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今日吉林
 
東北的冬天是溫暖的
2013年 03月 07日 00:00    中國窗
 

    東北的冬天是溫暖的

    --吉林冰雪文化與民俗風情走筆

    

    無論人們心中裝著多少關於雪的印象或者想象,甫一踏上今冬瑞雪紛至的吉林,仍不免為其烟波浩淼之勢所撼動。眾多慕雪而來的南國旅者,在步出機場那一刻,對零下20度氣溫的第一觸覺,恐怕是一個「冷」字已難描述,亦不會想到此后的感受又怎一個「暖」字了得。關東友人備得周到,早有羽絨服、雪地靴、大厚圍脖奉上,包裹得嚴嚴實實,一副老關東模樣。及延至賓館酒肆,抑或農家炕頭,一盆熱騰騰的狗肉,再暖上一碗清洌的玉米酒,哪里還有曾經令人忐忑的寒意?

    尤為令人欣喜的是,旅游業者為賓客們精心安排了一道道冰雪大餐,不僅是那雪鄉銀裝素裹的妖嬈,更有那民俗人文的粗狂、熱烈與神秘。長春冰雪旅游節暨净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吉林市霧冰雪旅游節等冰雪節慶,薩滿文化、朝鮮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東北二人轉、大秧歌等諸多關東民俗風情,粘豆包、豬肉燉粉條、小鸡燉蘑菇、滿漢全席的鼻祖「三套碗席」,還有那冰天雪地中的溫泉浴等等,又怎一個「熱」字可解?

    誠如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所言,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使吉林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與風情似火的關東文化,共同成就了一個雖然極寒但卻沸騰、恣肆又神秘的冰雪王國。而吉林薩滿教《雪祭神諭》早就對此禮贊不已:「太陽的光芒遮不住,月亮的光亮掩不住,大地萬物啊,唯在雪中藏匿……」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曲直

    

    追慕飛揚的聖雪圖騰

    雪是吉林冬天的風骨。環顧四野,蒼蒼茫茫,「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水墨丹青多有不及;登長白山而極目,山巒律動、雪濤激盪,臨吉林市霧島而細覽,幻象萬端、清雅婉約,似樂章,卻琴瑟笛箏皆難摹之。端端天下第一雪鄉。

    而實際,雪於吉林遠不止此,因為於外人的賞雪而言,雪實乃斯民千百年來不舍不弃的精神滋養。非以此觀雪,則不能徹底地領略雪於斯地種下的萬般神奇。薩滿雪祭,無疑是打開「唯在雪中藏匿」之亙古情懷的鑰匙。

    元旦前后,吉林多個冰雪勝地即復原了這一尚鮮為人知的古老祭祀大典。

    據薩滿教《雪祭神諭》所述,古時之長白山各部落,忽被「巴柱」魔怪侵犯。正在無力抵擋之際,忽天降大雪,「可憐的先人啊,全藏在雪被里。大雪瀰漫如毛裘,又像天鵝舒展翅膀,先人們藏在溫暖的羽毛腹肚下,恩祐脫險。」事后先人得知,這是上天阿布卡赫赫(天神),讓雪神尼莫媽媽賜瑞雪保護族人。從此世代誠祭雪神尼莫媽媽,留下雪祭古俗。

    雪祭由此而來的歷史緣由,充滿著人類擺脫了災難和危險后,對護祐自己的自然力無限感激的心情,這種感情成為薩滿雪祭的重要心理根源。其祭概有四式:雪枯時節的祈雪典禮,瑞雪普降的惠祭雪神,冰雪消融時節的惜別祭,以及暴雪連綿不絕時的停雪祭。最為隆重、莊嚴、神聖、壯觀者,當屬惠祭雪神,亦是當今主要復原的雪祭典禮。而今冬吉林連番而至的強降雪,為之增色頗多。雪停之際,天幕如薩滿那神秘的面紗一般慢慢撩開。老薩滿卜定的神聖雪壇,由族眾遠行到心中神聖之地取來潔雪築就,象徵雪神尼莫媽媽的恩賜。

    雪壇雄偉壯觀,松枝彩門,十數個冰台置供品、花果、祖先文物等,旁插各氏族的圖騰旗。藍天、白雪、彩旗、松門交相輝映,使人油然而生神聖之感。雪祭吉日,三大主祭人薩滿、穆昆、鍋頭須雪浴,族人經彩門向神壇獻祭時,皆以雪净身;薩滿達和穆昆達將族人取來的潔雪撒雪壇之地,為雪神尼莫媽媽降臨,鋪設至聖之路;雪神媽媽降臨人間,帶來瑞雪,使人間「災難遠遁,病魔驅走,獸群繁盛,子孫平安,冬獵順當。」隨后,舞姿靈奇的粗獷薩滿舞蹈,或蒼涼或溫柔或低徊或激昂的樂聲遺韻,跨越數千年時光的原始文化和靈秀,經由眼前的薩滿雪祭中流淌而出,蘊含著力量、自信、虔誠和生命的激情。

