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崛起勢頭不減
港須警惕邊緣化
兩地篇
中共十八大報告擬定了未來十年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定位,其中對港澳地區的闡述著墨不少,并首次提出「發揮祖國堅強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須有機結合不能偏廢」等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中國正在進行的政治交接及經濟轉型,將對香港未來的發展產生何種影響?在內地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香港將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香港將如何分享其中的紅利并實現自我的華麗轉身?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方舟博士和香港財經評論人士盧麒元先生,在此分享他們對上述種種問題的分析和解讀。香港商報記者李穎實習生王紅
粵港合作須有新思維
香港商報:近年來廣東改革開放加快步伐,如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橫琴、廣州的南沙都成立了新的經濟試驗區,擬在金融等諸多領域展開試點,進一步擴大開放,這其中香港有何商機?方舟: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新型試驗區都明確表示要與港澳合作開發,香港在其中擁有極大的機會。比如前海的系列重大金融創新內容都與香港息息相關,包括將與香港試點開展雙向跨境貸款、成立深圳前海股權交易所、擴大股權轉讓試點和創新債券市場發展等。前海的金融改革示範將探索在減少資本管制情形下人民幣如何有序回流內地的課題。香港還可協助內地在金融、法律等方面開展服務業外包,幫助內企走出去。香港商報:近年來,珠三角港企遇到轉型危機,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壓力令到不少出口港企舉步難艱,請您預測下在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未來珠三角港企的命運如何?方舟:珠三角港企的生存壓力可以說是內外夾擊,在內是勞動力成本和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在外則是國際經濟形勢的低迷。出口加工模式的港企需要轉型與提升產品層次,在自主設計產品方面有所突破,并要努力解決如何打開內銷市場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預料未來在內地港企將會是升級一批,轉型一批,淘汰一批。香港商報:未來香港與內地如何在資金、人流、物流這三大要素資源上分享與合作?方舟:未來香港與內地要創造更多條件,促進三大要素的自由流通。隨著兩地合作交往增多,香港與內地在三大要素資源上的合作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如在人流方面,由於對巨大人流涌入香港所帶來的各種影響預判不足,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此香港需要根據新情况,采取新的舉措來解決這些問題。
須警金融中心地位旁落
香港商報:過去香港一些優勢產業后來被內地迎頭趕上,香港在國際航運和國際貿易方面也漸失優勢,那麼現時香港引以為傲的金融業等高端服務業,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盧麒元:我個人認為,在香港定位的四大支柱產業中,只有旅游業是可行的,其他金融、地產、物流和貿易三個產業有被誇大的成分。眾所周知,金融業存在的基礎是貿易結算,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是國際貿易結算。也就是說,是貿易結算決定著金融業的發展,而不是倒過來。香港的國際貿易結算量近年來越發減少,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內地門戶開放而不必通過香港這個窗口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融資,所以說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的作用已呈現漸漸弱化態勢,對此香港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面對來自新加坡等城市的激烈競爭,香港須找準定位,發展自身核心競爭力,以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旁落。現時香港主要靠旅游業,但除去內地游客,其他國家游客數量并不理想,日本旅客更是暴跌。而所謂的支柱產業地產業,它對所有的其他行業都有著巨大的擠出效應,對生產性行業的擠出效應尤其明顯。地產業的發展會導致地價被抬高,這非常不利於香港新興產業的發展。
全球華文信息產業商機大
香港商報:美國的微軟、谷歌、Facebook等信息科技產業發展勢猛,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方面有無優勢?方舟:由於地域的限制,香港不太可能擁有創新科技完整的產業鏈,但在研發、設計上的優勢明顯。香港在發展創意產業方面優勢巨大,香港信息發達,可與內地企業合作,主攻研發、設計,與內地的生產企業合力打造完整的產業鏈。盧麒元:未來香港擁有巨大的機會,香港應將自身定位於全球華文媒體信息產品供應商。因為香港的法律非常寬松,在獲取信息方面沒有任何限制,香港擁有吸引信息供應人才的最佳優勢,可吸收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全世界各地人才;香港可以批出特區,如老舊工業區,使其具有吸收信息供應人才的最佳優勢,如此一來香港既可以成為生產商,又可以成為市場交易中心。像微軟、谷歌、Facebook等美國前十大企業等都是與信息相關聯的。香港的信息產業一旦起來,就會帶動相關聯的投資、交易、貿易、生產的快速發展,如此香港就會迎來第二次回春的機會。初步估計現在國內這方面產值已超過8萬億,我們預期每兩年會翻一番。目前在這方面中國台灣地區和深圳特區高度重視,并已先行一步。在上個世紀90年代,深圳曾力邀香港共同轉型,開發高科技產業,但香港錯失了這個機會,如今深圳已發展成內地主要的高新科技產業中心之一,香港卻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一直止步不前,香港不要再錯失發展全球華文媒體信息產品供應商的機會。
改革現行稅政結構縮小香港貧富差距
