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針砭時弊
 
回收廢物失策提早逼爆堆填區
2013年 07月 11日 00:00    中國窗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佩瑜報道:本港多個垃圾堆填區將近爆滿,擴建事在必行,有環保團體大彈過去10多年政府部門間欠缺協調,令可回收的廢物無法循環再用,是導致堆填區提早「逼爆」的主因,其中大量的膠樽是堆填區被逼「鯨吞」的可回收物件。團體促請政府推出「包裝廢物」及「飲品容器」等生產者責任制及落實環保基金等,進一步協助回收業界發展,有助延長垃圾堆填區的「壽命」。

    收集膠樽無出路變回垃圾

    環團「地球之友」約10名成員,昨早於政府總部外請願,先以人手分類1000個膠樽置放在代表不同政府部門的麻布袋中,再用膠樽活埋其中一位成員,并於布袋附近貼置「救我」標示,諷刺政府是導致堆填區飽和的元凶之一。

    該會助理事務經理葉佩華稱,香港日均有2500噸塑膠、玻璃、木材等低價值,但可回收物被弃置於堆填區內,以重量計,占都市固體廢物的四分一,但這些「垃圾」卻偏偏在堆填區占用了很大空間。

    她舉例說,市民辛辛苦苦投入回收箱的膠樽,根本苦無出路,究其原因是回收物料市場價值低「没作為」,導致大部分回收商均不願意投放資源把廢膠破碎及清洗再出口;同一情况更令食環署的合約回收商「同流合污」,將大量未經清洗的回收塑膠向環保署申請批文,再大模大樣將回收塑膠弃置到堆填區,簡直浪費市民心力。

    倡包裝廢物飲品容器責任制

    她強調,近日有關擴建堆填區的爭議,便正正揭示了香港廢物問題已危如累卵,若不盡快做好源頭減廢及回收,擴建再大的堆填區亦無濟於事,呼吁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領導的回收督導委員會除了考慮從堆填區着手外,亦應檢討部門間在環保回收上有欠協調的分工,加強當中的合作;落實早前公布的環保基金,加強低價回收的誘因,從而進一步扶助回收業界,以及推出「包裝廢物」及「飲品容器」等生產者責任制,讓廢物制造者共同承擔回收責任。

    香港廢物處理業協會主席譚志華亦同意,現時不少回收的膠樽都要運到堆填區,是因為政策并無支持膠樽的中途處理、分解和循環再造的回收商,故建議政府仿效歐洲實行稅務補貼,從而支持膠料半制成品的出口,以及成立小組,處理廢物處理技術問題等。

    

 
(來源: ) 編輯:
 
針砭時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