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李素瑩報道:外貿出口市場疲弱多時,珠三角地區近年則出台「騰籠換鳥」政策,發展綠色產業,有商界人士表示,不少投資者眼見傳統工業經營困難,已決意投資環保產業。惟中港兩地的環保業人力資源短缺,企業求才若渴,其中不少能源及環境工程畢業生在剛入行已可獲得平均萬多元的薪金,入職2至3年后更旋即加薪至3萬元以上。
環保人才
身兼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的正昌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鄭文聰指出,環保產業近年發展蓬勃。工總於05年設立環保工業分組,當時只有十多間會員公司,至今已發展至80間,年增長率達兩成。他稱,環保業的人才需求持續殷切,不少初級工程人員在入行3年后即被大型跨國企業挖角。在港府每年加大環保資源投放下,環保產業的需求仍會增長。當中,環保工程雖然涉及較大的投資,但具有發展潜力。
鄭文聰:跨國企業挖走新血
他憶述,自己在93年開業,一度投資約2000萬元,至今已有十倍的資本增長。「初時入行,人人都懷疑你,早入場是賭博,但既然夕陽工業已經不行,其他成熟市場又是人人也在做,這個風險是值得。」
他強調,香港的科研人才不比外國遜色,單以他所經營的化工公司為例,旗下所推出的工業廢油廢水循環回用技術廣受企業歡迎,為制造業大大節省水電成本,更有廠房在引入技術后4個月已經回本。其公司又為牛仔布染料「靛藍」研發出100%回收重用技術,大大減低牛仔布工業所造成的污染;又為本港的鄉郊地區研發生化廁所,以生物降解技術解決旱廁的衛生難題。
港科研人才不遜外國
一系列的研究使他獲得美國國家棉業公會(National Cotton Council of America)資助100萬港元用於紡織工業的環保研究,又於2006年獲頒國際化學工程師學會環保大獎(IChem Environment Award),是首家獲得此榮譽的華人公司,更是以中小企的規模在芸芸國際級企業中獲勝。
陳仲良:培訓應重國際競爭力
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陳仲良認為,大專院校在環保工程的人才培訓上,應着重讓學生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又能合乎地區內的實質性需要,而一些未能在區內推行的技術可能會流於不切實際。許多人對能源工程師的工作不甚理解,他以發電廠為例解釋稱,發電廠以往會聘用機械工程師、電機工程師和環保工程師去負責不同的技術範疇,但能源工程師則是各個範疇的通才。
他稱,現時很多企業都需要考慮到能源和環保的問題,例如運作一個污水處理工程雖然可解決污水問題,卻要耗用額外的能源,這需要相關專業人才的計算,并提出優化建議。不少企業現已聘用可持續發展管理人員,建築物也需要能源評估,即使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資時也要了解能源價格、技術發展等資料。
資深能源專才月入5萬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特約教授曹志華表示,港府每年均需要聘請能源專才,畢業生的起薪點約為16000元,經2年培訓后可加薪至3萬元。政府推行十大基建項目,又規定一般建築物在入伙前必須通過能源效益的評估,使私人企業的人才競爭趨於激烈,一般中下層的能源工程師月薪約為3萬元,年資較深者則為5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