與補給。

    在上川島,作家們參觀了典雅的方濟閣紀念園,這是為紀念被天主教譽為「最英雄的先鋒戰士和最偉大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而修建的一座教堂。整座白色的古典歐式教堂,掩映在花碗坪海灣濃密的翠林之中,顯得格外的典雅與莊重。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葛水平女士不無感慨地對記者說:「在這樣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地方,有令人敬奉的人和神安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不論島上的居民,還是我這樣的遠方來客,都能在此尋得片刻的寧靜,讓靈魂駐足。這和飽食人間烟火的寺廟宗祠很不一樣,我們在這里聽到的,是自然和歷史的對話。」在下川島風光旖旎、椰林婆娑的海灘上,一行人不由自主地放開了外在的拘謹,展示出率直、質樸的孩童天性——蔣子龍興奮地卷起褲腿「挑戰」洶涌襲來的浪花,天津文學院院長肖克凡和山西省作協主席葛水平一直貓著腰在礁石邊「尋寶」,會唱兒歌《丟手絹》的作家紅孩則在海邊扮起了深沉……置身於美好的自然風光中,使江西省作協主席陳世旭感慨不已。

    他告訴記者:「自然賦予人們最美好的精神狀態,這是人們熱衷游覽自然風光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旅業的興盛會侵蝕自然的本來面貌,像上川島和下川島這般原生態的旅游資源越來越少,尤其值得珍視。如果有關部門日后決定大規模開發川島,一定要規劃先行,盡可能多地保留原生態特徵,給想要放飛心靈的人留下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