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今日吉林
 
大工業時代的創新圖式
2013年 05月 29日 00:00    中國窗
 

    大工業時代的創新圖式

    --吉林省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路徑

    

    一切關於發展的理想,之所以令人心潮澎湃,是因為它可以激發超越現實的澎湃力量。經歷了「東北現象」的陣痛,迎來老工業基地振興10年的吉林省,站在了一個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并可以快速靠近發展理想的歷史節點。

    作為一度輝煌的老工業基地,目前的吉林可以概括為三個2%:面積占全國1.95%,人口占全國2.04%,GDP占全國2.29%。在發展優勢與差距并存的現實下,輝煌可以銘記,但歷史不是留給后人重寫,而是超越的。這個超越就是為「老工業基地」正名,邁上國家級新興工業基地的新坐標。

    「優勢是潜力,差距更是潜力。創新的巨大潜力對吉林實現富民強省的夢想,意義重要而深遠。」談思路,省委書記王儒林一語中的。「把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動力,轉方式,調結構,奮力推進吉林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發展。」省長巴音朝魯說。以創新為圖式的吉林大工業,正如旗迎風,領航全興。

    

    走向產業多元化的增長大道

    「關鍵在工業、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抓工業,要落實到產業、企業、產品,要搶占兩端,這就是產業鏈的高端、市場的終端。」吉林決策者的這一判斷,即包含對省情的創新認識,也包括發展戰略的全新定位。

    縱向比,吉林自信自豪:過去五年GDP連跨6個千億元台階,躋身「萬億元俱樂部」,地方級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突破千億元;橫向比,吉林自警自省:經濟總量還太小,財政收入還太少,人民群眾還不富裕。

    吉林最大的問題無疑是發展問題,最難的問題仍然是產業結構問題。

    而在產業多元化、規模化的大工業戰略下,吉林省超越延續多年的汽車與石化「二人轉」,多極均衡發展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由2007年的兩個增加到現在的8個,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吉林省第三大支柱產業。

    工業經濟競爭力的本質,是一個國家或區域在自由且公平的市場條件下,能夠生產達到國際市場要求的商品和服務的能力。而維持廣泛且多樣化的大型規模化產業,可以借此達到生產力高水平的基礎。比如吉林省的汽車支柱產業,其目標是到2015年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研發產業基地。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長春汽車經濟開發區,目前已擁有一汽解放、一汽-大眾等整車廠和一批專用車生產企業。石油化工產業作為僅次於汽車產業的吉林省支柱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石油、天然氣、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煤化工、鹽化工等多門類較為完整的產業結構。根據規劃,「十二五」時期,吉林石化公司建成千億元化工產業基地,吉林化工園區建成千億元國家級石化產業園區。第三大支柱產業的農產品加工業,以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玉米工業園區為載體,到2015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個以玉米為原料的合成纖維、工程塑膠和生態塑膠的生產、加工中心和精細化工產品加工中心。

    除上述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之外,吉林省在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制藥、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同樣以國際國內領先為目標,全力冲刺規模擴大。根據規劃,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0%以上,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在裝備制造領域,長春軌道客車裝備園已經成為國際一流的軌道客車研發、制造基地,高速動車組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城市軌道客車和普通鐵路客車則達到了50%;在光電子資訊產業領域,位於長春高新區的長春新產業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全固態雷射器件供應商之一;在新材料產業領域,有「中國碳谷」之稱吉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了碳纖維原料、產品批量生產能力,全國領先。

    在上述多元化的工業產業發展戰略下,吉林省的工業規模增長逐漸形成了包括上述產業在內的十大產業基地的壯闊格局。多元化、大型化的產業基地,是規模經濟的典型特徵,而規模經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

    培育產業集群的森林生態

    從資源稟賦角度看,產業集群就是按照最佳方式將某一地區多種資源要素進行有效組合,是一種最具有競爭性優勢的資源配置方式。吉林省在優勢制造業基礎上建立規模經濟意義上的大型產業基地,并因其規模效益和內在競爭機制對外部投資形成強大磁力,進而形成了產業鏈聚集形態。

    根據世界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在推進產業聚集過程中,市場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政府的政策以及規劃引導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對於處在趕超道路上的吉林省而言,來自政府部門的規劃,顯然更加有助於實現從無到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弱到強(傳統制造業)的工業體系再造。

    吉林省的產業集群戰略,首先是同一產業中一定數量級的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在其支柱產業的規劃布局--特色工業園區中,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

    工業園區聚集形式,往往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特徵。吉林省決策者的思路包括三個層面:地方差异化布局,比如,長春市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軌道客車、玉米深加工、光電子和光電子資訊等,吉林市重點發展有機化工及精細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采取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促進同類企業聚集。

    吉林省推進產業聚集的另一個著力點是產業鏈聚集。

    圍繞核心企業構建產業鏈聚集形態,是吉林省產業鏈聚集的重要策略。大企業對產業整體發展方向、技術創新、競爭秩序、品牌形象等方面都形成了決定性影響。長春軌道客車裝備產業開發區是以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聚集的典型。圍繞整車制造,開發區與長客股份密切合作,謀劃布局了一批零部件加工、模具制造、新型复合材料等配套項目。2012年底其為長客股份的配套率即可達到40%,這意味著該開發區把更多的產業鏈價值留在了本地。

