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要求不斷攀升
銀行業迎風險全告知時代
2008年,因金融機構透明度不足而導致的金融海嘯景象仍歷歷在目。至今,這場危機的后遺症還久久揮之不去。美國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香港的「雷曼苦主」,以及摩根大通爆出的20億美元金融衍生品交易虧損等事件接二連三發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金融不透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僅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動盪,還會衍生出更為可怕和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
近年來,加強銀行信息披露、提升金融機構運營管理透明度已成為國際金融監管領域的工作重點之一。香港商報記者 杜潔菡
1 中資銀行快速進化
過去10年間,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工作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表到里、從粗放到細緻的「快速進化」過程。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發現,目前中資商業銀行對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視程度和主動性普遍高於上市之初;多家中資上市銀行的信息披露方式正朝著強制性披露與自願披露相結合的方式發展;而且,多家銀行已逐漸將自願性信息披露打造為核心競爭力展示平台。
信息披露驅動力增強
上市前,大部分中資商業銀行對信息披露工作的最基本驅動力只是「合規」。不過,現在已有越來越多上市銀行認識到信息披露的價值,他們在滿足「合規」的基礎上,同時也通過主動披露信息來維護品牌價值、塑造公司文化。例如,興業銀行就在監管層規定的季報、半年報、年報和臨時公告披露體系之外,又增設一套信息報告制度,即該銀行按周編制《投資者關系周報》、《市場關注問題備答》、《董事監事資本市場信息周報》,按月編寫《投資者諮詢月度總結》。相關報告均緊扣市場熱點事件,分析股東變動,總結調查投資者關注問題,并及時反饋報告給管理層,及時了解市場動態與投資者聲音。
中資大型國有銀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也顯現出漸增的主動性。根據中國銀監會2006年12月出台的《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法》,商業銀行必須完成的風險披露涵蓋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4個方面。而在2011年的年報中,幾大國有銀行不僅完成「規定動作」外,還根據自己的狀况作出了額外披露。例如,工行額外披露了其國別及聲譽風險,中行額外披露了聲譽風險,建行額外披露了聲譽及并表風險,農行則額外披露了法律風險。這種將強制披露與自願性披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做法,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了解銀行的運營管理情况。
重及時性和互動性
以往,中國的上市公司在「及時性」上的得分往往不高。因為金融機構缺乏披露信息的動力,尤其是在金融產品風險較高時,金融機構往往會刻意隱瞞產品特質、潜在風險、后果責任等重要信息。然而,中國銀行主動在2011年三季度季報中對其持有歐債情况進行了主動披露,此舉極大地減輕了投資者的擔憂,里昂在研究了中行的季報后對其維持了「跑羸大市」的評級。由此可見,信息披露也是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同時,銀行業在信息披露過程中的互動性也在逐步提高。以平安銀行為例,2011全年及2012上半年,該行在深、京、滬等地與投資者就經營情况、財務狀况及其他事件舉行的溝通會議多達78次。此外,平安銀行還在公司網站首頁專設了投資者關系欄目,以便投資者能夠及時、便捷的獲取銀行的第一手信息。這些舉措為投資者提供了研判企業運營風險、投資價值的渠道,有助於促進市場的理性投資。
報告納「前瞻性」信息
一些上市銀行已開始探索在定期報告中加入前瞻性和敘述性信息。例如,交通銀行就學習了戰略合作夥伴匯豐銀行的經驗,在年報中的董事長與行長致詞環節上增加了公司高層戰略思考的內容,對銀行未來的發展戰略做出清晰的分析與判斷,以及對下一年工作的具體思考。
前瞻性與敘述性披露的出發點是幫助投資者更好地對公司價值作出判斷。由於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發展規劃的信息需求不斷增加,在未來,上市銀行依託於對歷史數據的梳理,從行業競爭格局、發展趨勢、未來發展戰略、新年度經營計劃及風險因素等方面對未來發展進行展望,很可能會成為信息披露工作的一個趨勢。
2 金融透明度監管差距大
中國上市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水平在過去數年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中國金融機構透明度的監管畢竟還在起步階段,與歐美國家的同業之間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披露信息量相差26倍
差距首先體現在信息披露的數量上。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統計近兩年中外上市銀行發布的文件總量發現,2011年,瑞士銀行通過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文件數量達2812個之多;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公布的文件數量為2099個;美國銀行公布的文件數量為1713個;花旗銀行公布的文件數量為968個。而同期,中信銀行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文件數量為106個,為內地上市銀行公布文件數量之最高;其次為工商銀行90個,內地其他14家上市銀行通過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文件數量大多在50到60個左右,數量最少的是三家銀行分別是華夏銀行40個、浦發銀行39個、南京銀行37個。
外行更重連貫性和完整性
通過數據對比,2011年瑞士銀行比中信銀行公布的文件總量多出不止26倍。2812個文件,平均下來每天要發布7.7條信息。外國銀行怎麼會有那麼多信息要向公眾說明?為了解開這個疑問,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外資銀行披露的海量信息中有許多雷同之處,對一個重大事件會依據不同日期動態地披露處理進程,由此產生的相關文件數以百計,這實際上也反映出外資銀行在信息披露中十分重視連貫性與完整性。
此外,根據美國幾大銀行的年報發現,這些銀行公布的信息類型不僅包括財務報告、股份變動、內部控制評估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常規項目」,在業務計劃、推廣調研、對客戶調查采訪等內容上也著墨頗多。以美國銀行為例,其2010年的報表中僅就小企業主對區域經濟和國家經濟信心的調查,就出具了包括紐約、波士頓、亞特蘭大在內的10份不同的區域報告。
