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今日吉林
 
共富方為大道 再啟民企之春
2013年 04月 19日 00:00    中國窗
 

    共富方為大道 再啟民企之春

    --吉林以民營經濟突破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戰略創新(之一)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而其實現路徑已自中共十八大后逐漸清晰、明確,即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

    十八大后履任吉林省委書記的王儒林,於2013年春節前踏察鄉野,走到一個1900人的村莊,在街道上只看到一個人,中午村里所有的烟囪都不冒烟。村干部告知,這里的村民每天只吃兩頓飯,都在家里「貓冬」。這種沿襲已久的生活習慣和方式,與吉林省在汽車、高鐵等領域的發展成就相對比,令人恍如隔世。作為地區GDP全國排名第21位的老工業基地,未來在哪里?令人難解的反差到底映射出怎樣未知的省情?春節甫過,在吉林省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大會上,王儒林再次剖析省情:吉林最大的省情就是民營經濟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思想未解放。而通向未來的改革開放突破口亦因此確定,即通過推動民營經濟蓬勃成長,將人民的幸福夢、創業者的企業夢、全面振興的吉林夢與中國夢融會貫通。

    在這個以中國夢標注的春天,吉林省委省政府將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放諸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并制定了力度超前的鼓勵政策《關於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無疑是對中國夢實現路徑的一次精準闡釋。吉林省省長巴音朝魯說,只要全省上下合力抓好實施,真正把各項政策變成實際行動,就一定能夠迎來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又一個春天。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為浚開放之門再蕩思想之塵

    發端於1978年的中國發展道路,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條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的清晰軌跡。對於貢獻卓著的民營經濟而言,開放之門多開一寸,其發展步伐便能多進一尺。而這一寸的打開,則取決於思想解放的尺度。由此可知,吉林省將突發出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突破口,并以《關於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戰略確定后,為何率先開展了一場旨在解放思想的全民大討論。而制約其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之塵到底又有多厚?

    距離吉林省圍繞國企改革的上一次全民思想解放,已經過去了7年。雖然增長的結構已經拉開,但增長的空間已被快速擠壓,因為國企改革的紅利基本消化完畢。寄希望於現有的那幾隻「龍頭」,讓剛過GDP萬億元大關的吉林省踏上更高的增長位置,讓人很難報以最起碼的樂觀。換言之,吉林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活力不強等階段性省情,仍未發生質的轉變。

    從改革開放前的人均GDP曾位居全國第二,到國企改革前陷入所謂的「東北現象」,以致經濟增長全國排名一路后移,是符合現實規律的。比如,相對於GDP五倍於己的廣東,吉林民企數量只有其12.7%,註冊資本僅占其10.7%。其民營經濟的「病象」還包括個體戶多民企少、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等「六多六少」,以及總量不夠大、層次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等「四個不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人對上述現象已是見怪不怪。亦因如此,人們便很輕易地將原因歸咎於「這里沒有民營經濟發展的土壤」,但卻沒有看到「市場化水平仍然比較低,民營企業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的現實。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總結民營經濟發展的創辦難、成長難、創新難、盈利難、融資難、辦事難等「六難」中,相當部分是吉林自身需要突破的環境問題,尤其是民企創辦難。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應當說,阻礙民企創辦的當然不是所謂東北人小富即安的人文傳統,否則便難以理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一度冠領中國現代民營工業的輝煌。但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彎,次第而至的戰爭經濟、計劃經濟,以及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保全國大局穩定仍被政策限於較高指令性計劃和較重財政上繳任務的奉獻經濟,造成其民營經濟實際上沒有任何突圍的間隙,并使計劃經濟思維沉澱在了大多數人的意識中。

    這種影響的深遠,在其國企改革之后并沒有迅速消除,尽管政府持之以恆,以極大的政策力度實施了數年的民營經濟騰飛計劃。民眾所存在的等靠要等計劃意識固然是一端,但更重要的是政府仍以管制計劃經濟的方式管制市場經濟天然產物的民營經濟,乃至形成架空政策的體制屏障和種種「玻璃門」。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中國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則迅速傳遞到了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的民營經濟。吉林也毫無例外地身處此境,乃至更為嚴峻。

    這正是吉林省解放思想的出發點,因此也才有了旨在「放水養魚」的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出台。其戰略核心亦率先指向了政府自我「革命」。

    以公平原則扭轉管制慣性

    正如思想解放與理念束縛相關,開放所對應的首先便是政府對經濟發展的管制慣性。管制與管理顯然不同,后者以釋放資源配置市場效率為原則,公平參與系重要保障;前者則以行政干預市場資源配置為原則,差別參與系其主要特徵,而其慣性積累,便極易對視市場效率為至上原則的民營經濟形成活力禁錮。

    因此,吉林省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意見》,全面呈現了由管制向有效管理的扭轉理念。吉林省省長巴音朝魯將之釋為「放開、放手、放活」。

    放開,即向民營經濟打開行業准入的限制。吉林省《意見》首先便再次重申「非禁即入、平等對待」的市場化原則。放開之所以如此重要,正如李克強所說的,「之所以說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在完善過程中,靠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還有巨大的潜力,讓改革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還有巨大的空間。我們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原因在於,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在競爭性領域的開放雖然已足夠充分,但實際上民營經濟與國有部門并未處於「平等對待」的地位,政策壁壘往往轉化成了導致國企壟斷的各種審批門檻,民企可望不可及;而一些壟斷和高利潤領域,在政府與部門利益的糾纏中仍無打破的可能。這雙重擠壓之下,民營經濟這一市場主體的生長環境可謂艱難。

