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經濟戰中日兩傷
2013年 04月 26日 00:00    中國窗
 

    經濟戰中日兩傷

    專家:撤資影響可控

    

    作為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日本的經貿往來頻繁,經濟依存度不可謂不高。日前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會見日中經濟協會代表團時指出,中日兩國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混亂,這種不正常狀態對雙方不利,會兩敗俱傷。他亦坦率承認中日貿易和旅游等領域出現了不良影響,中國經濟也受到打擊。中日因領土爭端發生對峙、互打經濟牌,儼然波及兩國的經濟發展與全球經濟的增長前景。

    專家呼吁應做好預案,采取措施吸引其他發達經濟體投資,以彌補日本對華投資減少而目前中國企業又無實力進入所形成的「真空」領域。香港商報實習記者 王紅

    

    貿易萎縮 日經濟首當其冲

    據有關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中日雙邊貿易額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3400億美元。此前,中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近十年來,日本對華投資額一直保持在年均50億美元的較高水平,其中2011年為63 億美元。由於釣魚島事件的持續升溫,中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也從台面下擺到了台面上,既已打響經濟戰,中日經貿波及風波斷然會持續發酵。

    「中日雙方之間摩擦,經貿受到兩國關系的影響是必然的,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更多集中於實體經濟領域,而且對日本的影響要大於中國,日本方面是首當其冲的。」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向本報坦言。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發表的統計表明,2011年中日貿易額達到3449億美元。日本對華進口額為1834億美元,出口額為1614億美元,中日貿易額占日本貿易總額的比例為20.6%。2012年前三季度,中日貿易額規模為248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8%。其中,中國從日本進口1363億美元,同比下降6.5%,對日本出口1125億美元,尽管同比增長4.5%,但明顯低於同期中國對外出口總額同比增長7.4%的速度。

    周世儉表示,雙邊貿易的萎縮,對中日兩國均帶來不利影響。首先,日本經濟受到的直接冲擊更加明顯。中國出口中「日本部分」占比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1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7%左右;同期,日本出口中「中國部分」占比卻逐年上升,從11%左右上升至近20%。2011年,日本對中國出口商品1946億美元,占其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高達23.6%;對中國貿易順差463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 的0.8%。同時,日本經過對韓國、台灣、香港等市場出口然后再出口到中國大陸的份額也很大,即迂回出口估計約占日本出口總額的10%。可見,日本對中國的依存度遠大於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此外,日本許多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均依賴於從中國進口,比如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就高達90%以上。與中國的外交和外貿遇冷,對日本經濟增長以及工業企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可謂損失慘重。

    冲擊實體 金融合作受拖累

    周世儉亦表示,在中日互相實施經濟制裁中,中國產業受到的貿易冲擊也不容小覷。在全球先進制造業領域,日本占據著關鍵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設備主要供應者的地位,比如日本電子材料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70%;日本企業還供應了全世界50%以上的半導體硅晶圓。日本出口中國的貨品中,中高端及高科技產品較多。近幾年,中國自日本進口主要集中在電器、機械、金屬/ 非金屬制成品(如特鋼)以及化學制品等,幾項合計已占中國自日進口總額的近70%。此外,從加工貿易的比重角度來看,日本對中國的出口中,用於中國本土市場消費的只有50%,大部分在中國加工完成后返銷日本或其他國家。因此,中日貿易的爭端必將對中國企業的收入、利潤以及相關產業勞動力的就業和收入造成較大影響。

    近年來,中日兩國努力在金融領域加強合作。從雙方開始啟動互購國債、同時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再到2012年7月兩國曾計劃擴大中日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幅度為30億美元,以促進中日兩國貨幣直接交易。

    日本債務處在歷史高位,占GDP比重已經達到2倍,赤字率接近10%。這意味著日本每年都需要借入相當於GDP十分之一的資金才能維繫下去。中日兩國的金融合作對日本的經濟金融穩定意義顯然尤為重大。政治爭端的持續升級,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區域金融、貨幣合作的停滯,而且對區域金融穩定也會帶來負面影響。當然,中日金融合作如果停滯,對中國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對華直投轉向 中國經濟受損

    近些年來,日本對華投資持續增加。201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63億美元,遠遠高於韓國的26億美元、美國的24億美元和德國的11億美元。2012年,在對華實際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前十大排名中,日本對華實際投資達到73.8億美元,僅次於香港對中國內地712.89億美元的投資,高於新加坡的65.39億美元,台灣61.83億美元,以及美國31.3億美元的對華投資。

    周世儉表示,日本經濟向來對中國的經濟手段缺乏免疫力。從經濟發展角度講,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先后失去兩個10年。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大背景下,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地震、海嘯和核泄漏又使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從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來看,日本經濟之所以堅挺,在某種程度得益於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但是現階段在政治和社會痼疾的作用下,日本很可能面臨再次失去10年的困境。

    「日對華投資方面,實行戰略轉向,采取規避風險的策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姚海天如是表示。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加之土地和租金因素,加速了日本企業將投資重心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可能性,諸多因素也逐一演變成部分日企撤離中國的加速器。部分日企采取所謂的「中國+1」方案,即在中國投資的同時,也投資印度、巴西、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分散風險。

    有統計顯示,日本對包括越南、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的投資額迅速上漲,這一趨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日企在華投資意願,最終損害中國相關地區的經濟和就業。

