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欢迎订阅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海英豪

蔡澤華:唔只睇盤數咁簡單
2013年 01月 14日 05:46    香港商报
 

    輝固董事
    蔡澤華:唔只睇盤數咁簡單

    說到會計,腦海裏難免會浮現「精明」、「古板」、「嚴肅」、「斤斤計較」等字眼。然而在學會計出身的輝固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蔡澤華身上,除了「精明」之外,一貫人們所認為的會計師固有刻板形象與他絲毫沾不上邊。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學會計的可以「唔淨只睇盤數咁簡單」。
   如果用Google 或者Yahoo搜索「蔡澤華」這三個字,你會發現他最為人知的身份是英國特許會計師公會(CIMA)香港分會會長。但是經過詳談之後,記者發覺他沒有將自己局限在「會計師」這一層身份上。香港商報記者 林少惠 攝影 馮俊文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當蔡澤華談及他的工作經歷時,他很自豪地說「我做過很多行業的,教育、慈善團體、工程,trading我也有做過,在工廠也做過,所以我知道的事情比一般人多。」
    勇於嘗試 樣樣皆精
    1979年,他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會計系後曾在工廠實習,負責成本管理,其後遠赴英國帝國學院修讀碩士學位。
    1983年畢業回港工作沒多久,由於工作調動的關係,他前往澳門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任職副財務總監。期間除了管理財務外,還兼任助教,同時統籌並開設了澳門第一個中文的MBA課程。而當時修讀MBA課程的,除了當地人之外,還有內地人和香港人。他憶述,「當時香港不流行MBA,而澳門將這類課程辦得很好,很多人從香港坐船去澳門上課,星期五、六、日的課程,兩年就可以拿個MBA。到80年代後期,香港的大學知道MBA課程很受歡迎,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才陸續開辦MBA課程。」
    兩年之後,他離開澳門返回香港,應徵仁濟慈善集團的財務總監並成功入選,當時的面試官是梁劉柔芬。
    在仁濟工作了兩年之後,他轉至韓國貿易公司從事市場及財務相關的工作。他非常了解市場動向,引進了當時非常受歡迎的小型組合式Hi-Fi,「有唱盤,有CD、錄音帶的播放功能,當時很流行這個,因為很適合香港的環境。香港的房子小,傳統的Hi-Fi有兩個大的喇叭,很大一台,不適合香港人用,我們就從韓國引入了一個美國的品牌,這些Hi-Fi小小的卻五臟俱全,賣得很好。」
    此後,他還進過瑞安集團,接觸過建築業,在屯門一間全東南亞最大的建築材料化驗所工作過。直到1990年,他進入了輝固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職業變動才正式結束,在這家公司一待就是23年。
    能夠涉足多個行業的人也許為數不少,但是與此同時能夠在每一行都做出一定成績的人就不一定有很多。當記者問到他的成功之道是什麼時,他覺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投身行業的特性和需求,只要所做的事情能切合行業的需求就能夠在那個領域裏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他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做工程這一行,最重要的是知道項目的管理;作為慈善團體的財務總監,就要知道如何獲得捐款,懂得在拿到捐款後怎麼將捐款增值,也就是如何有效地花費在公眾上;作為大學的副財務總監,就要懂大學的資源怎麼分配。」
    北上發展 歷歷在目
    蔡澤華回顧在輝固控股工作的時光,他說他算是陪香港分公司一起成長,從最開始只有二三百個員工,到最高峰的時候,也就是興建新機場時有一千多人,再到現在人數維持在六百人左右。