    對此,吉林省《意見》表示將堅持市場公平原則,除國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領域一律對民間資本開放,不設定附加條件,民間投資與國有及外來投資的政策待遇平等。被納入鼓勵進入的行業,既包括電信、金融、國防等原行政壟斷行業,也包括城鄉基礎設施、醫療教育、高新技術產業等傳統國企壟斷行業。

    放手、放活,即放松對經濟運行的微觀管制,恢復并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看不不見的手的自我調節機制。尽管諸多管制政策的設計初衷是維護市場秩序,但在政策設計上實際上把民眾當作可能傷害自己、需要嚴加防範的一種力量,其本身在邏輯上就是對市場秩序本身的一種諷刺。干什麼、怎麼干均須事前審批,既是政府對市場監管應盡職責的疏懶行為,更是權力尋租的氾濫基因。《意見》因此將放手著力點放在了清理市場主體准入許可審批事項的改革上,規定除法律法規規定須由國家或省級審批的外,原則上都下放到地方政府。對國家鼓勵類項目,實行「報備即批准」,切實加快審批速度等等。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歷程,實際就是對各種管制的放開過程,而實際證明并未天下大亂。因此,吉林省委省政府表示,在進一步放開對民營經濟的管制方面,吉林要力爭領先全國一步。

    走向富民強省的秩序重置

    由過往對待民營經濟的歧視性政策,到如今將發展民營經濟放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突破口的位置上,固然有目前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的原因,但從本質上說是對30多年經濟增長政策慣性的調整,即王儒林所說的「只有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才能富民強省,才能推動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目前,僅以經濟總量衡量的中國國力不可謂不強,但在龐大的人口總量和民生的龐大需求基數面前,發展中國家的本質仍然未變。

    因此,對於改善民生,李克強一方面強調覆蓋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網,一方面更強調要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總的來講要靠經濟發展來解決。特別是靠增加就業,鼓勵創業。」簡而言之,必須讓民營經濟成為富民的主力。於此,不得不提到吉林省因歷史原因造成的巨大民生欠賬,補上這個賬,僅依靠其目前財力的轉移支付,無异於杯水車薪。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在此。因此,「富民強省」的理念,就是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將更多財力用於巴音朝魯所說的「放活」民營經濟,爭取使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的條件獲得發展的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發展,在機會公平、公正的環境之下贏得更好的生活,并用其所擴大的稅基反過來強化轉移支付力度,民生欠賬方能補綴有望。根據吉林新政所制定的目標,未來5年中,將推動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達到1.3萬億元,較2012年翻一番。這個目標繫於民營經濟市場主體較2012年翻一番的基礎,亦牽著民企貢獻稅收超過全口徑財政收入50%的理想。

    吉林省《意見》「放活」的另一定義,就是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組織的職能作用,利用專項資金扶持等,使突出發展民營經濟五大工程「全民創業、招商引資、質素提升、集群發展、市場培育」之首的全民創業成為可能。此亦李克強所強調的「將錢用在刀刃上」。對吉林來說,就是用在發展民營經濟的「刀刃」上。

    吉林省委省政府表示,今年將把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專項資金及發展基金規模增加至10億元,同時鼓勵地方政府民企給予大力度的財政支持。同時告誡地方財政要算大賬、要大氣,因為水深才會魚多。吉林市長趙靜波告訴本報記者,2013年吉林市對民營經濟的財政獎勵多達18項,有的一次性獎勵可超千萬元。而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表示,今年全市將財政扶持資金一舉擴大到5億元,其中給1萬戶投資額度不超過10萬元的新辦中小企業每戶1萬元貸款貼息。

    從開放新軌跡的開辟,到增長秩序的調整,構成了吉林民營經濟發展的核心,而這個核心讓重啟民營經濟之春具備了戰略與戰術的雙重價值。

    民營經濟的春天三部曲

    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句話在今天說起來更令人刻骨銘心。張維迎在《市場的邏輯》中,描述了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艱難乃至危機四伏之期的現實。更為殘酷的是,受傷最大的不是效率不高的豪門國企,恰恰是對中國經濟貢獻度最高、吸納就業量最大的民營企業。兩個「最大」受傷,誰又能樂觀起來呢?

    我們不必過於悲觀的原因,是改革紅利的可挖空間還很大,民營經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而這正是吉林將發展民營經濟位列突出的戰略創新之源。

    從中國未來面臨的幾大挑戰來看,包括就業壓力、致富的需求以及社會穩定等,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取決於民間的活力以及民營經濟的充分發展。事實上,30年的改革歷程也最好地說明,什麼時候民間經濟比較活躍,發展空間比較大,經濟增長就強勁。因此可以說,民營經濟的新春天就是中國經濟的新春天。

    吉林省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意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政府應當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目前工作重點。而其最大價值在於,在目前經濟環境下,提供了一條振興民營經濟的完整路徑。概要而言,這條路徑包括三部曲。

    首先,放開民間資本的准入領域,打破各種所有制歧視,給個人和企業更多的選擇自由。重啟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其實就是常說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吉林省《意見》要做的幾件事情:放松政府經濟管制,向民眾開放更多經濟機會;積極而富有誠意地創造條件,讓市場機制在資源的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尽快讓民營經濟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動力。

    其次,消除民營經濟所有可經營領域的不合理管制,它既包括各種并無實際意義的限制,比如註冊資本金額限制,也包括一些根本就不必擔心的「防火牆」,比如對村鎮銀行小額貸款的利息限制。因此,吉林省《意見》不但注重准入的放開,亦注重企業自由決策的放手。

    最后,政府要以足夠大的決心,將一直盯著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杠杆向民營經濟傾斜一點,即所謂「放活」。從長遠看,這不是一場沒有回報的「慈善」,而是對可持續增長的「加油」。「加油站」生意火了,民營經濟才能真的火起來。

    

 
(來源: ) 編輯:
 
今日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