    這種情感突出表現在歌頌雪神尼莫媽媽的《報祭》神詞中:尼莫媽媽,騎著雙鹿,挂著雪褡褳,惠顧人間了……噶珊興旺安寧……

    中西交融的娛雪激情

    今冬吉林迎來了1962年以來少有的強降雪,長春净月潭、長白山等地積雪厚度達一米餘。亦因如此,已引入中國十一年的長春净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自開幕以來便沸騰不息。

    於人們印象中,滑雪、跳雪似乎是舶來品,卻不曾想過,在古老的薩滿雪祭中,早已包含著不止滑雪、跳雪的種種娛雪項目。而早在唐代李延壽《北史》即有記載:「氣候嚴寒,雪深沒馬,地高積雪……騎木而行。」

    在薩滿傳奇中,多林蠻尼是位善跳躍的英雄神,在氏族遷徙、逃難等集體活動中,率領族人跳跳板(似今之滑雪),并在放置於樹叉中間的木板上滑行穿越。這種木板通常放在密林的樹叉上,樹樹相連,板板相接,上鋪灑冰雪,成為樹上冰橋。而自娛性因此成為薩滿雪祭的又一特徵。莊嚴的祈神典禮與走雪迷宮、闖雪陣、跳冰雪滑板、堆雪人、塑冰雕等自娛活動相結合,別具激情。

    如今這種激情,在與日本札幌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渥太華冬樂節和挪威奧斯陸雪節齊名的净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得到了東西交匯的呈現。

    與傳統薩滿滑雪一樣,瓦薩國際滑雪節的來歷亦充滿傳奇。16世紀的丹麥起義者古斯塔夫·瓦薩,在反抗統治壓迫不得后滑雪到瑞典,后被推舉為瑞典國王。1922年,新聞記者安德爾斯·佩爾斯倡議為了紀念古斯塔夫·瓦薩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其當年奔波於莫拉和薩倫兩地的滑雪路線創立了滑雪比賽。上世紀80年代后,這一世界最大的越野滑雪賽事落戶長春净月潭。其既凸顯了净月潭無與倫比的冰雪資源,也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日益交融。

    2013年的净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吸引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萬餘名運動員參賽。而在「全民參與,你就是冠軍」的瓦薩主旨下,尽管背后號碼牌屬藍色業餘組,但滑過賽道終點時,你也同樣會沸騰。從2012年12月初到2013年2月末,滑雪節各項活動此起彼伏,冰雪娛樂項目從過去的七八種增加到三四十種,除滑雪、雪滑梯、冰爬犁等傳統娛樂項目外,還增加了花樣滑冰、單板滑雪、冰上小坦克等群眾參與性強的冰雪項目。無論是技術高超的滑雪者,還是零經驗的入門級菜鳥,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滑雪玩雪項目。

    長春净月潭滑雪場、長白山國際度假區滑雪場、長春蓮花山滑雪場、吉林市北大壺滑雪場等,都是尋求雪地狂歡的上佳選擇。因為滑雪,整個吉林成了冬季旅游、運動和娛樂的天堂。

    點燃秘境的漁獵部落

    雪與東北地區狩獵生產關系密切,而原始薩滿教恰恰保留并傳播了人類的這些知識和經驗。在吉林省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發展戰略下,那些曾被歲月塵封的關東傳奇,又被一個個復活於遼闊蒼茫的山河莽原,恰似秘境洞開。

    這傳奇中的佼佼者,查干湖冬捕即是其中之一。

    松原市前郭縣查干湖,又名查干淖爾(蒙語意為白色的湖),420平方公里的浩渺水澤蔓延在松花江畔的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盛產胖頭魚、鯉魚、鰱魚等68種魚類。查干湖冬捕至今保留著古老的宗教與生產程序,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世界最后的漁獵部落。

    遼宋年代,查干湖被稱為「大水泊」或「大魚泊」,其冬捕文化亦始自此時。史載,遼帝嗜食「冰魚」,「從正月上旬起牙帥,約六十日方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這種捕魚方式又被稱為「春捺缽」,另外的方式是,「先使人河上、下十里間以毛網截魚……預開水竅四,名曰冰眼。」其式流傳至今:先在冰層上每隔八九米鑿一個冰眼,然后穿杆引線、下網,因網巨大,須60餘人及馬拉絞盤拉動,其時耗費八九小時;收網時,再由馬拉動絞盤牽網出湖,魚貫而出。