香港商報:在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到2020年全民收入翻番,這對香港特區政府施政有何啟示?盧麒元:香港素來被譽為低稅賦地區,事實并非如此。觀察香港普通家庭十餘年來的收入支出情况就會發現,港人的實際稅賦水平高居世界各類型國家和地區的最前列。依照廣義稅賦理論計算,港人高昂的住房支出中,超越國際平均水平的部分,可以視同為類稅支出,這部分支出在香港竟然占據了香港家庭支出的30%-50%。很遺憾,這部分類稅支出,并沒有全部被政府徵收,而是被政府讓度給了銀行和地產商。在彈丸之地的香港,存在著三個「稅務局」,除了政府的稅務局,還有隱型的「金融稅務局」、「地產稅務局」。后兩個「稅務局」可以利用合法的商業手段剝奪普通民眾的福利,使多數普通百姓不能保證其擁有平穩、安逸和有尊嚴的生活,近年來香港的中產階級開始慢慢消失恢復為貧、富居多,中產階級基本消失,又恢復啞鈴型社會,貧富差距日趨加大。因此香港的稅政結構必須改變,必須要改變現時以變相手法向香港老百姓徵收其他過多稅收的情况,實際老百姓的類稅負擔超過其收入的60%,這些類稅支出包括房產等,通貨膨脹,就是鑄備稅的部分,香港市民養活政府支出的錢是正常的,但沒有理由去養活地產商,這是需要改變的。如果這個問題不加以解決,香港在未來十多二十年或將失去政府預算,成為需要中央政府財政補貼的特區政府,以維持政府的正常運作。雖然現時香港稅收的絕對值還在增加,但稅源卻在不斷減少,稅基在不斷收縮。
港須提升核心競爭力
分享內地奔小康紅利
香港商報:在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有關香港的著墨不少,并且出現了以前未曾有過的新提法,比如「發揮祖國堅強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須有機結合不能偏廢」等,請問您如何評述報告對香港的發展定位?未來香港在中國經濟轉型中將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方舟:我覺得十八大報告顯示國家對香港定位更加準確和有新意,就是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目標更加明確和清晰。這也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經濟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是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即生產基地轉移到珠三角等廣大內地,設計和營銷留在香港。而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轉換,這種前店后廠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因此漸漸收縮規模;第二個時期: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后,香港迎來了大量內地公司來港上市,香港承擔了巨大的證券市場融資功能,幫助眾多內地公司獲得大量的國際資本,并大大促進了這些公司走向國際化的進程;第三個時期: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內地與香港的經濟不單單是合作的關系,也有一定的競爭關系,香港與內地的合作也從以前的垂直分工關系轉換為水平分工關系。面對內地的奮力追趕,香港惟有加快自身發展步伐,才能跟得上內地經濟發展的節奏,才能分享內地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巨大經濟紅利。對此香港需要培育內生發展動力,增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內地經濟轉型中同步成功轉型。香港商報:在您看來,香港內生的核心競爭力有哪些?如何提升這些核心競爭力,以適應內地經濟轉型及分享建設小康社會的紅利?方舟:從十八大報告可以看出,國家希望香港發揮更大作用,既背靠祖國,又要強健自身筋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等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未來香港將配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現時香港已有相當規模的人民幣儲備,這些人民幣下一步如何使用,如何將人民幣在國家資本管制下有序回流內地使用,中央一直在考慮并在緊密部署之中。其次,香港作為航運中心的發展潜力亦十分巨大。航運業的鏈條很長,除了貨運、碼頭,還有船舶管理、海事仲裁法律服務等多個方面。隨著包括珠三角在內的內地航運碼頭的崛起,內地與香港在航運業的競爭也漸趨激烈,香港航運業要向上下產業鏈延伸發展,特別是要與珠三角港口形成互補,把產業鏈打造起來,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貨運與碼頭業務,流於同質化競爭,我想這是香港航運業未來致力發展的方向所在。貿易方面,香港需要對出口加工模式進行轉型與提升產品層次,要在自主設計產品方面有所突破,并要努力解決如何打開內銷市場的問題。此外,香港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也大有可為。
預算公開化具歷史意義
徵資本利得稅有利反腐
香港商報:中國新的政治交接正在進行,十八大報告對未來十年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做了全面闡述,您認為其中有哪些最值得關注的方面?盧麒元:十八大報告有關經濟部分值得一提的有兩點:一是提出預算公開化。這實際上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就是建立現代憲政的領域,它對經濟和整個政治的進步有著重大意義。從宣統二年中國建立第一步預算案至今,我們國家在預算方面基本上是全世界最落后的。現時強調預算公開,實際上是預算進化的必經之路,所以我覺得現在預算制度的建立,是使中國在經濟方面逐漸走向制度化的前提條件,政府的公權力將受到約束。第二個看點是到2020年收入倍增計劃。收入怎麼倍增?涉及到初次分配,可能暫時動不了,在現今市場結構下進行一次分配的調節可能困難較大,因涉及到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最有可能的就是利用二次分配來調節貧富差距,比如稅收可以橫向轉移支付一些,向有錢人收稅再轉移給窮人。在目前市場分配格局不會進行大的變動情况下,通過稅收橫向轉移等不失為好方法,包括徵收資本利得稅等。美國已經開始向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人群徵收資本利得稅。徵收資本利得稅的意義在於,一旦開始徵收,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收入公開。資產是誰的,向誰收稅?其來源是否合理?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反腐敗的問題。所以這兩個指向意味著經濟制度的進步,其潜在意義也就意味著政治的進步。此種格局下的分配制度貌似波瀾不驚,實則意義深遠,其中所觸及的問題還是深刻、積極和進步的。從中國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發展趨勢來看,都會對香港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