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謹慎低調
主政貴州的胡錦濤
2013年3月14日,當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習近平為國家主席時,胡錦濤卸下最后一個公職,從此告別政壇。從42歲頂著「全國最年輕的省委一把手」的光環履職貴州省,到49歲成為「中南海里的年輕人」,以及最近十年的執政歲月,他的身上有著極強的「新聞含金量」。無數媒體記者頻頻要求采訪他,但他一直秉承低調的作風,多半婉拒。3月11日出街的《香港經濟導報》推出封面專題《主政貴州的胡錦濤》,獨家報道了他在擔任貴州省委書記期間(1985年1988年)的大量珍貴細節,首次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親歷的回憶將幫您更深入地認知這位領導人寶貴的人格和品行,以及他在國家經濟建設上體現出的膽略和建樹。本報編發其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工作風格:務實高效
在胡錦濤赴貴州就任省委書記前,貴州一度風傳他是當時中央一位主要領導的兒子或姪子,到貴州是來鍍金的。但在他就任后,這種謠言很快就不攻自破了--一個客觀的事實是,他在就任省委書記后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足跡就踏遍了全省86個縣市,而且每次出行都是輕車從簡。
在調研中完成交接
1985年7月24日,在貴州各省屬機關「亮相」之后,胡錦濤就在前貴州省委書記朱厚澤的陪同下去了畢節、六盤水和黔西南等貧困地區。那時的貴州,二級公路只有十幾公里,餘下幾乎全是土路。汽車時速最高只能開到60公里,就這樣,一天下來也要跑幾百公里。幾乎從早到晚都在跑路。一般到縣里都是晚上七八點。但胡錦濤有個習慣,到達后不會先吃飯,首先開會,一開一兩個小時,開完會才吃飯,時間就是九十點了,這是常有的事。
前《貴州日報》社長劉學洙接受《香港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胡錦濤的工作方法確實與他人不同,下車伊始,席不暇暖,一不聽省級綜合部門匯報,二不關起門來開黨委會,卻一頭直插農村,主要是高寒貧困山區農村。這一次下鄉歷時半個月,走了12個縣,行程兩千餘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說:胡錦濤與朱厚澤的交接工作,是在下鄉的過程中完成的。
爛泥路上親自推車
在第一次下鄉調研時,胡錦濤一行乘坐著吉普車到貴州省最有名的高寒貧困山區,由於路况極差,車輪幾乎陷入泥沙冲積的淺水灘。胡錦濤、朱厚澤兩任貴州省委書記便與同行的工作人員一道下車,腳踩泥水,在車屁股后面用力推。劉學洙告訴記者,他當時心里就在想,這位來自京華大都市的年輕書記,也許少見這麼落后貧困的山區吧。
書記的活頁筆記本
胡錦濤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也是有口皆碑的。每次下基層,他都很認真地做筆記。他的筆記本是活頁的,回到辦公室,就會將所記筆記抽出分類存留,待下次再去同一個地方時,會把以前的筆記帶上。
有一次他從都勻回來,臨時提出到龍里縣去看看,因事前沒有通知,龍里縣委一位副書記臨時拿了一張紙來匯報,剛說了幾句,就被胡錦濤打斷:「你講得不對,情况不是這樣的。」然后,他拿出他以前的記錄本說了情况,當場把那個副書記鬧個大紅臉。
別人眼中的「萬事通」
曾任省委副秘書長的伍席源(后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說,胡錦濤有一個特點,任何時候都不講廢話,也從不講錯話。在貴州干部和群眾眼里,胡錦濤是一個「萬事通」,知識面非常廣。伍席源說,「有一次我在車上問他,為何懂得那麼多?他說,在甘肅建委工作時,涉及到許多工程,看了很多書,有的是會觸類旁通的。另外就是注意學習、觀察。向退下來的老干部請教,向基層干部乃至百姓請教。」
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說:最令人敬佩的是,從胡錦濤的工作經歷來看,他干過水電站,干過建委,干過團的工作,他其實并沒管過農村以及城鄉的總體協調工作,但他到貴州后,從來不說外行話。每次調研或開會的講話,都很切合當地的實際,當地干部聽后都認為很有指導意義。
待人接物:沉穩謙遜
1985年7月22日胡錦濤到貴州正式上任。那年他剛剛40出頭,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但這位「年輕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出的沉穩謙遜,以及「做事平衡持中,不做過頭事,不說過頭話」的處事風格給所有與他共過事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讓我站著報個到吧」
就職當日,胡錦濤由即將赴京就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的前貴州省委書記朱厚澤陪同著與當地40多位主要官員會面。與會的人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天,這位「年輕、英俊,笑容滿面」的新任省委書記和在座的人一一握手后,就開始站立著發表他的就職講話。一位顧委的老同志見此情景,對他說:「錦濤同志,坐著說吧,坐著說。」但胡錦濤沒有坐下,而是笑道:「就讓我站著報個到吧!」然后發表了簡短務實的脫稿演說。
