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西安國際港務區簡介
2012年 12月 19日 00:00    中國窗
 

    西安國際港務區位於西安主城區東北部灞河與渭河之間的三角洲地帶,規劃控制區面積12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園區規劃形成六大功能主軸(繞城高速-北三環路、西禹高速、規劃機場高速聯絡線、草臨路、紡渭路及港務西路),八大功能分區(集裝箱作業區、綜合保稅區、國內貿易區、綜合服務區、居住配套區、應急物流園區、產業轉移承接區、城鄉統籌建設區)。園區通過將沿海的港口口岸服務功能內移至西安,藉助西安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站、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公路港的功能疊加效應,實現公(路)、鐵(路)、空、海等多式聯運的便捷、高效運轉,從而有效發揮西安的交通樞紐優勢,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大物流帶動服務業的大發展,推動產業聚集和提升。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產業發展定位是建設「中國最大的國際型陸港和黃河中上游地區最大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現代服務業新城和開放型經濟先導區」。西安國際港務區是陝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打造內陸地區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的創新舉措,是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所重點支持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示範園區,是西安市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開放型經濟先導區和現代服務業核心功能區。發展路徑日漸成熟。通過四年的思考、探索、實踐,園區發展路徑不斷清晰,「中國內陸港」新模式的「港-區-城」發展戰略(即先建內陸港、再建開發區、最后建成城市新區),堅持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定位。園區正在成為一個有特色、有亮點、有影響的新型開發區,成為內陸地區開發開放這一時代命題的引領者,成為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獨特功能和特殊貢獻的開發區,成為陝西、西安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經濟單元。內陸港功能基本實現。國際內陸港的軟硬件建設初具雛形,西安綜合保稅區一期保稅物流中心、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成投運,天津港、青島港、連雲港港在國際港務區設立了辦事機構,成功開通連接海港的「五定班列」,積極引入國際物流和貨代公司,「國際內陸港口岸服務功能兩年建成并投入運營」的階段目標已經實現,「港口內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已變成現實,西北地區從此步入了「有港口服務功能的時代」。同時,作為內陸港的分撥平台、公鐵聯運平台、信息互動平台的西安公路港項目進展順利,公路港展示中心已經竣工即將投入使用,招商情况良好,核心商務區和1、2、3號碼頭建設工作即將全面展開。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依託國際內陸港口岸服務功能平台,園區圍繞六大百億組團完善產業布局,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12年11月底,園區簽訂各類招商合同項目62個,總投資540.24億元。其中外資項目10 個,總投資超過5.5億美元;內資項目52個,總投資505.66億元人民幣。東盟國民國際產業園、台灣MIT科學園、日本產業園、法國城、上海網訊新材料、優傳進口酒展示交易中心、山林國際等13個項目簽約落戶西安綜合保稅區,總投資額約177億元。深圳華南城、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新加坡迅通集團、新疆廣匯等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有產業帶動作用的企業已經入駐、開工、建設并陸續投入運營。國家級陝西廣告產業園、陝西省物聯網應用示範產業園等二級園區和陝西省太陽能光伏產業進出口基地進展良好,園區初步形成了圍繞現代商貿物流,涵蓋加工貿易、交易展示、信息化應用、廣告創意、總部經濟等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體系。園區配套初具規模。經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布局生活配套項目,園區生產、生活配套逐步完善,承載產業發展和城市生活的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12年11月底,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8.02億元。目前,已建成道路15條,總長28.22公里,在建道路6條,總長16.73公里。園區項目建設所需的臨時供水、供電設施全部到位,建成道路的污水管網已鋪設完成,部分高壓線路的遷改和線網落地工作已完成。組織結構漸趨完善。四年來國際港務區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根據園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實際需要,不斷調整組織結構,從大部制發展到現在的「十局四辦一中心」,國稅、地稅、工商、海關、檢驗檢疫等政務服務單位和口岸聯檢單位都在園區建立了相應機構;組建了陸港集團公司,擁有3個子公司、4個代管公司,4個參股及控股公司。園區初步建立了適應發展、較為完善的組織結構。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