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擔任國家軍委主席10年來,在軍事上一直履行低調的韜光養晦政策,於波瀾不驚中成就巨大。正是由於胡錦濤在2003年的拍板決定,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在2012年下水。在這10年里,中國還擁有了打擊航母的先進反艦導彈、第五代隱形戰機和反衛星裝備;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天,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縮小代差戰力轉型
新世紀之初,全球軍事變革醞釀著新的突破。信息技術先進國家紛紛通過信息融合重塑戰爭機器,企圖以武器裝備上的「代差」,壓垮所有對手謀求崛起、贏得勝利的希望。解放軍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化上的「時代差」已經成為一支軍隊的生死差、存亡差。
洞悉時代潮流的中央軍委作出了一個重大決策:把戰斗力生成模式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高新技術進步上來。2006年3月11日,身為軍委主席的胡錦濤向來自軍隊的全國人大代表發出號召:圍繞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
信息火力深度融合
2012年國慶節前夕,東海某海域波濤翻滾,烏雲密布。各型戰艦游弋列陣,新型戰機雷霆出擊,東海艦隊組織的一場信息化條件下海空聯合火力打擊演練拉開帷幕。這次演習,實現了兵種、火力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段的交叉運用,演習中體現了海空協同體系作戰,特別是信息與火力的深度融合能力。
關注中國海軍建設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能力在10年前還只能是一種奢望。為了取得這樣的能力,全軍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轉型之路:摒弃落后思維、陳舊觀念和習慣做法,確立以信息為主導、以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為增長點、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等新的觀念、新的目標和新的方法。解放軍四總部迅速頒發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十二五」時期軍事訓練改革總體方案》等一批綱領性文件;集中300餘名專家大攻關,形成并印發了500多萬字的重大戰略戰役理論成果。新型武器裝備的大發展,為戰斗力轉型奠定物質基礎。陸軍,一批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坦克、戰車、火砲裝備部隊;空軍,國產第三代飛機批量入役,一系列新型導彈進入戰位,正在形成完整先進的作戰體系;海軍,三代艦艇、作戰飛機陸續交付入役,先進信息裝備得到深度應用,走向深藍不再是夢;二砲,核常兼備、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系已經成型,反擊作戰能力震動世界。
兩年試飛兩款五代機
2011年1月11日,被視為可以媲美美國F22戰機的中國首款隱性戰機J20試飛成功,震驚海外。2012年10月31日,由中航工業瀋飛研制的另一款四代戰機J31成功首飛,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五代機原型機的國家。而在遼寧艦上,多架殲15先后成功著艦,顯示中國的艦載機已經小批量生產。
瀋飛總設計師孫聰在兩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重點談及中國航母艦載機的發展。他透露,采用國產WS-10發動機的殲-15,作戰半徑在1000公里以上,位列現役艦載機第一方陣,火控雷達、制導導彈等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各項指標與美國大黃蜂基本接近,達到世界一流標準。」而他這段話中透露的另一層信息是,中國的國產發動機已經成功突破短板,中國的先進戰機從此有了自己的心臟,不再受制於人。
遼寧艦下水服役
2012年9月23日下午4時,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平台遼寧號在大連舉行交接儀式,這標誌著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平台正式服役。雖然遼寧艦是個外來的殼子,但是里面所有航電系統和先進設備都是產自中國,經過20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具備了自主研制生產航母的能力。據網絡消息,目前中國正在生產的航母還有兩艘,預計2014年下水,雖然距航母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實現了零的突破,一切都不再那麼艱難了。
對此,外媒紛紛表示,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最后一個擁有航母的常任理事國,標誌著中國作為崛起大國的地位。美聯社引用專家的話說,中國這艘起步航母具有相當大的象徵意義。它是這個國家由弱到強崛起的圖騰,將把中國帶上海上強國的征程。
《華爾街日報》則評論認為,遼寧艦服役既具有象徵意義,也體現出中國的海軍實力和地區影響力。作為迄今交付給中國海軍的最大艦隻,這艘航母投入運作,將對地區海上糾紛產生巨大影響。
尽管外媒對遼寧艦評價不一,但航母已令中國海軍在東海和南海爭議區域靠得更近。如果該航母裝備殲-15機群,并部署到釣魚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話,中國毫無疑問將在那些地區擁有持久的制空權。