    跟許多外資企業一樣,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輝固控股也北上掘金,辦過大型工程,搞過收購合併。回憶當年北上發展的情景,當時的上海浦東剛剛開始修橋鋪路,仍然被上海人視為郊區。公司在上海發展初期,招聘員工很不容易,當地人大多數不願意到偏遠一點的地區工作。
    蔡澤華說當時最令人頭痛的難題之一是要花時間培訓員工。以會計師為例,過去內地的會計師不像現在這般,會去考取一些國際認可的會計師資格,這一行在內地就只有中國標準,而內地會計師所學的知識與國際標準有一定的差距,「最明顯的是外資企業會要求當有些成本已發生或者預知會發生,會計師需要在做帳時將這些成本算進去,但是內地的做法不一樣,還沒發生的資金流動就不能寫在帳目上。或者在興建大型工程時,尤其是過千萬元的工程,可能一年裏有價值幾百萬元的項目已經完成,雖然未能開發票給客人,但在國際準則裏可以將預計的收入納入帳目裏,不過在內地則不用這一套,有單據憑證的交易才被視為實際收益。」
    由於教育上的差異令公司需要重新培訓人才,讓他們與國際標準接軌,不過當時有另外一個因素加大了培訓人才的難度。蔡澤華表示當時「轉工潮」很嚴重,只要有其他公司付高一點的薪水,員工就會跳槽,「當時公司給的薪水是800多元一個月,有個員工培訓不到一個月就要走,說有另外一家公司付1000元,只不過多了200元而已,他就跑了,但當時200元對他來說真的很多, 我們也不可能給他漲工資,很難保證加了工資以後,要是有另外一家公司付1200元他會不走。」當時外資企業的員工尤其容易流失,因為一旦他們擁有外企的資歷和頭銜,就會有更多的公司向他們拋來橄欖枝,結果公司花在培訓人才上的心血、時間和成本大部分都打了水漂。
    時移世易
    時至今日,內地已經鮮有大規模的「轉工潮」或者爭相搶奪人才的情況。面對今時今日的環境,蔡澤華不禁感歎,「內地人愈來愈有本事」。他解釋,現在的內地人接觸國外信息的渠道多了,英文水平也提高了,愈來愈多修讀會計學的人會去投考像CIMA、ACCA等的國際性會計考試,也有愈來愈多人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香港的會計師想去內地發展的話競爭優勢就相對變小了。雖然北上的香港人競爭優勢不再明顯,但是蔡澤華表示內地對會計師的需求依然很大,有不少企業仍然願意聘請香港的專才。
    有趣的是,如今在內地要想當會計師就必須拿到會計師專業資格證,不論你考的是內地的還是國際認可的資格認證,總之必須有個執照,反觀香港,會計師資格認證卻不是一個必要條件,只要有個學歷證明就可找到工作。而且香港每年會計系畢業生愈來愈多,令他不禁覺得香港如今對會計師的培育有重量不重質的現象,擔心會計這個專業會貶值。
    跟着時代變
    雖然在會計師資格認證上兩地存在差異,但是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企業對會計師能力的要求只會愈來愈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會計師不再像過去那樣單靠「睇住盤數」就可守住飯碗,「以前我們很重審計,現在就應該懂得管理,這幾年很強調enterprise government (企業管治),還有現在常說的risk management (風險管理),也是會計師職能的一種,要預測危機和想出應對方案,預計公司未來應該怎麼營運,下一步的策略該怎麼制訂。」面對環境的轉變,蔡澤華認為,要成功就要跟隨大環境改變,要緊貼時代,不要一本通書用到老,時代一直在轉變,人就要一直吸收新的知識增值自己才可以配合環境的需求。
    不僅人要隨環境轉變,企業的發展同樣需要順勢而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由於現在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內地企業的實力隨之愈來愈強,香港企業的競爭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是蔡澤華對此不甚認同,他認為,香港企業在某些行業仍處於帶頭地位,即使在一些領域裏沒有優勢,也可以選擇與內地的企業合作,拓展生存空間,「比如船運,沒有國家的經濟支持,比不上人家是必然的,但是可以利用那些公司的國家背景再加上香港企業擁有的尖端科技互相合作,我們公司也正朝這方向走,現在有一些項目和中海油合作共同完成。這是香港企業的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不能在發現比不上人家後就馬上放棄。我覺得香港始終都是一個靈活的都市,人們想法轉變很快,可以想到很多不同的創意。」

