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人民幣走出去推動 香港邁向亞洲財管中心
2012年 12月 19日 08:51    中國窗
 


把脈香江理財中心篇
有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場金融海嘯打殘了歐美金融市場,卻成了人民幣走出去的助力,直接推動香港邁向亞洲財富管理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1年期間,本港管理的基金淨值增幅超過六成,達10139億美元;此外,港交所IPO集資額三連冠,超越紐約、倫敦這兩個老牌金融中心。有分析指,港府力爭落實的中港「基金互認」制度,將進一步鞏固本港地位。         香港商報記者 張威紅

人民幣走出去推動 香港邁向亞洲財管中心
2008年金融海嘯是本港經濟的一個轉折點。由歐美國家過度借貸引發的金融海嘯,導致全球金融行業大洗牌,人民幣開始加快步伐走出去,香港旋即成為國家金融改革的「試驗田」,隨後中央更將本港納入「十二五」規劃,支持本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財富管理中心地位彰顯
乘人民幣國際化東風,本港「亞洲財富管理中心」地位日漸彰顯。過去3年,本港成為全球最大的IPO融資中心,力壓紐約、倫敦老牌金融中心,同時吸引國際巨企紛紛赴港上市,包括友邦(1299)、嘉能可(805)、普拉達(1913)等。由過往的「中國市場」逐漸走向國際化,外國上市公司數量逐年遞升(詳見表一)。
另外,本港已成為亞洲領先的對沖基金基地,以2011年為例,管理的對沖基金高達389億美元,亞洲排名第一(詳見表二);再者,是亞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管理的資產僅次於內地,若兩地合併將佔亞洲半壁江山。
未來還看內地富豪崛起
然而,欲要進一步打造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仍有一定距離。以2010年數字計算,本港管理的資產1.3兆億美元,遠低於美國和英國的26.2兆億及7.4兆億美元;另外,本港互惠基金資產710億美元,美國和英國有1.09兆億及9350億美元;本港ETF管理資產僅260億美元,與美國和英國的8910億和670億美元相差甚遠。
「未來還是要依靠內地富人崛起,及增加人民幣投資者產品。」金管局副總裁彭醒棠說,根據測算,2010年中國有200萬富人可支配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到2020年人數將達到370萬人,他們財富在10年間將由4.2兆億美元,大幅上漲至13.9兆億美元。
如何抓住這個商機?「港府提出的中港『基金互認』制度,可以說為業界打了一支強心針。」僑豐資產(香港)董事總經理林柏富說,若新制度落實,將吸引更多海外基金在香港註冊及管理,真正壯大本港資產管理行業。
根據證監會及美國基金公司協會數字,截至去年12月底,本港註冊基金的資產淨值約334億美元,內地基金規模為3390億美元。「若能進入內地市場,錢途無可限量。」
「香港只是一名銷售員」
林氏續說,雖然本港管理的基金淨值錄得增長,惟絕大部分是代銷歐美產品,非本土生產,「歐美是製造商,香港只是一名銷售員。」數據顯示,本港認可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的10138億美元資產淨值中,香港註冊基金只佔3.3%,其餘均為海外註冊。中港「基金互認」制度,是指香港註冊的基金可到內地銷售,內地註冊的基金也可拿到香港售賣。
目前國際資本對中國內地股權投資的99%在港進行,香港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佔股市總市值的一半。這表明今後香港的人民幣產品市場一旦形成,首先會凝聚一批在香港的人民幣國際機構投資者。
然而,市場曾有批評聲音指,港府在融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心中缺乏一本帳」,林柏富為之辯護,「港府下了不少功夫,包括撤銷遺產稅、在港註冊的公募基金免付利得稅,到近日力爭落實中港基金互認,日漸積極。」不過,「基金互認最快要8年後才能實現。」
「港府可以爭取方面很多,例如放開內地民企來港進行人民幣上市集資渠道,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在離岸、在岸市場的雙向流動。」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閻峰說,若回流通道進一步擴大,有助人民幣產品更加多元化。(人民幣產品創新詳見另文)


