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2012年港股大事回顧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3-01-02
作者:  
版面名稱:   A6
全文:  

    美推QE3 熱錢續湧港

    2012年全球央行紛紛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加上美國宣布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後,促使下半年熱錢持續流入新興市場,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市場,一度推高港匯,迫使金管局三年來首次入市。金管局自2012年10月以來連番入市,共28度向市場注入港元,累計注入金額達1071.67億港元。

    港交所天價收購LME

    2012年上市公司忙於海外併購,最受矚目的是港交所(388)成功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港交所於上市12周年(2012年6月15日)當日宣布,以13.88億英鎊(折合約166.73億港元)擊退其他對手奪得LME,但據交易文件顯示,LME 2011年度除稅後溢利為9228萬港元,相當於收購市盈率(P/E)高達180倍,因此是次收購價格一度被指為天價。其後,港交所先於9月發行5億美元(約39億港元)2017年到期的可換股債券,再於11月30日在市場配售6570.5萬股新股,每股作價118元,為上市以來首次,籌集77.532億元,港府更斥資4.5億元認購新股以維持5.8%持股量。

    港股次階段延長交易

    為了與中國內地及歐美交易所接軌,港交所於2012年3月5日起,實施第二階段延長交易時段,即將中午休市時段縮短至1小時。雖然港交所實施首階段延長交易時段後,已引起從業員多次抗議,惟港交所仍硬推第二階段延長交易時段。由於2012年上半年市況不佳,港股成交無因第二階段延長交易下好轉,反而成交更每況愈下,有經紀減佣金至每宗股票交易僅收3.68元吸引客戶,業內出現裁員潮,有經紀要找兼職幫補生計,業內怨聲載道,矛頭直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

    合和基建首發人幣新股

    港交所加速發展人民幣產品,多個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在2012年年初推出後,A股實物ETF更獲市場力捧,連帶相關窩輪亦熱炒,合和基建(737)成功發行人民幣新股,成為首隻發行人民幣新股的已上市企業,人民幣期貨也在2012年推出。

    民企遭狙擊 恒大作反擊

    民企風暴於2012年繼續發酵,最受市場關注的是中國高精密(591)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核數師查帳,核數師請辭後雖然一度復牌,但最終難逃被證監會停牌命運;博士蛙(1698)及大慶乳業(1007)核數師突然辭任並對帳目提出質疑,證監會介入調查並停牌至今;2009年爆出重大虛假醜聞的洪良(946)保薦人兆豐資本更因監管不力,被證監會「釘牌」,為本港首見。不過,當研究機構發功「唱衰」之時,有民企亦不甘示弱。如恒大地產(3333)被香櫞質疑帳目,該公司大股東許家印隨即作絕地反擊,發表聲明,更嚴厲斥責這些所指與事實不符外,又將事件報警,令民企遭狙擊浪潮得以暫告一段落。

    思捷供股再盈警遭狠批

    思捷(330)自多名高層「跳船」後,動蕩未停過,最後須由恒生(011)前大班柯清輝接任主席收拾殘局,及從ZARA挖得Jose Manuel Martinez Gutierrez出任行政總裁才暫穩大局。不過,思捷其藍籌地位岌岌可危,先於去年10月22日傍晚突宣布2供1,供股集資最多約53億元;市場發現前大股東邢李㷧於思捷供股後,一度持股超過5%,有關行動引起市場對思捷憧憬,但思捷在半年結前突再發盈警,遭分析員狠批,最看淡的摩通更將目標價調至7元,低於供股價8元。

    滙控在美達和解賠巨款

    滙控(005)及渣打(2888)如「難兄難弟」,雙雙被美國監管機構揭發涉嫌洗黑錢。兩間銀行持續與美國當局進行談判,直到12月,兩間銀行同日宣布與美國達成最終和解方案,滙控須支付共19.21億美元(約150億港元),金額為銀行罰款中歷來最高,並接納為期5年延後起訴協議,意味着滙控在5年內,仍受監管及執法當局評估和監察其改善措施的進度;渣打除第3季向紐約州金融局支付的3.4億美元外,亦須額外支付3.27億美元,罰款合共為6.67億美元(約52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