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費爭議即將攤牌
消費者只是待宰肥羊
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有關微信或會少量收費的明確表態,一石激起千層浪,微信與運營商之間的利益之爭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對此,騰訊發表聲明稱,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微信是絕對不會收費的。有專家表示,所謂微信收費爭議,表面看是技術與商業模式之爭,深層次來看,實質是壟斷與自由競爭的爭議問題。如何搭建互利橋梁、打破利益牢籠、謀求一個彼此互利共贏的局面興許是長久之策。香港商報實習記者蔡易成實習生王紅
馬化騰左右為難
有分析稱,馬化騰也不希望微信在運營商的絞殺下直接面向用戶收費,許多年前騰訊彈盡糧絕地時候,馬化騰試圖向新註冊QQ的用戶收費,結果差點把市場拱手讓給新浪UC。彼時這段慘痛的經歷依然歷歷在目,此時如果按照運營商的思路去直接收費,等於是將微信就地處決。
不過,運營商肯定并不甘於只做數據流量,傳統的通話、短信業務依然是他們收入來源的大頭,讓這些壟斷企業主動放弃自己的利潤,那比登天還難。所以,馬化騰的設想「運營商也會從過去的語音轉向數據流量業務經營為主」不太現實。
運營商某專家放言,「既然短信收費,那麼微信也應該收費」,大有逼宮之勢。工信部官員也出面說「微信有收費可能」。所以擺在馬化騰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他說服運營商把通訊業務免費,要麼他按照運營商說的對微信收費。前一種是讓運營商揮刀自宮,后一種是讓微信揮刀自宮。
當然,按照騰訊以前的做法,馬化騰不會在基本的通訊業務上收費,最多提供一些收費的增值服務,但這樣的做法顯然不會讓運營商滿意。如何在微信和運營商之前找到一種平衡方案,肯定能讓馬化騰很頭疼。
虛擬技術 撬動產業
全球互聯網業最近表現出的一些趨勢令人感覺業內將有大事發生。在4G開始普及后,日本和美國一些年輕人開始不使用任何一個運營商的手機號,他們用虛擬運營商的產品,付出極低的資費,通過網絡享受所有的電信服務。這對電信運營商來說可謂噩夢。無獨有偶,內地的運營商時下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尽管4G尚未在中國全面鋪開,但以微信為代表的OTT(Over The Top,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業務)網絡通訊產品正在冲擊著運營商的傳統收益,一場運營商與微信之間的利益之爭愈演愈烈。
免費多媒體語音軟件
熟悉互聯網的人對微信不會陌生。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於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繫。微信軟件本身完全免費,使用任何功能都不會收取費用,微信時產生的上網流量費由網絡運營商收取。
騰訊用很便宜的價格向運營商租用帶寬,然后為用戶提供免費的語音和數據。正因為微信這類手機聊天軟件日漸被廣泛使用,人們可以不需要打電話就能跟對方通話。使用微信的次數多了,打電話發信息的人就少了,這便如一記重拳打在了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身上。
有統計顯示,目前微信用戶已達4億。粗略統計,微信至少給運營商帶來了幾十億的「損失」,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對運營商可能造成上百億收入的流失。不少業界人士更是認為,擁有微信、手機QQ的騰訊實際上已經是除移動、聯通、電信之外的第四大運營商。
小幅收費用戶齊聲說不
面對運營商的圍攻,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日前表示,運營商應該從語音業務轉向數據流量業務經營為主,騰訊每日產生大量流量,與運營商的關系應該是合作關系,兩者關系如同路與車,是互惠共贏,此外,他還再次辟謠了微信收費傳聞,稱微信不會收費。
然而近日發改委專家史煒提出了「既然短信收費,微信就該收費」的觀點,此觀點甫出便引起軒然大波,遭遇網友紛紛以神吐槽予以回擊:「既然微信不收費,短信也就不該收費」。或有取代運營商之勢與此同時,運營商陣營人士相繼表達出向微信收費的意願,更有電信領域專家表示「微信有如在高速公路上免費行駛的超載大卡車」,4億微信用戶已然使電信運營商不堪重負。為何一分錢不賺的微信卻對通信運營商觸動如此之大?人們不禁要問「微信類產品會否取代電信運營商?」
對被稱為「高速公路上免費行駛的超載大卡車」的微信,應不應該收費?如何收費才算合理?本報采訪了互聯網獨立評論人洪波。他認為,絕大部分用戶還是習慣於免費使用騰訊提供的產品,因此,對微信收費是逆勢而為。騰訊內部某高管向本報表示:「我個人認為微信是不會對用戶收費的,互聯網和運營商都有屬於各自的商業模式,尽管微信現在坐擁3億多的用戶量,也不存在收費時機未到之說,僅僅只是商業模式問題,所以關於微信收費的討論是沒有必要的。」