人幣產品創新
關鍵法規接軌
受惠人民幣國際化,本港人民幣投資產品日益增多,若要進一步鞏固本港財富管理中心地位,業界認為,深化人民幣投資產品是重中之重,這也意味□中港的監管、法規需要進一步磨合統一。
投資者:盼更多產品
「客戶問,是否有投資國內、主動性股票的基金產品。」易方達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林永森指出,雖然中國證監會在推行RQFII的過程中已經體現出了「高效、開放」的態度,但是投資者仍然期待更多元化的產品。
目前首批被RQFII以純債券基金為主,第二批3家統一做ETF。林氏認為,「為了讓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可以充分緊貼中國市場,豐富產品類別勢在必行。」
中資券商:準備就緒
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閻峰建議,內地監管機構放開對內地民企來港進行人民幣上市集資的管制,以促進人民幣在離岸、在岸市場的雙向流動。 
閻峰續指,最迫切需要來港籌人民幣的是內地中小企業,「民企發展快,資金需求大,若來港集資港幣後再換匯,反而增加外匯儲備,如果籌人民幣,等同於將內地流出來的人民幣再拿回去,實現雙向流動。」閻峰說道。
香港目前的人民幣產品包括存款、存款證、點心債、保險產品等,但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閻峰呼籲,監管機構可在控制額度的前提下,放開對投資產品的限制,「只有人民幣業務的多元化,才能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不僅需要增加人民幣回流渠道,也需增加離岸人民幣投資渠道。閻峰坦言,各中資券商在技術上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政策出台。
監管機構:接軌需時
中銀人壽執行總裁蔡中虎認為,監管機構的接軌是很大的挑戰。回想當年籌備人民幣保險時,蔡氏曾多次往返中港兩地,向監管機構解釋人民幣保險對民生、抵抗通脹和促進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要性。「監管機構擔心人民幣保險變成炒賣的工具,所以比較小心。」
如果下一步要發展人民幣投資相連的保險產品,那麼法規上的磨合還有一段路要走。投連險涉及到保費、資金池、市場表現,更需要兩地監管的共識。目前香港法規有「信託人」的概念,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而大陸的投資者雖然也知道要將資產放在託管帳戶,但是尚未清晰法規。
另外,如果要投資國內的資產,投資者希望其管理、信息披露和資產質素可以和香港的標準看齊,但是目前似乎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是金融產品創新放慢腳步的一個阻力。
香港商報記者 李逸嘉

基金亙認任重道遠
香港銳意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始於3年前,當年中央將之納入「十二五」規劃大綱,筆者做了相關的系列報道,採訪了不少財經界猛人,回顧他們的觀點,有一個共通點:港府應趁人民幣國際化東風,主動向中央獻計,爭取開放更多金融領域。不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資投行高層的一席話,「港府心中缺乏一本帳,沒有積極融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
或許是當頭棒喝,報道出來後,港府開始活躍起來,從成為跨境人民幣貿易試點,到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ODI);從放寬企業開立人民幣戶口,到中資企業人民幣出糧;從人民幣第一股匯賢(87001),到RQFII加碼至2700億元;從青島啤酒(168),到友邦(1299)、嘉能可(805)、普拉達(1913)等國際巨企赴港上市,力保IPO集資額三連冠,港府可謂功勞不可磨滅。
不得不提的是,港府最新提出的概念中港兩地「基金互認」制度,多少令市場刮目相看,一旦成事,海外資產管理公司滾滾而來是可以預想的,有助鞏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地位,甚至成為國際資產管理重鎮。
筆者認為,該制度有三大意義,其一,有利本土基金發展,擺脫過去做歐美基金公司「銷售員」角色;其二,為人民幣資本帳自由兌換搭橋鋪路,甚至是一次「質」的飛躍;其三,港府已經化被動為主動,逐漸融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若這一棋下得漂亮,不排除中央開放更多金融領域。
當然,「基金互認」制度任重道遠,有業內人士說起碼要十年八載始見成效,筆者相對樂觀,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未來3年內會見真章。
香港商報記者 張威紅