    在華汽車電子銷量下滑

    周世儉向本報表示,中國是日本汽車產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爭端問題也直接動搖了日在華的汽車銷售量在外資汽車品牌中占據領先的地位,總體下滑份額達到20%左右。

    據資料顯示,2012年4月以來,日系汽車在華銷量總體呈下降趨勢,9月份日系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41%,三大日系車企:豐田、日產和本田銷售量同比分別下降48.9%、35.3% 和40.5%,累計減產至少1.4萬餘輛,日系在華車企因減產而產生的損失約2.5億美元。而同期德系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近14%,美系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5%。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日本如若錯過搶占市場份額的有利時機,甚至失去大部分原有市場份額,中國本土汽車廠商以及美歐廠商很快就能填補空缺,對於日本汽車產業來說損失巨大。

    同樣,日本電子產業也非常倚重中國市場。爭端事件升級后,日本電子產品在中國市場份額也開始下滑。去年7月到9月,夏普電視機的市場份額由8.8% 下跌到4.7%,新力的份額由5.9%下跌至4.4%,松下的份額已跌至0.4%,而東芝、三洋等日系家電品牌的占有率都跌至1% 以下。這對日本電子產品廠商無疑是巨大冲擊。

    日旅游服務業受冲擊

    據日本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中國赴日游客人均消費16萬日圓,是其他國家在日本人均消費8萬日圓的兩倍。日本外務省表示,2012年7月向中國旅客發出12.99萬份簽證,而8月份發放的簽證數量已降到10.97萬份,下降超過15%。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國內地多家旅行社赴日旅行團取消,航空公司赴日航班暫停,6萬多張預訂機票被旅客取消。

    周世儉說:「中國去年已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國,全年出國旅游人數突破了八千萬人次,人均消費也是排在世界前列,自爭端問題持續發酵后,更是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憤怒,導致去日旅游人數直線削減,同樣日來華旅游人數也相應減少,總體說來對日影響較大,畢竟中國民眾發自內心的對日本產品和赴日旅游的抵制,勢必會對日經濟帶來影響。」

    阻礙亞洲貿易一體化

    作為世界的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之和約占全球經濟的20%,總量堪比美國。兩國是全球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總規模超過4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資產的40%以上。分析人士指出,爭端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僅傷及兩國經濟,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冲擊。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亞洲過度依賴歐美市場的出口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亞洲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的願望十分強烈。許多國家希望在非關稅壁壘、跨境合作及物流等方面加強合作,以抵消來自歐美市場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在東亞地區。

    姚海天表示,「中日屬於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互補性,貿易拓展的空間較大。加強貿易合作,實現自由貿易對雙方都是有利的,符合共同發展的要求與利益。」然而,爭端緊張局勢升級以來,日本在此問題上的種種作為,不僅傷及自身,更嚴重阻礙了亞洲貿易一體化進程。

    波及全球生產供應鏈

    亞洲供應鏈是全球經濟循環中最為關鍵的鏈條之一。亞洲各經濟體大多沒有專攻生產某些種類的成品,而是專注於產品生產的某個環節,并且各經濟體之間形成了垂直整合關系,并整合為東亞特有的亞洲工廠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中國和日本扮演著重要的中間品的供應國角色。如果各環節協調一致,這種國際化分工和專業生產模式能夠有效地提供生產品,為全球經濟貿易做出貢獻。而如果中日關系持續緊張,將會導致日本中間產品供應下降,中國作為亞洲供應鏈的核心制造環節也會受到影響,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東亞地區的最終消費市場仍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如果一旦生產鏈條出現斷裂,必將影響到全球的最終商品的供應,抬升全球通脹水平,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復蘇。

    專家:關注海外競爭對手

    為防範日對華經濟冲擊影響加劇,周世檢建言中國可以繼續貫徹出口多元化,向新興經濟體擴大出口,而在吸引外資和旅游方面定可另辟它徑。

    他指出,日企在華投資減緩的影響仍然可控:一方面,2011年日本對華投資僅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的5.4%,相對規模較小;另一方面,準備撤離的日本企業多是長期以中國作為其廉價生產基地,它們對勞動力成本的變化最為敏感,而更多日本的企業,特別是以生產汽車和電子產品為主的日本企業來說,中國具有銷售市場和生產基地的雙重效用,仍需長期投資。

    韓坐收漁翁之利

    周世儉著重表示理應加強多邊合作,營造外部穩定環境。中日兩國之間的經貿摩擦,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坐收漁翁之利的是韓國,中國之前在日本進口的機械設備、電器和汽車等,現在轉從韓國進口,有資料顯示赴韓旅游人數也大大增加。

    姚海天向本報表示:「日本會加大在東南亞等地區的投資,而被投資國基礎設施一旦建立經完善,國民收入必會大幅提高,這對日本來說便會形成海外市場。一旦這些市場被日本占有,便會對中國造成冲擊,而這些國家在經濟方面成為中國的對手也是不無可能。目前中國可以說已經進入到了中速增長階段,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表明中國經濟不能繼續此種速度的增長,首要任務應該是提高自身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為更好地防範中日經濟戰可能會給中國帶來的冲擊,姚海天建言說,首先要留意日本對東南亞等地區的投資企業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強勁對手,考慮如何應對的同時,自身也需產業升級;其次內需和供給是相互的,在培養多樣性內需的同時,還要培養適應需求的多樣性供給;最后采取措施吸引其他發達經濟體投資,以彌補日本對華投資減少而目前中國企業又無實力進入所形成的「真空」領域。

 
(來源: ) 編輯: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