騰訊內部一位高管也表示,運營商們無需過於擔心「被取代」的問題,「運營商與OTT之間所面臨的問題是產業合作遠大於相互競爭,而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無論運營商還是OTT都有彼此的生存空間,同樣一件事情雙方都可以做,但是關鍵還是要把握各自的定位,只有定位把握好才會減少彼此的冲撞,騰訊與運營商的矛盾應該由協商來解決,而不是相互之間去尋找對方的漏洞進行攻擊。從騰訊的角度上來說,微信類產品對運營商數據流量的貢獻也是非同小可。」
三大運營商紛紛出招
面對微信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內地的運營商也推出了自己的類似業務,比如中國移動推出了「飛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分別將之前的「翼聊」和「沃友」進行功能升級,近日的大動作也讓「微信迷」們咋舌:3月27日有消息透露,繼中國移動重構飛信、飛聊之后,中國電信在內部測試一款自由品牌的融合通信產品的「翼信」中國聯通也將在現有IM產品「沃友」的基礎上升級其IM產品。這意味著,三大運營商在與微信博弈信令資源占有補償問題的同時,布局自有的OTT業務與互聯網公司競爭,而面對騰訊微信用戶爆發式增長,三大運營商自身類似業務更像是「鸡肋」。
然而對於運營商做OTT服務,多數業內人士褒貶不一。一方面電信運營商的傳統體制、傳統思維,無法適應互聯網的競爭模式,正如中國移動前任董事長王建宙所言,如果按照做電信企業的機制來運作互聯網業務,將注定失敗。另一方面,在艾媒諮詢CEO張毅看來,基礎用戶數是很有殺傷力的,如果運營商能發揮這個優勢,未來也不見得就完全沒有優勢,「在流量這塊給用戶一些優惠或者激勵的話,用戶是願意用的,如果綁定智能機廠商,對智能機的銷售也不是壞事。」目前,三大運營商在近兩年都成立了互聯網基地,并開始謀求獨立的公司化運營,擬從體制上改變傳統的「電信思維」,探索電信運營商的互聯網服務之路,但這些脫胎於傳統電信運營商體制內的互聯網公司和產品,最終能否成功,現在還難下定論。
用戶選微信乃理性行為
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春泉認為,微信引起恐慌的真正原因是,智能手機普及導致移動互聯網崛起,運營商在互聯網經營方面不太成功,語音業務、短信業務等傳統的「現金奶牛」面臨挑戰,用戶之所以削減語音和短信而使用微信,原因就是運營商的價格太貴,用戶的選擇是理性行為,無可厚非。
李開復:合作與否都要收費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近日在微博就「微信收費」發表看法稱,如果給這場利益之爭推演出一個很可能的結局,運營商絕對可以對騰訊攤牌:「跟我合作,我來收費我們分;不跟我合作,我收你費。」而最后消費者被消費的命運看來是無法避免了。
李開復表示,對於微信收費大家不要混淆一個概念不是騰訊要向微信用戶收費,而是運營商向騰訊收費,或者兩者一起向用戶收費。微信走的是Facebook的模式,在這階段絕不會向微信用戶提出收費要求,而騰訊獨自掏腰包彌補運營商短信的缺口也不太可能,所以騰訊最終很可能只有選擇與運營商聯運微信收費。運營商自然會很高興出面向用戶推出收費方案,而后雙方再按比例實施分成。
若在國外,騰訊會是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最怕看到的潜在壟斷者。但是在中國,騰訊在三大運營商面前,卻成了弱勢群體。
可能成為一個先例
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人真正關注過消費者的利益。他們既是三大運營商的用戶,同時又已經愛上了用微信和實名好友聊天交流,在這場戰爭中,卻注定成為「待宰的肥羊」。
若僅此一回,每月付幾塊錢補償一下運營商短信收入落差也就認了,但是更危險的是這可能成為一個先例。未來,微博也會收費嗎?任何的成功產品都要收費嗎?未來,第三方產品更多是運營商說挑選,還是用戶挑選?
一個好的產業生態應該是這樣的:基礎網絡提供商更應該遵行網絡中立原則,對第三方服務采取透明開放和公平競爭的原則,讓用戶自由選擇他們認為好用和物有所值的產品,對第三方服務產品獲取合理透明收費,并提供平等競爭平台。我期待這天的來臨。
港運營商 微信可包月
有專家表示,這爭議,表面看起來是技術與商業模式爭議,深層來看,實質是壟斷與自由競爭的爭議,而如何平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也是國際上行業間普遍存在的問題。
近日有消息稱韓國通信委員會(KCC)批准了韓國移動運營商的請求,可以向OTT服務提供商收取費用,也可以「掐斷」OTT語音流。但隨即有媒體稱,上述報道為「烏龍」。
在本港,運營商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暢聊套餐,就能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務,包括文字、語音、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