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一座城市的精神變遷
2012年 12月 08日 00:00    中國窗
 

    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

    一座城市的精神變遷

    

    【香港商報訊】記者王曉蕾報道:在一個城市的發展進程中,隨著文化與經濟、政治、科技以及社會間的相互滲透,文化逐漸成為各領域發展的基礎和主導力量。如今,深圳正值跨入下一個30年的發展階段,新一輪的城市競爭日益激烈,文化發展的地位也日益凸顯。自2003年實施「文化立市」戰略以來,深圳不僅創造了文化發展的「深圳速度」,城市文化軟實力也明顯提升。今年2月,深圳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市」的新目標,作為打造「深圳質量」的新起點。未來,深圳以文化發力,打造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東方魅力都會」。

    

    文化發力 文化聚力

    過去30年里,深圳以創造了神奇的「深圳速度」躍居國際前沿城市,但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土地、能源、環境、人口等問題引發壓力,深圳的發展步入了深水區。2003年1月,在深圳市委三屆六次全會上,首次提出了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確立了「以文化定輸贏」的發展新路徑。2004年3月,深圳召開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工作會議,提出努力把深圳建設成為高品位文化城市。2005年5月,深圳在第四次黨代會上提出全面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努力把文化產業培植成為第四大支柱產業。

    三次「里程碑」式的會議,掀起了深圳文化體制改革的新篇章。從2003年至今,深圳已經率先全面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各項任務,并成為內地9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之一。今年,深圳連續第三次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稱號,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領內地之先,在文化領域也走出了一條改革的新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決定著一座城市的地位和未來。一直以來,深圳始終堅持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的目標而前行,在文化事業和產業方面逐步跨越發展,城市的凝聚力和文化創新輻射力日益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2月,深圳召開了建設文化強市工作會議,深圳市委書記王榮面對近1200名各界文化精英與代表,自豪地宣稱:深圳如今已是國人認可的文化大市、文化綠洲,未來,深圳將集聚各界之合力,全面實施「文化強市」的重大戰略,讓深圳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成為具備強大文化創造力、吸引力、感召力的東方魅力都會。

    改革創新文化熱潮

    回顧過去,深圳在文化體制改革的經驗,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以理念創新為先導,以改革促發展,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多年來,深圳先后提出了「拼文化」、「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系列創新理念,并逐個將理論引導改革實踐。

    與此同時,深圳還大力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活躍市場,早在2004年,首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采用委託承辦的方式,由深圳報業集團、廣電集團承辦,成功吸引了47.7萬人次前來參加。2005年,深圳世界之窗推出音樂舞蹈史詩《千古風流》,這也是深圳歌舞團轉制之后的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整體亮相,每日的售票量超過2000張,實現了深圳歌舞團在藝術與市場的完美對接。

    無獨有偶,2005年的「深圳讀書月」,深圳文化局一改以往政府統包的辦法,采取項目公開招標、委託承辦的方式,一次性地將5年的讀書月活動整體委託給發行集團總承辦。深圳鵬城金秋社區文化藝術節、市民文化大講堂、社科普及周等眾多文化活動都交由社會承辦,均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政府改變智能,讓文化迸發活力的同時,更讓文化市場真正走向了健康有序,走向了社會。

    品牌匯聚鵬城熱土

    深圳為文化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也正在這篇沃土上生根發芽,花開錦繡。在「閱讀、進步、和諧」、「我閱讀我快樂」、「城市推崇閱讀閱讀改變城市」等理念的倡導下,深圳每年舉行的讀書月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使得深圳的城市氣魄不斷成長,人文氣質更加鮮明、在「高貴的堅持」中,閱讀已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成為了一種「幸福的享受」。

    從2000年深圳首屆讀書月開展至今,每年的參與人數已從30多萬人次發展到900多萬人次,活動數量從50多項增加到近600項。在這十三年里,深圳共建設了600多座公共圖書館,3個經營面積達1萬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書城1并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建起了全球單體面積最大的書店--中心書城。同時,還衍生出了社會科學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講堂、創意十二月等一系列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鏈條。