    在汽車產業領域,吉林省以一汽集團為龍頭,以整車制造為核心,構建了集汽車研發、整車制造、零部件配套、專用車生產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對其中關鍵的汽車零部件產業,政策要求建立完善的汽車零部件配套體系,形成零部件專業化、系統化、模組化配套能力。目前,吉林省汽車零部件已經形成了高度模組化的五大產業集群。

    在高科技領域,長春高新區新一輪發展戰略規劃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按照「產業鏈最長、供應鏈最短、價值鏈最優」的原則,著力構築產業鏈條,促進了產業規模的鏈形擴張和內涵發展。兩年來,長春高新區著力引進引發機構,冲刺價值鏈高端的內涵底蘊,成功培育出了電動汽車、光電子、動漫三大完整的產業鏈,打響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鏈的突圍戰。

    上述戰略中,前者追求的是橫向規模上的聚集度,是量變的過程,推動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后者則是產業縱向層次上的聚集,是質變的過程,實現的是產業內部的價值裂變。這是一個复雜的森林生態結構,盤根錯節,一體而生,其價值溢出屬於典型的「1+1>2」。

    編織產業融合的價值網絡

    很少有人會把化工與汽車產業想象成緊密聯系的共生體,但吉林省決策者在石油化工與汽車業產業融合上,打破了這種思維慣性。

    資訊技術的發展,已經使現階段產業組織形態演變為一種基於模組化分工的網絡模式。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價值創造過程將不再是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一個單向鏈式過程,而一個以顧客(市場需求)為核心的價值創造體系,即價值網絡。現代產業體系正是以供應鏈為主干、集群化為依託、現代性生產服務業和發達市場網絡為支撐的價值網絡。過去幾近不相干的產業在這個價值網絡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產業創新,拓展產業鏈,并實現價值增值。

    從吉林省產業融合的實踐看,推動產業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來自技術、政府、企業、市場四個層面。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重要內部機制,市場需求和企業競爭則是重要的外部機制,政府對產業融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制定合理的產業技術政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各行業間的融合創造一個良好的技術平台與產業平台。比如,近年來,長春市先后建設了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工程技術服務平台、創業企業孵化平台、企業創業服務培訓平台、嵌入式軟體模擬倣真平台、汽車電子工程技術中心等技術於產業平台。在其作用下,其光電子、汽車電子、軟體與通信等以資訊技術為主的產業,與汽車、農產品加工、軌道客車和裝備制造等行業融合協同發展的趨勢逐漸明顯。

    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突出汽車、石化等產業擴能升級,深度開發、提高配套率,前移后延產業鏈,以及尽快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要求,吉林市石化產業堅持新產品研發和新項目建設,優先支持發展與汽車行業配套的車胎、車用內飾品、儀表盤(板)、車用油漆等產品,加快推進化工產業鏈延伸,推進汽車、化工產業相互配套、相互支持協調發展。在這一思路下,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長春市便與以化工為支柱產業的吉林市,發生了奇妙的「化學法應」。

    吉林省推進跨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改變了基於傳統供應鏈的行業、產業合作模式,走向了集合研發創新,極大提高了雙向的產業效率。

    孵化高端產業的創新力量

    總體上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教資源不相稱依然是吉林之痛。坐擁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應化所、地理所,吉林大學等一流科研院所,吉林的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區域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等一系列指標在全國都還是中游。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只有0.87%,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9.4%。技術成果市場化指數19.02%,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3.2%。

    對症下藥,吉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從科技管理整體謀劃到頂層設計,從產學研緊密結合到項目、平台、基地聯動,從重大科技攻關到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吉林下決心讓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概要而言,吉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包括「三化」。

    實施創新平台化戰略,一則凝聚創新源頭資源,二則構建技術成果擴散與產業轉化通道。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平台、企業創新平台、高水平公共服務平台、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等--吉林省所搭建的這些平台,從本質上是就是催生共性技術產業化的平台。目前,汽車零部件公共研發平台、醫藥公共創新服務平台等,已經投入運營,并取得顯著成果。

    推動創新走向模組化。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碳纖維產業化基地的吉林省碳纖維產業基地,主要以吉林市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區為依託,將建設成為涵蓋原絲、碳絲和碳纖維复合材料及應用「三位一體」的國內一流碳纖維產業基地。

    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申報項目,形成產業創新聯盟。目前,吉林省已建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玉米加工產業技術創新等十餘個聯盟組織,累計貢獻了數百項新產品。在上述「三化」戰略下,吉林省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形成生產力:

    新能源汽車研發、示範應用風生水起。長春160路公交線路上運行著12米純電動客車;50輛奔騰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作為公務用車投入示範。

    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占地3.2萬平方米的廠房里,70輛CRH380CL型動車車廂正在組裝、調試。技術人員提醒記者留意車頭:「這種車頭細長比更大,宛若奔跑的獵豹,氣動阻力比以前的流線型車頭降低12%,是我們自主研發的。」6位博士后、17位博士、275位碩士等組成的近500人科研團隊,掌握了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的核心技術,設計制造出時速300公里以上、適用於在高寒地區行駛的高鐵列車……

    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常豔華

 
(來源: ) 編輯:
 
今日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