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人文關懷托起大愛之城
2012年 12月 15日 00:00    中國窗
 

    公共文化服務零門檻

    人文關懷托起大愛之城

    

    【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麗青報道:人因文化而有內涵,城市因文化而有品位。為推動文化強市建設,實現文化全民共享,深圳大力建設全覆蓋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構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全國性的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同時,深圳還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其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和社會化。

    而今的深圳,文化設施星羅棋布、文化服務實現零門檻、各類基層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來建設者,都能充分沐浴文化的暖陽。調查顯示,近五成深圳人的閱讀量達到了每月2本以上,遠超內地平均水平。

    

    人文關懷理念領先內地

    文化,彰顯著一座城市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深圳中心區,矗立著一片宏偉壯麗的「文化森林」--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書城……每天24小時人流熙熙攘攘,凸顯了這座年輕城市公共文化活動的繁盛。

    2000年首屆讀書月,時任文化局長的深圳市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發表了題為《實現市民的文化權利--對首屆深圳讀書月的若干思考》的文章。文章率先提出要「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由此,「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成為深圳文化自覺的重要理論基石和實踐起點,引領深圳建立起設施齊全、產品豐富、服務一流、機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繼2006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之后,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於2011年又推出了《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重大理論研究成果。該專著將深圳未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具體化為標準、制度、機制、服務、績效和創新等10個方面的領先,為深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立了更高的標準,為打造「全國性的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確立了全方位的理論指導。

    近日,深圳文體旅游局集中發布《深圳市基層文體設施規劃和建設標準指導意見》、《深圳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和《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內容涵蓋基層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公共圖書館管理運營機制創新和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建設扶持等方面。作為落實「文化強市」建設部署的具體舉措,這些政策的出台將對深圳文化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

    人均閱讀量遠超內地

    良好的文化氛圍,直接催生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深圳文化品牌。深圳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等文化品牌以其精品性和創意性,吸引眾多讀者參與其中。始於2000年的深圳首屆讀書月,這項全民參與的閱讀活動,經過13年的跋涉和成長,正逐漸褪去青澀,嶄露崢嶸,點燃了深圳民間閱讀燎原之勢。數據顯示,讀書月開展至今,每年的參與人數已從30多萬人發展至現在的900多萬人,活動數量從50多項增加至近600項。

    閱讀就像一個通關密碼,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團體,將很多素不相識的深圳讀書人匯集到一起,這也直接促成了今年第十三屆讀書月首次「民間閱讀嘉年華」展覽的舉辦。深圳各種民間力量在用自己最方便的方式作了最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合力推動了深圳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也讓深圳的人文氣質更加鮮明濃郁。

    對一個城市來說,其市民的精神儲備有多豐厚,她的后勁和發展就有多長遠。2011年中國人均讀書4.3本,遠不及韓國人均11本、日本人均40本。在內地全民閱讀率下降的背景下,深圳卻展現出另一番「風景」。深圳本地媒體網站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五成的深圳人閱讀量達到了每月2本以上,一月讀書超過5本的占到12.5%。按此比例算,深圳有一半的人年讀書量比韓國人均讀書量多出一倍,還有一成多的深圳人全年讀書量比日本人均40本多出50%,達到60本。

    在深圳,閱讀已經成為一種享受。深圳書城與專業服務機構根據圖書銷量,連續數年對深圳人買書狀况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名家受捧,人文居半;深圳人逐漸摒弃功利性的閱讀,文學、個人修養、藝術、科普正成為深圳人手中捧讀的新寵。

    公共服務步入「零門檻」時代

    在「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理念引導下,深圳堅持深化創新文化公共服務形式,實現文化全民共享。近17年來,深圳市級財政先后投入52億元,規劃建設了32個市級文化設施。深圳已建有群藝館和文化館站62個,各級各類文化廣場381個,各類博物館26個,公共圖書館638個,全市文化設施總面積超過99萬平方米。隨著基層文化設施紮實推進,關內「十分鐘文化圈」基本形成。未來,文化資源將向原特區外傾斜,深圳新建市屬文化設施選址規劃在原特區外區域,加快推進原特區外書城、圖書館、文體中心等區級文化設施建設。