神舟飛船圓夢太空
胡溫執政10年,中國的航天技術有了質的飛躍。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相繼成功進入太空,實現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對中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從軍事上來說,神舟系列飛船從神舟五號開始便利用載人太空船可以有效地完成和監視任務,靈活部署、修理和組裝大型衛星;安全而連續地指揮和控制地面軍事力量,并可以作為特殊武器的試驗場。
神五確立戰略里程碑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丁立曾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掌握載人火箭技術以后,可以破解導彈防御系統。他解釋說,透過載人太空計劃,可以掌握火箭「向量推動」的技術,面對導彈攔截系統的干擾時,這種技術能令導彈有意識地閃避,可突破敵方防御。直接而言,中國擁有這種技術,其洲際導彈就有能力撕破美國銳意發展的導彈防御系統網絡。
《簡史防務週刊》的亞太區主編接受台灣東森電視獨家專訪時,揭示大陸的太空計劃軍事戰備,有關飛彈導彈系統的準確性已經大幅提升,同時被列為最高機密的殺手衛星,大陸極可能正在發展足以摧毀美國偵搜系統的能力。神舟五號的太空進展,象徵他們有更多的即時偵搜和通訊能力,對制衡美國形成一股重重的壓力。被列為更高機密的殺手衛星,更極可能是大陸太空計劃的最具威脅的秘密武器,這場太空軍事競賽的戲碼開始進入主戰場。據報道稱,北京利用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軌道艙作為軌道衛星,在其上加諸電子、信號與影像偵搜設備,奠定了其全球情報蒐集戰力的基礎,更讓美國軍隊,特別是太平洋地區的航空母艦戰斗群,面臨更大的危險。專家認為,中國致力發展太空計劃,再加上對雷射與反衛星進行的研究,以及新增的彈道和巡弋飛彈,可能導致全球出現新的戰略平衡。
神舟五號雖然只會在太空中飛行23小時,但是在宇宙飛船與軌道艙分離之后,擁有推進系統的軌道艙將繼續停留在太空最多達8個月。神舟三、四號的軌道艙已經具有電子情搜能力,利用三具對準地球的天線來判斷超高頻訊號的發射源,另外還有其它的天線來偵測并定位雷達訊號。前蘇聯曾經利用類似的信號傳輸來監測美國軍艦的移動。
雖然升空的航天員不會從事軍事活動,但是在神舟五號遺留在太空中的軌道艙將會自動從太空中進行情報蒐集任務。中國將等到軌道艙運行至中國上空時下載所蒐集到的資料。神舟三、四號軌道艙是中國第一枚電子情搜衛星,它們讓北京自2002年3月之后,即能追踪美軍艦動向。
神舟家族承前啟后
神舟五號之后,中國相繼發射了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卻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則首次搭載3名航天員升空,并且在軌運行中實現一名航天員出艙行走,并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中國真正意義上在太空中留下中華民族的腳印,也為今后的載人航天后續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遠地外太空探測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艘,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后,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并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神舟九號也為中國航天三步走的最后一步也就是建立空間站奠定了基礎,為未來的航天發展提供了更多寶貴的經驗。
兵種結構仍未合理
在東海、南海等海域爭端的情勢下,懷揣「海洋強國夢」的中國海軍現狀并不能令人十分滿意。首先,是兵種結構不合理。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特別是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水面艦艇數量嚴重不足,噸位比偏低,導致中國海軍缺乏必要的遠洋作戰能力。其次,是海軍兵力編制不合理。北海、東海、南海艦隊被分割在不同的海域,始終未能集中使用,違背了集中兵力這一基本的兵法準則。再次,是海軍能力的不足。具體來說,就是反潜和防空能力不足。中國海軍到目前為止沒有裝備一架陸基固定翼反潜飛機,也沒有裝備艦載重型反潜直升機,反潜探測裝備數量和質量也存在嚴重不足,技術瓶頸導致中國海軍反潜能力嚴重不足。最后,是海軍關於自身定位的失誤。眾所周知,中國海軍從建立之始曾師從蘇聯紅海軍。從中國海軍「沿岸防御」時期到「近海防御」時期,中國海軍始終是解放軍的附屬軍種,其主要作用是掩護和配合陸地作戰,擴大陸地防御縱深,而非作為一支獨立軍種去為奪取制海權采取作戰行動,更遑論海上兵力投送。定位失誤使整個海軍建設長期處於緩慢低效的狀態,海軍威懾力與戰斗力的增長也因此裹足不前。由於兵種結構的不合理,已經嚴重影響其執行戰略任務的能力,優化兵種結構迫在眉睫。今后必須科學地確定和優化海軍結構,使海軍的各組成部分按照現代戰爭的客觀要求按比例協調發展,從而達到最佳組合,并形成最強戰斗力。具體而言,就是增加大型水面戰斗艦艇,比如051C/052B/052C/052D型驅逐艦,以及054/054A/054B型護衛艦和071型船塢登陸艦、081型兩栖攻擊艦的數量,并建立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艦隊。在這種兵力結構的調整中,航空母艦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