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地處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東、南、西南臨長江及黃浦江,岸線長15.5公里,地形呈U字形,如同一張厚積薄發的弓。楊浦曾經歷史輝煌,也曾被譏諷為大而無當的工業「鏽帶」:產業結構落后,社會負擔沉重,環境髒亂差……近年來,楊浦瞄準知識創新、主動轉型、持續發展,從上海「弄堂底」冲出,箭無虛發。1990年,楊浦區級財政收入不到3.5億元,2000年僅16億;2010年猛增為50億元,2011年更達64.5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增幅在上海中心城區排名第二。2011年,曾經的「工業大楊浦」,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已驟升至77.1%,新增科技企業數量位列上海第一。從工業鏽帶到知識創新區,再到如今的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這些年走來,楊浦步步堅實有力,連跨三個台階。
「我們要緊緊圍繞加快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建設這一主線,以『三區聯動、創新驅動』為發展道路;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以加強黨的建設為堅強保證,努力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項目標任務。」楊浦區區委書記陳寅開篇提出。
破釜沉舟主動轉型敢為先
日前,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簽約儀式,在由舊廠房「變身」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舉行,這意味著楊浦濱江進入了深度開發階段。如果拿十年前的楊浦地圖作對比,區域還是那些區域,但內涵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北向南,新江灣城國際化、智能化、生態化社區初露真容;五角場重生,成為人氣十足、商業發達的成熟城市副中心;曾經的赤峰路設計一條街已然擴展為年產值百億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大連路總部研發集聚區,西門子、大陸集團等一批跨國集團總部紛紛落戶;沉寂多年的濱江沿線循著「想清楚再開發」的思路,將成為楊浦今后五至十年發展的新驅動點。
「走一步是困難,跨一步是瓶頸,如果再不主動轉型,楊浦將被甩在更后面;再不發展,也無顏面對老百姓。」楊浦區委書記陳寅坦言,底子薄、包袱重的楊浦,拿出了「破釜沉舟」式的魄力,主動轉型「敢為先」,破解轉型發展難題。2002年底,楊浦有無就業、無穩定收入人員14萬,占全區勞動人口的1/6;各類社會救助對象5.7萬人,居中心城區第一。更重要的是,高能耗傳統制造業集中,產業升級嚴重滯后,科教與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發揮。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決策,明確以大學、以科技創新帶動城區發展,拉開一場從「傳統工業楊浦」向「知識創新楊浦」的城區功能大轉型。楊浦人打破「圍牆」,形成校區、社區和科技園區「三區聯動」融合共生的新局面。主動轉型,楊浦區變化得很艱辛也很明顯;最終徹底跳出舊框框,前景豁然開朗。
另辟蹊徑金融創新帶動科技創新
隨著硅谷銀行上海代表處在楊浦的落戶,楊浦用事實證明了這個傳統老工業基地,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楊浦大專院校多、科研院所集聚,催生出一批科技創新型小企業。但小企業要成為「小巨人」,要看其所在的土壤是否豐潤肥沃。」楊浦區金融辦副主任魏果望提到,當時很多地方都在千方百計為中小企業破解「融資難」,唯獨楊浦另辟蹊徑,創造性地推出「金融創新帶動科技創新」,兩年來共幫助中小企業融資193億元。敢於創新,就是在工作理念上,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打破陳規陋習,破除條條框框的束縛,用發展的新實踐檢驗和突破已有的工作做法;在體制機制上,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多方共贏;在方式方法上,不唯書、不唯上,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正是這凝結著楊浦人全方位的創新努力,才使得「知識創新區」順利進階「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總產出從2000年不足30億元,到2011年的180億元,年均增長約20%。楊浦付出的代價是停掉數個商業地產項目,拿出最好的土地和社區資源。目前,國內中小城鎮規劃、大型景觀設計,近一半源自這裡。創新的「DNA」(基因),用好了便能發揮幾何級效應。至2011年底,楊浦科技企業已達5077家。今年1月底在瑞士召開的第四十二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暨2012冬季達沃斯論壇在全球邀請了70位創業青年,中國的6個名額中,楊浦占4個。
