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組合拳保護鵬城文化根脈
2012年 12月 14日 00:00    中國窗
 

    留住歷史魂 撐起文化城

    組合拳保護鵬城文化根脈

    

    【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麗青報道:文化是城市的根脈靈魂,是城市繼續發展的驅動力。現代化城市深圳,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去年底完成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深圳全市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945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451處,复查不可移動文物494處。

    近年來,深圳通過出台相關保護政策、培養年輕非遺傳承人等多項措施,保護鵬城文化根脈。深圳還將反映深圳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相關建築納入文物普查對象,并將制定相關保護規劃,提高文物保護的前瞻性。

    

    「十二五」籌建非遺博物館

    除了不可移動文物,深圳還有很多活的文化遺產。大鵬山歌、坪山舞麒麟、福永(懷德)高樁獅、沙頭角魚燈舞及其他民風民俗,代代相傳地訴說著深圳深厚而古老的文化。在今年深圳第四屆「歡樂鬧元宵」活動上,來自深圳各地的民眾帶來民俗文化表演:平湖紙龍、上川黃連勝醒獅、鹍田永勝堂麒麟、松崗七星獅……精彩的演出博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深圳歷來十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程太日前向媒體介紹,深圳從2005年開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宣傳保護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市、區、街道(項目單位)三級全覆蓋、立體式保護體系,進行「非遺」保護工作。

    為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深圳市文體旅游局等部門今年推出一系列以「文化遺產,在我身邊」為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主要包括:舉辦《大善之美--深圳博物館藏社會捐贈文物精華展》、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專題片《鵬城遺韻》開播、《深圳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展示、免費文物鑒定服務等。

    經過幾年的努力,深圳市列入國家級名錄的非遺項目有沙頭角魚燈舞、平樂郭氏正骨醫術、下沙祭祖習俗等6項;資源項目有233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18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6個,包括沙井蠔博物館、天后宮博物館、大鵬古城博物館、下沙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永豐源國瓷博物館、香雲紗博物館。目前,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設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規劃,正在積極籌備建立。

    多措保護傳統文化

    30多年來,深圳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博物館建設、社會文物管理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2009年,深圳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實地田野調查任務,《龍崗客家圍總體保護規劃綱要》等8項文物保護規劃先后出台,大鵬所城、鶴湖新居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進展順利,深圳市博物館《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榮獲中國博物館界最高榮譽「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逐步建立了國家、省、市、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機制。

    不過,面對浩瀚的傳統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深圳市文物古蹟保護「十一五」規劃》就指出,深圳文物保護工作存在文物古蹟保存環境有待改善、文物古蹟保護各項基礎工作仍很薄弱、文物古蹟保護專業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第三次文物普查調查登記消失的不可移動文物有81處。深圳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坦承,深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未來將提高文物保護前瞻性,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據介紹,深圳將促進文物保護工作依法行政與科學管理,逐步加大各級政府對文物保護資金的投入,創新融資渠道,多渠道籌集文物保護經費;優化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投入結構,保證重點,提高經費使用效率。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建設,多渠道、多模式培養和引進文博專業人才。

    記者還獲悉,除對國家規定的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等進行調查登記外,深圳還將南頭二線關等近40處反映深圳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相關建築納入普查對象,拓寬了深圳文化遺產保護範疇,促進了改革開放歷史文物的保護。下一步深圳將重新核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尽快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并挂牌保護。同時還將制定全市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專題規劃及重要文物保護規劃,提高文物保護的前瞻性。

    非遺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王程太向媒體表示,「深圳市每年會有200多萬元非遺保護基金,一方面用於保護無法市場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俗等,對於一些適合展演的民俗,我們除了會在歡樂鬧元宵的活動中展示,還在日常開展了『文化遺產日』、『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每次進社區,都吸引上千人觀看,讓民俗活動可以廣泛貼近市民。另一方面,對於一些可以與市場挂鉤的遺產,我們會面對市場,進行標準規範地生產和推廣,以便可以開發性保護」。