    在地球上,古人類生存的文化形態至今仍能讓人直接去體驗和感受原色的地方如今已為數不多了。進入查干湖冬捕,便有一種走進遠逝的樓蘭古地之感。這種感覺在其每年捕魚季節的「祭湖·醒網」大典中呈現得淋灕盡致。

    祭湖時刻,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乾。喇嘛將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后燃香誦經。「漁把頭」誦祭湖詞:「啊!長生天,先祖之靈;啊!庇護眾生,求昌盛,求繁榮。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鏡……」誦畢,「漁把頭」手托酒碗,跪冰洞前,高喊:「查干湖冬捕的大網醒好了,開始祭湖了!一祭萬世不老的蒼天!再祭賜予我們生命的大地!三祭養育我們的查干湖!」祭湖畢,「漁把頭」手里拿著「抄撈子」,在已經鑿好的那眼冰洞里攪了幾下,撈出了一條胖頭魚,即「開湖頭魚」。

    今年的中國吉林查干湖第十一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祭湖醒網」儀式,吸引了上千名觀眾參與,場面令人叹為觀止。其頭魚重逾30斤,因象徵吉祥如意,現場竟拍出34萬元天價。2008年,單網出魚量曾達16.8萬公斤,創造了健力士世界記錄。沸騰的豐收時刻,湖面在顫動,馬兒在嘶叫,人們在吶喊,魚兒堆積如山。一切文化和精神也在冬捕的日子里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傳承。

    皇封禁地的獵鷹傳奇

    鷹,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鳥,馴化獵鷹,則是滿族人古老的傳統技藝,淵源可追溯至女真人。女真人狩獵,以鷹犬為伴,其稱獵鷹為「海東青」,意為「大海之東飛來的青色之鷹」。吉林市打漁樓村將之傳承至今,其有「鷹屯」之譽。

    明末的打漁樓村一帶曾矗立著一座衛城:金州,是當時號稱「東方第一大城」烏拉的五個衛城之一。四百年前,后金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親率大軍,下馬步戰,攻陷烏拉城,之后以此為基點,連年征戰,統一了滿洲。清初,皇太極將烏拉城視為清王朝「發祥之勝地」,列為皇封禁地。

    秋末冬初,遨游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上的鷹,總是會飛越韃靼海峽到中國東北地區過冬。打漁樓村乃其主要栖息地之一,亦因此成為了皇家馴養獵鷹的基地。順治十四年,清廷在烏拉地區設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專司獵鷹進貢。

    數百年間,打漁樓村時代沿襲鷹獵文化,培養了諸多馴鷹能手。至今這里300多戶滿族人家仍然保持著捕鷹、馴鷹、養鷹的傳統,有鷹把式50餘名。長春市、吉林市於近年將獵鷹文化與冰雪旅游進行結合,重現了獵鷹傳奇。

    捕鷹,被滿族人稱為「拉鷹」、「請鷹」。滿族視鷹為諸神獸之首,在往昔滿族的星祭中,鷹星是主祭星神。因此,捕鷹之前須先拜祭,并誦祭詞「你哪州生,哪州長,哪座高山是你家鄉,今天朋友把你請,請到我家有用場,一天供你三兩肉,晚上陪伴守夜郎」。捕獲之后進行稱鷹,因獵鷹的體重直接關系到它捕獵時的敏捷程度,若超重,即需延緩放鷹,使產生飢餓感,鷹把式稱之為「去膘」。最關鍵的環節則是馴鷹,鷹把式們稱之為熬鷹,即令其少眠,一般在凌晨兩三點鐘,因此時鷹之野性正濃,歷七八夜晚,鷹始馴服。此后則進行跑繩訓練,鷹把式將鮮肉置臂上,於遠處呼喚其飛來啄食,馴其獵物后返回,獵鷹方成。

    放鷹,則顯示了鷹與人的命運共同。初春的原野上仍然覆蓋著冰雪,對於鷹把式們來說,與鷹離別的時刻也到了。滿族鷹把式從古時起即保持著「春夏不留鷹」之傳統。每年春天將近的時候,鷹把式們要趕在松花江冰面開裂之前,把馴養了整整一個冬天的獵鷹,架到江邊,放歸自然。

    無論是祭雪、玩雪與滑雪,還是冬捕漁、獵鷹,冰雪文化與關東古老民俗的和諧相生,令吉林的冬天充滿了燃燒般的熱情,也蘊含著千百年的精神溫暖。有人說,這里是人類與自然完美交融的一幅縮影。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