「很能放低身段」
上任第二天,胡錦濤就開始親自拜訪退休的貴州省老領導,之后又逐一走訪了省委、省政府各個部委廳局,全程只帶著時任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王俊一人。當時王俊建議他召集各部委廳局負責人開個會即可,但胡錦濤沒同意,說還是我去看看吧,只是先認識一下,不要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就這樣,王俊陪著他,事先也不打招呼,用一天的時間,把省屬廳局跑了個遍。
回憶起和胡錦濤一起工作的細節,王俊說:「因為事先沒有打招呼,省委書記的突然造訪,讓廳局負責人很感動,有的甚至驚慌失措。每到一個廳局,胡錦濤就說,今天不談工作,先認識一下。」「胡錦濤的工作方式很獨特,他也很能放低身段。」
曾任省委副秘書長的伍席源(后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回憶道:「胡錦濤記憶力超強,見過一面,第二次保證叫得出你的名字,這讓基層干部感到很親切。」「他還曾對身邊的人說過:『當領導,不要讓少數人特別高興,也不要讓少數人特別不高興』。」
「善於團結同志」
據曾在胡錦濤身邊工作人員介紹,胡錦濤剛到貴州時,有許多人包括一些老領導給他提建議,要進行干部調整。一時間,機關干部人心惶惶。但是胡錦濤經過一段時間的摸底后做出的決定確實「一個都不換」。直到一年多后,經過細緻調研了解,他才逐步開始進行調整。此舉使貴州干部隊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得到了保證,各項工作都沒有受到省委書記換人的影響。
說起這段往事,許多貴州的干部認為,這很不容易!因為貴州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少數民族干部較多,要把大家團結在一起,齊心協力干工作,的確需要相當的協調能力和過人之智慧。
人稱「苗王」(意指苗族人頭最大的官)的時任貴州省省長王朝文回憶說:「胡錦濤同志在我們一起拍檔工作的三年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為人謙虛謹慎,和周圍同志相處隨和、不擺架子、平易近人。他善於團結同志,他說,他是后來的年輕同志,要多向在貴州長期工作的同志學習、請教。每年發表新年祝詞,他都謙虛地推讓了。」
探路破解「中國式」貧困
胡錦濤到貴州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治窮!到任貴州后第三天,胡錦濤就開始了他的調研之旅。尽管在接到中央任命到貴州工作時,他在北京就開始做有關貴州的「功課」,并對貴州的貧困「有思想準備」,但在基層實地調研的所見所聞仍讓他感到極大的震撼。
首倡「開發式扶貧」
在結束歷時半個多月的調研后,他提出,對極貧地區和受災嚴重的地方,要注意既解決眼前的生活困難,也要考慮長遠的發展問題。光抓眼前,不抓長遠,光抓救濟,不抓生產,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上任半年后,胡錦濤便提出開發扶貧和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等理念,他指出,解決農村的貧困不能單純依靠救濟,只有自力更生發展經濟才是最根本的脫貧道路。對此,時任貴州省委組織部部長的龍志毅說:「胡錦濤在當時提出的這個扶貧思路令人耳目一新,這也就是后來在全國普遍提出的開發扶貧的道路。」
創建畢節試驗區
在下鄉考察的日日夜夜,胡錦濤的扶貧思路漸漸清晰:貴州的扶貧開發必須變全面推進為重點突破。1988年1月,胡錦濤正式提出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構想。1988年6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第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成立。胡錦濤為畢節試驗區確定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試驗主題,將畢節多年的痼疾,近憂遠慮一體解決,是一大創舉,對貧困地區具有普遍意義。
20多年過去了,從1987年至2011年,畢節生產總值增長41倍,財政收入增長9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3倍。有專家指出,世界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87年,那是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出現的。但一直到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世界人類環境會議上,「可持續發展」才被規定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略」。胡錦濤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比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還要早四年。這也為其后來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安順試驗區「闖關」