綜上,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認為,發達國家或地區嚴厲的監管規定對銀行的信息披露有重大影響,美歐國家更加透明公開的社會環境也起到作用。中資銀行在保持原有的信息精煉的優勢上需向海外同行學習,更積極、主動、全面地向投資者披露一個事件來龍去脈的信息,而不只是一個事件結果。
提風險披露水平
目前,各國市場監管當局對銀行財務數據和財務指標的要求已趨於一致,對於銀行特殊資產(不同種類貸款)、金融衍生工具(如外匯交易合約、利率期貨、貨幣和利率期權等)和銀行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重要項目的具體披露均做出了相近的要求。但在具體執行層面,中資銀行的信息披露水平仍遠遜色於海外同業。
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對比中外銀行的年報發現,從年報的整體架構來看,中資商業銀行在一些基礎性項目,如資本充足率、內外部信用評級、資產質量、會計政策、其他風險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工作已做得很到位;但在市場風險內部模型、信用風險模型、證券化業務、衍生產品、地理區域及業務多樣化等方面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則明顯弱於跨國銀行。例如,按照新會計準則規定,金融工具可分為交易性金融工具、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工具、持有至到期投資,還包括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工具、衍生工具等,但中資銀行在披露時大多對此合併籠統披露,降低了信息的可比性。而外資銀行在此類產品的風險披露上則要詳實得多。
造成信息披露質量差距的原因有:一、中國金融市場仍屬新興市場,國際商業銀行常用來降低市場風險的金融工具,在中國的運用較少,對商業銀行影響不大,所以這些信息沒有披露;二、中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控制方面技術水平較低,所以難以使信息披露達到國際要求,主要體現在有關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銀行風險的內部模型以及定量信息披露方面;三、信息披露法規不健全,監管乏力,導致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約束弱化。
中資行年報編寫欠規範
中資商業銀行年報的規範性有待提升。例如,據滬深證券交易所的要求,從2008年的年報開始,上市銀行首次在A股市場發布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由於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沒有明示範圍、內容、方式及時間等,因而,上市銀行在披露上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多數銀行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泛泛而談,披露的側重點不同,內部控制的固有缺陷未披露,可能使投資者產生誤解,未披露內部控制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此外,一些基本的時間概念也缺乏標準表述。以2011年中資上市銀行和香港銀行的報表對比為例,在經營性租賃這個科目上,香港的銀行都統一用「少於一年」、「一年到五年」及「多於五年」來把不同的租賃作出分類,而中資銀行則沒有一套標準,如工行的年報中,租賃被分為「少於一年」、「一年」、「兩年」、「三年」、「四年」、「五年」及「多於五年」。
3 商業銀行須完善行規
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對海外銀行管理的借鑒,中資商業銀行管理的透明度正在快速提升。因應市場的需求,銀行業的信息披露工作在未來必然會朝準確性、及時性、全面性、可測量性和連貫性兼具的方向挺進。
加強各方監督合作
中資銀行業目前是「多頭管理」。在國際金融業務日益一體化的今天,加強海內外監管部門的協調與合作,是保障和提高上市銀行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基礎。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中國應設立由央行、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等組成的上市銀行信息披露協調委員會,對內整合協調各相關監管部門的資源,協調各監管部門簽署監管備忘錄,統一信息披露監管標準,通過監管信息共享,促進完善中資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水平:對外加強與國際組織就上市銀行信息披露事宜的聯絡和溝通,積極借鑒巴塞爾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等國際性機構的成熟經驗,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和發展需要,及時對相關法規進行修訂。此外,還應提高對信息披露違規行為查處的概率并加大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違規者的違規期望收益。
助投資者讀懂年報
近年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有了長足提高。但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定期報告、臨時公告等披露的信息,在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等方面,特別是針對性和有效性方面,還有待提高。披露的信息是過去經營和財務靜態結果信息時,只提供結果信息、過去信息,沒提供原因信息、未來信息。長篇大論的公告,重复、低效、空洞、模板化的信息較多,使得普通投資者看不懂,機構投資者看不透。
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認為,須加快推進年報披露的市場化改革,提高可讀性,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一份精準易讀的年報,應既能說清公司優勢,又可說透風險因素,給投資者一個透明、真實的上市公司,能促進形成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理念,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重視與媒體良性互動
內地媒體環境日益活躍,特別是財經類新興的平面媒體報道尖銳,追求新聞熱點迫切,上市公司要做好信息披露,必須具備有效地媒體戰略。商業銀行的媒體策略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重視與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幫助媒體記者一定程度上準確理解公司的運作;密切關注媒體報道,在出現不實或者不全面報道時,及時與媒體溝通,澄清不實信息;針對個別媒體刻意尋找公司信息披露或運作中的問題,企業應從善意角度,積極與媒體溝通,提升信息披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