    全覆蓋的文化設施網絡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目前覆蓋深圳市、區、街道三級圖書館以及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構成了較為完備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系統,實現了資源共建共享,文獻通借通還。據悉,目前自助圖書館已累計服務讀者50多萬次,被稱為「永不關閉的書房」。

    自助圖書館只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福利均衡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07年開始,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市屬公益性文化場館全面免費開放,2008年底免費開放範圍全面延伸到各區屬公益文化場館,真正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零門檻與普惠性。星羅棋布的文化設施、零門檻的文化服務、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活動,讓深圳人們充分沐浴文化的暖陽。深圳每年還開展送戲、送電影、送書、展覽、講座等文化活動近2000場,各類廣場文化活動10000餘場次。

    本土原創文化品牌受熱捧

    在今年第十三屆讀書月藏書和推薦書目中,開放的全球視野和雄厚的本土力量讓人眼前一亮。如果說推薦英文讀物顯示出的是深圳一貫的全球眼光和開放視野,那麼本土作家作品的推薦則昭示出深圳創作力量的崛起。不管是鄧一光、楊爭光的小說,梅毅的歷史解讀,或者通過觀照自身反射歷史的《對照記@1963》,還是王小妮觀照年輕一代心靈的《上課記》,都是深圳文化力量的一次次發聲。

    本土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發展的根基,深圳一直堅持加大文藝精品生產力度。近年來,深圳大力實施「音樂工程」、「影視工程」和「美術創作工程」,歌曲、舞蹈、話劇、小品、雜技等文藝創作全面開花,精品佳作不斷涌現,歌曲《走向復興》、《迎風飄揚的旗》、電視劇《兵峰》和卡通片《熊出沒》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交響樂作品《神州和樂》、《人文頌》受到廣泛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的原創影視和原創音樂獲得了多個國內外的重要獎項。影片《走路上學》獲第12屆平壤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影片獎、優秀少兒男演員獎和第27屆中國電影金鸡獎最佳兒童片獎。紀錄片《風雪可可西里》赴美國參加第44屆休斯敦國際影視節,獲雷米獎評審團紀錄片大獎。來自深圳文體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08-2011年,深圳宣傳文化系統共獲得省級以上獎項2575項,其中國際級489項,國家級1280項,省級806項。

    文化基金助推文化權利均等化

    深圳的文化惠民措施層出不窮,深圳大型演出活動試行「高雅藝術票價補貼」,深圳宣傳文化基金每年資助500萬元,把高雅藝術演出的票價降至最低50元;深圳音樂廳推出「美麗星期天」系列免費音樂會;群眾藝術館為來深建設者子女和老年人提供免費藝術培訓……這一切均有效降低了人們享受文化成果的成本,推進了文化權利均等化。

    建立於1994年的「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是全國較早設立的文化基金之一。文化基金設立以來,不僅扶持了「深圳讀書月」、「創意十二月」、「大劇院藝術節」、「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美麗星期天」、「市民文化大講堂」、「外來青工文化節」等一大批公共文化品牌,還扶持催生了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富有藝術內涵、在全國有廣泛影響的精品力作。

    截至目前為止,文化基金累計資助文化項目近2000個,資助金額18億元左右,資助項目榮穫文藝類、社科類、精神文明建設類、新聞出版類等400多個國內外獎項,其中,穫國際級獎項24項,國家級獎項146項,省級獎項104項,市級獎項141項。

    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在致力建設文化強市過程中,深圳還提出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通過加強政策引導、購買服務、捐贈冠名、文化義工服務等措施,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今年9月推出的《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明確民辦博物館可獲得經費支持、建館用地、寄展服務、業務幫扶、人才引進和稅收優惠等多方面扶持。年參觀人數達1萬人次以上的博物館可獲得最高門票補貼50萬元;符合城市規劃要求的民辦博物館,可按有關規定提供建館用地;此外,民辦博物館還可獲得「寄展服務」由國有文物或美術品收藏單位為民辦博物館、其他收藏機構和個人提供藏品寄展服務,在不改變寄展品所有權的前提下,利用國有收藏單位在展覽場地、專業研究力量、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資源,為民間收藏品提供保管、展示、研究等方面的服務。

    據介紹,目前深圳註冊的文化類民辦文藝社團達200餘家,京基集團、招商銀行等一些知名企業為文化活動冠名,提供資助,深圳文化義工近3000人,每年志願服務時間近2萬小時,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和社會化。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