1987年11月,胡錦濤第一次到安順考察。這里被稱為「黔之腹,滇之喉」,曾是古代貴州的商業重鎮。然而,改革初期,重國營、輕集體、擠個體的發展思路,卻使安順變成了全國經濟發展緩慢的落后地區。
半年內,胡錦濤連續三次去安順調研,每次都是三四天時間。在一次次調研、將貴州與沿海城市的差距進行對比后,胡錦濤明確出的問題就是怎麼樣來發展安順市的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那時他已從戰略的高度看到了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可以作為落后邊遠地區經濟發展的切入點。1988年,貴州省在安順建立「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改革試驗區」,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和諧共生,繁榮發展。胡錦濤前瞻性地提出發散多種經濟成分的制度創新思路,充分展現了他的膽識和魄力。
營造寬松輿論環境
在前貴州省委副書記丁廷模和已是80高齡的前《貴州日報》總編輯劉學洙的記憶中,胡錦濤主政貴州期間,很是善待媒體,為新聞工作者營造寬松的輿論環境。
劉學洙透露,胡錦濤在貴州工作期間還親自關心并指導《貴州日報》改進會議新聞報道。在他的支持下,貴州的報刊、電視、廣播等傳播工具大大減少了領導開會、講話的會議消息,增加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他報道內容。
生活作風:簡單質樸
《香港經濟導報》的文章還寫道:胡錦濤不擺架子、平易近人、不搞特權,在貴州是有口皆碑的。他反對追逐權力名位和糾纏個人待遇的特點至今仍常被故人們提起。
不搞特權 自己洗衣服
當時去貴州,胡錦濤是單身赴任。他的妻子劉永清留在家里照顧年邁體弱的母親,而兩個孩子,一個面臨考高中,一個快要上初中。為照顧他的生活,省委辦公廳派了一個侍應生專門幫他料理一些家務活,比如打掃衛生、洗衣服等。但胡錦濤從來都是自己洗衣服,那會兒沒有洗衣機,對男同志來說,洗衣服也算是一個苦差事。
王俊回憶說,胡錦濤嚴於律己,對家人,對子女都嚴格要求,不搞特權。記得有一次他的兒女放假來貴州,見了我喊了聲:「叔叔」,胡錦濤馬上糾正:「要喊伯伯」,因為王俊年齡比胡錦濤大,在當地,比自己父親小的才叫叔叔,比自己父親大的就一定得叫伯伯。這一個小事讓王俊很感動,另外,劉永清到貴州探親,從來不提任何要求。
下基層從不端酒杯
在貴州工作期間,胡錦濤下基層,每次吃飯,當地干部都習慣端著酒杯敬酒,但胡錦濤從不端酒杯。結果一些想喝酒的當地干部只好到秘書及工作人員的飯桌上去敬酒,這樣才能勉強解解酒癮。
據胡錦濤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胡錦濤不是沒有酒量,他喝個三五兩沒有問題。胡錦濤對秘書說,貴州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縣縣、鄉鄉都有酒,如果我這個省委書記帶頭喝酒的話,我怎麼能夠管得住下面的干部不喝酒?
徒步會友吃閉門羹
一位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麼一件事情:胡錦濤剛到貴州時,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去省水利廳宿舍探望一位大學同學。他沒有預約,也沒有找司機,只帶著秘書,一路步行。因不熟悉路,一路走一路問,足足走了40多分鐘。到了同學家門口,一敲門,無人應,問鄰居,說出去了。胡錦濤撲了個空,又走回去了。那位同學回家后聽鄰居講起來人的模樣,大吃一驚說:「那是錦濤啊!」鄰居說啥也不相信省委書記竟然步行到家里來看同學。「省委書記到家串門,讓人吃了閉門羹。」
若干年后,說起這段往事,那位同學很是感慨。據說,后來胡錦濤又專門請這位同學到省委食堂吃了頓飯。
專車捎老鄉到縣城買花圈
1986年4月的一個早晨,剛就任納雍縣委書記9天的傅傳耀接到通知說:今天有一個省級領導要到納雍來,但就沒有透露來人是誰、何時抵達等細節。結果等來的竟是省委書記胡錦濤,除司機外,他只帶了秘書、警衛和一位省委副秘書長。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讓傅傳耀等人瞠目結舌從車上走下來的還有兩個當地的老鄉。原來胡錦濤一行在途中遇到了這兩位老鄉,正急著進城買花圈。胡錦濤於是就把他們捎上了。由於他當天乘坐的車輛「看上去像小客車」,不僅兩位搭順風車的老鄉不知道他是誰,連當地的官員也沒想到這就是省委書記的座駕。
連肉都沒有的工作餐
納雍縣委書記傅傳耀說,胡錦濤的生活作風也很簡樸。在納雍3天,無論是胡錦濤本人,還是秘書以及省委副秘書長,從未在生活方面對我們提出任何要求。
晚上,就住在納雍縣里唯一的招待所,住的房間沒有洗手間,也沒有洗漱間,給了他一個溫水瓶,放在木頭做的一個洗衣架上。伙食方面更是從沒有提出過什麼要求,縣里安排什麼,就吃什麼。有一餐飯還是跑到當地一位區長家去吃的,那區長家就住在辦公室二樓,只有一間房。當天的晚飯連肉都沒有,只煮了一盆酸菜豆米湯、清炒土豆絲、清炒豌豆尖還有炒鸡蛋,胡錦濤和十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吃了這頓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