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多數危機源於信披失效
2013年 07月 30日 00:00    中國窗
 

    專訪劍橋大學金融教授Kanak Patel

    多數危機源於信披失效

    

    【香港商報訊】記者金研心報道:近日,英國劍橋大學教授Kanak Patel向本報金融研究中心發出正式邀請,推進「全球銀行透明度」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并進行論文框架整理工作。

    今年早前Kanak教授應邀參加本報金融研究中心舉行的「銀行透明度」評價活動。Kanak認為研究銀行透明度很有意義,并對專題發布環節高度重視。她將力促劍橋大學與中方聯合舉辦下一次發布活動。

    

    作為劍橋大學Magdalene學院最早的女性學者之一,Kanak Patel 在劍橋大學執教已逾二十年。她是劍橋大學房地產金融項目的創始者,主要從事管理風險的研究以及基於真實商業案例的房地產金融和經濟的教學。從2000年起,Kanak和Jury的其它成員共同對歐洲房地產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及透明度進行了多年的評估,并主辦了EPRA年度報告獎。

    對信息透明度研究非常有興趣

    香港商報:我們非常感興趣於您如何成為專業研究人員且如此成功?希望能分享您個人成長的點滴?哪些事件對您比較重要?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制度的差异?

    Kanak:我的專業研究開始於博士階段對資本市場的價格風險的研究。我的博士研究的專題是:股市投資者如何從財務信息中剔除「噪音」而獲得有用「信號」。大多數公司所披露的財務信息中包含著一些「噪音」,同時也有那些對公司評估十分有價值的基本信息。從這項早期的研究開始,我一直對金融市場中的信息披露質量十分有興趣。

    我的早期教育是在印度完成的,這個階段幫助我在研究分析技能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的老師一直鼓勵學生提出建設性的問題、創新的觀點、以及對現有知識的挑戰以追求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作為一種文化素養,提問的習慣是建立專業信心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發現直面和抵抗壓力的能力是東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亞洲女性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她們的孩子身上。這對於她們的精神生活和自信心的建立至關重要。在劍橋大學教書的十年中,我接觸了大量本科、碩士、博士階段的中國學生。他們對於學業和學術成就的孜孜追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商報:您為什麼會從事銀行透明度的研究,從事這一塊的研究最大的收獲與困難是什麼?

    Kanak:我對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權益市場、外匯市場、衍生工具等)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研究非常有興趣,因為如果沒有可靠及時的信息披露,市場將不能正常運作。當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發現銀行披露的信息并不可靠時,資本市場將會變得高度不穩定。歷史上大多數的金融危機都起源於信息披露機制的失效。

    銀行體系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中介。沒有可靠及時的信息披露,風險就不能通過銀行系統進行傳遞和分配。銀行有義務為權益方(股東、存戶、借款人以及大眾)的最高利益服務。只有擁有充分的知情權,權益方才能對銀行管理層施加壓力并促使他們預測和調整他們的風險控制策略。

    獲取保密和內部信息是最大挑戰

    香港商報:在現在銀行中,最需要提升透明度的地方是哪些?

    Kanak:我認為,巴塞爾協議II和III的框架已經明確了銀行在透明度上需要改善的主要方面。這些方面包括:風險敞口、內部風險評估模型、締約方風險披露、市場風險披露、資本結構、監管資本規定、風險抑制方法等等。我很樂意在后期提供很多其它重要信息披露內容的更多細節。    香港商報:在提升透明度的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什麼?

    Kanak:我覺得保密和內部信息或是最大挑戰。銀行可能保留自身認為是保密的或內部的信息,但他們應該明確并詳細地說明不披露的原因。如上說明應當和規定的其它一般信息同時披露。而大多數情况下銀行并沒有提供保留信息的說明。更有甚者,因為銀行采取了各種(粉飾)方法,定量信息的缺失導致結果的誤導性,甚至連一般信息都沒有被充分披露。

    香港商報:我們十分贊同銀行信息披露及時性對於透明度的重要性,請問及時性的標準如何建立?在我們去年實際統計及評分過程中操作上十分困難(如:某個事件發生時,管理層的反應和披露在什麼情况下是及時或不及時的?)。您有什麼建議?

    Kanak:我認為在銀行透明度評價中對於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判定。首先,銀行管理層應能夠提前預測可能對權益方的利益產生負面結果的「事件」。第二,銀行管理層應能夠評估這些「事件」對權益方產生影響的程度。第三,管理層應當針對預計的「事件」采取適當的風險化解策略。從利益方的角度來看,「及時的披露」意味著在預測的「事件」實際發生之前給所有有關方預留足夠的應對時間。

    銀行業務模式差別 對風險披露很重要

    香港商報:根據您的建議,我們意識到了銀行業務模式差別對於風險影響的重要性(高盛集團與匯豐的差別),請問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給予調整是合理的?

    Kanak:是的,正如我早前提到的,對於不同的銀行業務模式應當細緻地考慮不同的評分體系。一個合理有效的評分系統需要經過很多步驟才能設計出來。現階段我很難對如何改善評分體系做出一個明確的建議,因為信息披露的各種類型都需要進行分別考慮。我很願意與金融研究中心一起建立一個能夠更好地反應不同的銀行業務模式的合理評分體系。

    香港商報:在2012年公布的全球重要系統性銀行中,您認為他們的整體透明度水平大概是多少?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時,您是比較滿意的?

    Kanak:目前,銀行的透明度仍不十分充分,因為它們正在實施巴塞爾協議III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考慮不同業務模式的評分系統,那麼我們就能夠為銀行的透明度提供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

    香港商報:如何看待中國銀行業未來在世界銀行格局的變化與地位?

    Kanak:中國的銀行具有很廣泛的多樣性。大量的地區性銀行在當地金融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個人還沒有機會充分了解中國各地區的銀行業務模式。根據有限的經驗我可以判斷,中國的某些銀行要滿足巴塞爾協議II和III對於信息披露要求的標準還需要一些時間。我期待在未來五年中,中國的主要區域性銀行將能夠加入到全球性銀行的行列。確切的時間取決於中國的銀行何時能夠轉變它們的業務模式,并將其財務系統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中國資本市場在過去十年快速發展,而相關法制框架也正進行重大改革。

    我可以看到中國銀行業也正在發生著制度性的變革,而在這場變革過程中,可以預見較高的不穩定性,其原因可歸咎於國內信貸市場的不平衡和國際貨幣市場的波動。

    

 
(來源: ) 編輯: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