    伴隨著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日漸深入人心,深圳人珍視文化遺產、宣傳文化遺產保護也漸成風尚。在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中,記者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逐漸年輕化,已成為深圳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突出特點。沙頭角魚燈舞等深圳市「非遺」展演展示活動中,非遺傳人登台展絕技,除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觀球老人外,登台演員還有來自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寶安區福新小學等大、中、小學校的青少年學生。這也凸顯了今年「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活態傳承,重在落實」的主題。

    鵬城文化源遠流長

    提起深圳的文化,人們往往只注意到她的年輕與現代化,卻忘記她歷史的厚重。在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古城堡在用她的滄桑訴說著深圳的過去,她就是--大鵬所城(下圖)。深圳的別稱「鵬城」,也正緣起於此。

    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坐落於深圳市大鵬鎮鵬城村,是明清時期的海防要塞,也是內地東部沿海現存最完整的明代軍事所城之一。漫步大鵬所城,踏著年代久遠的青板石,莊嚴雄偉的古城門、氣勢宏偉的將軍府邸、古色古香的民居群目不暇接;康公子守城、摸夜將軍劉起龍及鴉片戰爭首戰--九龍海戰等動人心魄的故事讓人聽得入迷;古城獨特的民俗文化「打功夫」、「大鵬軍語」、「大鵬山歌」及獨特的婚俗--《紅繩紅路》等讓人回味無窮……

    專家指出,大鵬所城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衛所,是研究明代衛所軍事制度的重要題材;大鵬城內民居則是嶺南地區不可多見的清古建築群,頗具研究價值;「大鵬軍語」更是研究古代「軍語」的「活化石」;天后宮、城隍廟、關帝廟、侯王廟等則是游客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市政府就拔專款修復了大鵬所城東南兩城門城樓;1995年,大鵬所城被定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大鵬所城成為國家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迄今為止深圳唯一有此殊榮的,也是內地同類型所城中惟一的國家級文物。2003年10月8日,大鵬所城所在的鵬城村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28日,大鵬所城被評為「深圳八景」之首。在去年,深圳就投資4000多萬人民幣,用於所城環境整治。

    目前深圳保留有多處歷史遺蹟,除了大鵬所城,深圳還有南頭古城、觀瀾老街……去年底完成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深圳全市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945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451處,复查不可移動文物494處。按區域統計,福田區64處,羅湖區52處,南山區195處,鹽田區48處,寶安區687處,龍崗區(含坪山新區)697處,光明新區202處;按照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分類標準,古遺址170處,古墓葬139處,古建築110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528處、石刻6處。

    專家: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

    在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一直就存在保護與開發的爭論。大鵬古城博物館館長翁松齡向媒體表示,大鵬所城應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以保護所城文物及歷史文化為中心,挖掘所城的歷史資源及文化內涵,凸顯軍事衛所的建築格局,把所城作為平台將歷史文化展示世人。同時適當引進私人收藏、藝術沙龍以及傳統非遺等項目,積極發展相關文化產業。至於所城外圍則應加大開發力度,可利用舊城改造等方式,結合周邊山海特點,發展諸如觀光農業、濱海休閒、宗教民俗以及其他旅游商業。

    而今的大鵬所城保存完整,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前往旅游觀光,尋找深圳文化之根。據大鵬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走進東部,駐足古城」,重溫所城遺韻「將軍宴」等多項大鵬所城文化月活動,吸引數十萬香港、澳門、珠三角及深圳地區游客前來觀光和游覽。

    借高科技保護傳統文化

    同時,深圳還利用高科技發達的優勢,在保護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進行應用。獲選2012首屆深圳創意影響力政策創新獎「十佳」候選名單的《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總體方案》就提出,設計編制《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數字管理系統建設方案》,將文化遺產全方位進行數字采集、數字處理、數字展示到數字傳播的全過程,建立深圳市數字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全面實現深圳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研究、利用和管理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化和可視化。

    據介紹,越來越多的高校機構加入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提出該方案的武漢大學深圳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擁有一系列課程和相關研究人才。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