    深圳的文化既是包容的,更是開放的。關山月美術館、深圳博物館等十多家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在內地率先實現了公益文化機構的零門檻;「深圳晚8點」、「戲聚星期六」、「美麗星期天」、「音樂下午茶」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動,讓市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姿;「深圳大劇院藝術節」、「鵬城金秋社區文化藝術節」、「外來青工藝術節」等演出不斷,市民隨時可享受一頓文化的大餐。

    近年來,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率先發展,「兩城一都一基地」建設緊鑼密鼓,建設鋼琴之城、圖書館之城、設計之都、動漫基地成為深圳文化立市的支撐點。據了解,深圳自發研制的「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已服務讀者50多萬人次,被稱為「永不關閉的書房」。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和「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更被譽為內地文化的創新典範,并於2009年,雙雙獲得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圍繞滿足市民的文化選擇權、文化欣賞權、文化參與權、文化創造權和保護文化產權,深圳不斷地創新服務理念、內容、方法和機制,加大了文化的惠民力度。

    文化創作閃耀星光

    近年來,深圳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創作喜訊不斷,樂壇熒屏影視齊頭并進,一大批深圳文化原創精品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掀起了深圳文化產業的浪潮。今年11月,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領航中國--喜迎十八大勝利召開大型文藝晚會」上,共有四首深圳原創的主旋律歌曲唱響,深圳「音樂工程」的原創音樂作品,呈現井噴之勢。

    據悉,一大批深圳原創的優秀作品已經唱響內地,「文藝深軍」的集聚效應,促進了文藝精品創作的可持續發展,并為深圳實現「文化立市」、「文化強市」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除了「音樂工程」,深圳在「影視工程」、「文學創作工程」、「美術創作工程」這四大文化工程的帶動下,文藝創作的熱情日益高漲。

    如今,「深圳創造」的金字招牌,已在文藝創作的各個領域閃耀光彩。電影《走路上學》,電視劇《兵峰》、《命運》,獲得國家圖書獎的文學作品長篇小說《我是我的神》等等。在7年多時間里,深圳電影、電視劇、動漫、紀錄片四箭齊發,一共捧回了超過160個國際級、國家級等大獎,一大批無愧於時代文藝精品領跑內地,成為深圳獨特的城市文化標簽。

    科技助推文產轉型

    依託深圳的高科技優勢,深圳文化企業快速發展。騰訊公司、華強文化科技集團等都已在海內外創意文化領域闖出了赫赫之名;雅圖公司60%的產品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十,30%的產品居世界前五,10%的產品居世界第一;擁有內地最大戶外數字電話(公交)廣告聯播網的華視傳媒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深圳模式,不斷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能力。

    在這些排頭產業軍的帶動下,深圳文化項目的數量、文化產業的產值逐年翻番,「十一五」期間,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以接近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長,去年增加值為875億元,增速為20.5%,占GDP比重8%,位居內地大中城市前列,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同時積極探索「文化+休镕」的產業新業態。

    與此同時,深圳還成功打造了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文博會以及文交所三大內地文化事業發展平台。王榮在今年的建設文化強市工作會議上表示,30多年來,深圳在資源匱乏、文化人才稀缺的薄弱基礎上創造了奇跡,建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文化綠洲」,未來則要通過文化強市建設,讓「文化深圳」成為引以為傲的品牌。

    此外,一批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并發揮出引領文化產業方向的作用。在第六屆文博會開幕時,深圳「文化+科技型示範企業」、「文化+旅游型示範園區(基地)」暨「深圳市第二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正式授牌。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單位為深圳「文化+科技型示範企業」,華僑城集團等28家園區(基地)為「文化+旅游型示範園區(基地)。

    新的發展模式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中國創意產業之父厲無畏曾對媒體表示,「在深圳,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聯手攀登,占領了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制高點」。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