2016年港金融從業員稱霸全球

本港「人退我進」的例證,可於一項最新調查窺探,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本港金融從業員人數累計升幅近12%,相反紐約和倫敦分別錄得11%和22%的跌幅。該項調查更預測,在2016年香港的金融從業員將稱霸全球,一舉超越歐美老牌金融重鎮。
上述調查由英國智庫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CEBR)發表,數據顯示,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紐約和倫敦的金融從業員不斷萎縮,前者由28萬人,跌至今年的25萬人,跌幅近11%,後者由32萬人跌至25萬人,跌幅更高達22%。相反,本港金融從業員由18.5萬人升至20.7萬人,升近12%(詳見表三)。
CEBR預測,2015年本港金融從業員將超越倫敦,晉升全球第二,人數達24.79萬人,到2016年再增至26.2萬人,再度超過紐約,榮膺全球第一。當中理據的是,環球經濟東移,加上亞洲區經濟增長持續,帶動金融服務業需求旺盛。
數據還顯示,新加坡同樣受惠亞洲崛起,若論人數增幅,過去5年新加坡大幅跑贏香港,達26.5%;展望未來5年,新加坡更以近30%增幅緊追香港,預測人數有20.3萬人。
僑豐資產(香港)董事總經理林柏富表示,新加坡向來是香港最大競爭對手,從目前來看,若欲進入中國,海外公司會選擇香港作基地,若欲進入東南亞,外企更喜歡新加坡。「新加坡為吸引外資,規管法例相對寬鬆,過去幾年對沖基金發展好過香港,但最近開始從緊。」
「雙城記」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港交所收購LME棋高一□,這是長遠部署,未來優勢漸顯。」林氏補充說,收購可強化港交所作為中國連接國際市場及投資者的重要角色,同時豐富港交所獲得全新多元資產業務時,也加快其擴充至商品、貨幣及定息產品的進程。


2011年全球5大IPO
集資額排行榜

地區 集資額(十億美元)
香港 36.1
紐約 31.4
深圳 26.2
倫敦 19.2
上海 16.3

亞洲5大對沖基金
資產規模

地區 規模(美元)
香港 389億
澳洲 315億
美國* 240億
新加坡 195億
英國* 117億
註*分別是以美國和英國為基地的亞洲策略對沖基金

過去5年來港上市新股走勢

年份 新上市數目 紅籌股 H股 外國公司
2008 47  0 6 0
2009 68 2  1
2010 106 3 12 6
2011 88 1 12 8
2012* 39 1 4 2
註*截至9月30日
H股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並獲得中證批准來港上市公司
紅籌股是指至少30%股份由國營企業持有的公司
外國公司是指海外註冊在香港及中國以外經營主要業務的公司

環球金融業從業員狀況
年份 香港 新加坡 倫敦 紐約
2008 18.51萬 12.36萬 32.37萬 28.25萬
2009 18.22萬 12.19萬 20.53萬 25.67萬
2010 19.08萬 12.6萬 31.5萬 25.58萬
2011 20.28萬 14.55萬 28.03萬 26.24萬
2012 20.69萬 15.64萬 24.95萬 25.41萬
2013 21.94萬 16.04萬 23.7萬 24.36萬
2014 23.52萬 17萬 23.64萬 24.64萬
2015 24.79萬 18.22萬 23.71萬 24.97萬
2016 26.2萬 19.21萬 23.86萬 25.25萬
2017 27.72萬 20.3萬 24.06萬 25.42萬
資料來源:英國智庫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

港交所在環球IPO市場經常名列前茅。


僑豐資產(香港)董事總經理林柏富認為,若中港「基金互認」制度落實,將吸引更多海外基金在香港註冊及管理,真正壯大本港資產管理行業。


 中銀人壽執行總裁蔡中虎認為監管機構的接軌是很大的挑戰。

摩根資產管理零售業務副總監繆露明認為,可以適當簡化投資評估流程,在「保護投資者」和「留住客戶」之間拿一個平衡。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