「四敢精神」讓發展動力持續
基礎設施薄弱、困難群眾多、舊區改造體量大……「我們是依靠被逼出來的「四敢精神」走出困境的。只有改革創新、攻堅克難,才有發展。」楊浦區區委書記陳寅再次強調。歷史的輝煌與現實的尷尬,逼出了一個適應目前發展的「四敢精神」:敢於創新、敢於爭先、敢於攻堅、敢於擔當。2011年末,全區66個處級單位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繼續圍繞「四敢精神」展開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將「四敢精神」不斷豐富完善。在舊區改造中,楊浦探索出「陽光徵收」;在創新創業中,楊浦推出「三區聯動」、「科技金融」……正如楊浦區區長金興明所言,如果沒有一批擺脫束縛、敢於負責的干部,楊浦的發展思路就不會這麼清晰;如果沒有一批善於放眼全局、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干部,楊浦就不可能及時應對形勢變化。正是因為保持了「想干事」的心態、打造了「能干事」的隊伍、提高了「會干事」的本領,才有了「干成事」的結果。為讓發展動力持續,楊浦區推出了「一線工作法」,每個月第二周的周四,居委會都會有機關來的「熟面孔」,與大家坐在一起,傾聽了解社情民意。正所謂,轉型是為了城區發展,發展是為了民生改善,而這一切只有居民群眾的認同、支持,才會有持續的動力。
創新創業「過來人」見證變化與發展
「楊浦的未來,到2020年努力建成國家創新型示範城區,即:知識經濟策源地和新興產業引領區,創新創業集聚地和服務經濟先行區,高端人才匯聚地和科教改革試驗區,先進文化弘揚地和品質生活示範區。我們將著力構建以科教為特色、服務經濟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體系,加快推進五大功能區建設;著力改善民生,解決好住房、就業、就學、就醫等現實問題;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城市建設。」下面的數字及例子,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楊浦區區長金興明所期許的未來。從2009年至今,楊浦已成功扶持創業1910人,集聚國家「千人計劃」78人,海外人才創業企業324家。培育以大學師生為創業主體的企業近3900家。楊浦從當時的老工業區,發展成今天的創新創業發展新型城區。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級副總裁、西門子華東地區及上海分公司總經理高岩用「過來人」的經驗敘述、見證著楊浦的變化與發展。
高岩:「發展比設想的還好還快」
西門子與楊浦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西門子為上海楊樹浦電廠提供了先進的渦輪發電機,用高效的發電技術幫助解決能源問題,從此與楊浦結下了不解之緣。1996年,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註冊地點和辦公地點就在楊浦區。2003年,西門子決定加大在華東地區的投入。當時,楊浦還是一個傳統老工業區,但是其豐富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使我們對楊浦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區委區政府支持下,我們最終決定將西門子上海中心落戶楊浦區。事實證明,楊浦區這些年的發展比我們當時設想的還要好,還要快。近幾年,基礎設施和配套越來越好,西門子上海中心所在的大連路周邊交通極其便捷,大連路隧道、地鐵4號線和即將完工的12號線極大地方便了員工的上下班和出行。大連路周邊的配套環境也不斷完善,為員工日常工作生活及商務活動帶來了便利。隨著北美廣場、寶地廣場的建設,以及各大企業的紛紛落戶,大連路已發展成為楊浦區的總部集聚區。正是由於區領導及各個相關部門對西門子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所以當西門子旗下事業部、研發中心和分公司在因擴展規模而尋找新的落戶地點時,我推薦他們考慮楊浦區。我覺得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比財政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公開公正透明的政策環境,替企業發展著想的高效服務意識和公平良好的商務環境。目前,西門子上海中心一期辦公樓已全部住滿,不少部門還希望入駐,我們正加緊二期工程的規劃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