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答卷:有尊嚴生活不是夢想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3-03-06
作者:  
版面名稱:   A16
全文:  

    3月5日開幕的人大會議上,溫家寶最后一次以國務院總理身份作政府工作報告。面對這張熟悉的面孔,許多人或許已記不清他的任期是始於怎樣的驚心動魄:2003年3月,奪命的「沙士」風暴席卷全國;與此同時,一名青年悲慘地死在了政府開設的收容所里。一時間,民意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冲上了空前高點。如今回望,那些經歷竟是如隱喻般開啟了溫家寶十年不平坦的總理歲月。此時此刻,溫家寶在初次記者會上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言志的景象歷歷在目,細讀他卸任前發表的署名文章《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亦令人百味雜陳。無論如何,他這十年間有過的堅持和失落都已被鐫刻在大國崛起的軌道上,留待歷史的回聲。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著力社會建設 凝聚國民共識

    在溫家寶擔任總理的十年間,中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變。若以時間和中國在全球的地位為歷史坐標體系,這一屆政府交出的是一份華麗的經濟答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遠高於世界經濟年均3.9%的增速;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世界第六位躍居至第二位;城市化率從2002年的39%提高到51%;人均GDP由1135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年均增長10.1%,邁入「中等收入」國家門檻……可以說,過去10年,經濟建設仍是中國各項工作的中心。但對溫家寶而言,他任內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政績或許應落在「社會建設」領域——這個在5年前的十七大上首次被納入決策層用語的概念,是指依社會環境的需要與人民的願望而從事的各種建設,主要包括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和救助等直接與民生切實相關的工作。通俗而言,就是改善民生的問題。

    對於本屆政府任內的工作,溫家寶自己有過評價。他於2012年4月24日訪問瑞典時對中國駐瑞的各界代表說過:「近十年,如果說我們有兩件事成績比較大,做得比較出色,那就是:第一,我們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事業的發展,包括教育、科技、衛生。第二,我們經過多年努力已形成一個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去年「兩會」后記者會上,溫家寶說:「真誠希望我,連同我這一生,給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會把它忘記,并隨著我日后長眠地下而湮沒無聞。」今年2月初,他和部分北京市民座談時又提到:「這些年我為人民群眾做了一些好事,辦了一些實事,但不足以報答人民群眾對我的培養和恩情。我雖然盡力了,但總覺得有些工作做得還不夠好,心里感到愧疚,時時自責,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和寬恕。」

    普通民眾也許永遠無從了解共和國總理幾次不同發言背后的心路歷程。然而,打破中國社會的固化利益結構的難度卻是可想而知——歷數過去十年出台的多項大政,如廢除收容遣送制度、免徵農業稅、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推進保障房建設、健全醫保和養老保險機制等等,哪一項不是經歷過艱難的博弈方才落地?哪一項不是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白智立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民生是過去十年中國發展最顯著的領域,發展民生是中國政府根據社會發展階段特點主動做出的現代化政策轉型。」尽管隨著國民對政府自發監督意識的覺醒,輿論對政府公信力和執政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這一屆政府著力彌合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的成就卻是不容否定的。溫家寶及其政府班底以十年的主動或被動努力,在社會中樹立起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不是夢想」的共識。如今,這個夢想已經全面施展,成為倒逼政府推進政治改革、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大動力。基於此,擔任十年共和國總理的溫家寶不論願意與否,終不會湮沒無聞於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