    回饋社會

    蔡澤華一直秉承一個做人的宗旨,就是要待人以誠,熱心助人。他認為回饋社會是很重要的,是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該做的,而他也確實言出必行。
    雖然接觸過很多行業,但是他始終不忘老本行——會計師,在輝固控股工作之餘還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義務服務。身為會中「房地產﹑基建及建築關注小組」的召集人,他最近為會員請來施永青談談香港樓市的前景,讓他們對未來形勢有更多的了解,從中得益。
    2002至2007年期間,他曾擔任過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會長。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會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授予他公會銅章,而這類型的獎章全香港只有兩個人擁有,蔡澤華就是其中一個。
    此外,他還加入扶輪社參與不少善事,比如資助內地山區興建學校,賑災扶貧等。國際扶輪是一個以提供社會服務為主導的國際志願組織,轄下有500多個扶輪區,其中國際扶輪3450區由香港、澳門、蒙古國三地組成,基於這個背景,蔡澤華還到過蒙古國幫助當地的窮人。
    曾去過外蒙三次的他感歎外蒙是個貧富懸殊很嚴重的國家,有錢的人非常有錢,控制了國家的石油、金礦,平民大多數只能定居於貧民窟或者繼續跟隨老祖宗的步伐過遊牧民族的生活。而且當地生活環境並不宜居,冬天經常零下四五十度,靠吃肥肉喝烈酒禦寒的蒙古人,人均壽命非常短只有四五十歲。他慶幸當扶輪社找上當地的富豪並帶他們走訪貧民區時,這些富豪能生出憐憫之情,意識到當地的人們有多麼需要幫助,並樂意用實際行動去幫助他們,例如興建蓄水池解決居民的食水問題。
    他明白每個地方都有貧富之差,惟望差距不要太大,「香港的窮人也很辛苦,香港街頭也有一些老婆婆去撿紙皮,有人說不讓她們繼續撿,我覺得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止他們撿紙皮,而是要問他們為什麼要去撿紙皮,這才應該考慮的地方。」
    重視教育
    可能是由於蔡澤華曾在澳門東亞大學擔任助教,他特別明白教育的重要,也特別重視教育。
    言談中記者得知他正在助養兩名內地兒童,幫助他們順利接受教育,他說他深信知識改變命運,可以令一個人重拾信心,可以改變生活,甚至改變一生,所以他很希望能在教育上幫到一些小朋友。每當扶輪社辦一些到山區建學校、資助學童這類的活動,他都會積極參與。有時候一些教育界的舊同事邀請他到學校為學生開講座,他也會欣然出席。
    對於香港的教育,他用「麻煩」來形容。他覺得對香港教育影響最大的地方是強行將學校分為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令部分中學不能以英語教學,導致英語水平下降。對於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民教育,他認為與其推行國民教育,不如將中史列為必修課,縱觀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要求國民修讀本國歷史的。偶爾在一些場合上遇到某些政府官員或者政黨,他都會向他們表達自己對香港教育的看法和建議,希望他們能影響政府在教育方面做點事。
    而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他向來採取開放的態度,「現在的年輕人想法不一樣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年輕的一代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只能給建議,但是不能強迫他們了,跟以前不一樣了。」

    給年輕人的忠告

    蔡澤華閒暇時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看書,他向時下的年輕人推薦了John Kotter的《Our Iceberg Is Melting》,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南極企鵝,當企鵝得知自己居住的冰島將要融化時,有些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有些則積極進取勇闖新大陸尋找新的家園。
    他笑言現在香港的男性越來越宅男,女性越來越有本事,「很明顯你去一個餐廳裏,你會看到像我們這種年紀的人會有男有女一起吃飯,但是周圍的桌子座上的女性往往多於男性,現在的男性不喜歡社交的,喜歡躲在家裏打機、上Facebook。」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他想鼓勵年輕人面對競爭應該改變,不要龜縮躲起來,要勇於嘗試,找出路,這些出路可能會帶你去更好的地方,不要因為內地人越來越具競爭力,就怕了不肯面對,躲起來做宅男。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