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各有所長 共求適當透明
2013年 07月 30日 00:00    中國窗
 

    全球重要系統性銀行風險披露狀况分析

    各有所長 共求適當透明

    

    今年以來,銀行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無法兌付并引發投資者追討一事,再次將銀行透明度這一問題推到台前。

    聯想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香港市民對於雷曼迷你債的憤慨,可以看到透明度若不能夠保證,對社會、銀行及公眾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

    監管政策應重「疏」而不重「堵」,加強影子銀行體系透明度、建立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防火牆、增加合格投資者認定、打破兜底神話、強化市場化運行機制的建立均是監管發展的方向。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評審委員會評委 關晶奇

    

    從公眾看來,銀行必須保持適當的透明度,這不僅因銀行具有商業機構性質,更因為資金主體來源來自於公眾存款,其經營穩健性對於保持社會穩定和諧具有所有商業機構都無法比擬的作用。故而,銀行保持適當的透明度可以使股東、儲戶等利益相關人了解其風險管控水平、盈利是否具有適當性、可持續性,有利於通過外部力量增強銀行自身抗風險能力,并增強市場信心。而銀行在整個商業環境中,相對於中小儲戶而言,出於強勢地位,從保證社會公平、保護弱勢群體的角度來看,也必須促使其對內部運營狀况、各種產品的風險狀况進行適當披露。

    從監管機構角度來看,其實希望銀行能夠完全披露,徹底消弭風險,而銀行則希望將那些有助於其保護自身競爭力的信息,如何獲取及保有客戶、對客戶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及分析的手段、銀行內部的管理創新僅僅予以適當公開或是保密,這兩種視角的差別,造成銀行業只能走一條保持適當透明,而非完全透明的路徑。對於風險管理狀况究竟披露到何者為宜,尚無明確最佳實踐以供參考。

    歐美披露存地域差异

    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對全球2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系統研判后,從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工具、銀行面臨主要風險及應對策略、對外部經濟環境的評估等維度,尋找出銀行風險管理透明度披露的最佳實踐,供國內及亞太地區銀行參考。

    紐交所的上市銀行普遍將風險管理的相關信息放入10-K或20-F報告之中,歐洲的上市銀行則更願意在年報中特意留出「風險管理」或「第三支柱」兩塊進行披露,從可讀性上來看,歐洲的銀行略勝一籌。以法國巴黎銀行風險列表為例,可看出歐洲銀行對於增加可讀性、與相關利益人之間的互動保持著謙卑的心態。

    總體而言,歐洲的銀行對於各種軟性信息,如風險管理體系和公司治理的披露更勝一籌,而美國的銀行則在風險管理工具及極端條件下的變化上更為重視,體現出了不同地域銀行披露偏好的差异。

    排名靠前并非最佳

    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對於風險管理披露的維度分為四個方面: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工具、銀行面臨主要風險及應對策略、對外部經濟環境的評估,綜合考慮銀行對這些維度的披露狀况后逐項打分,形成了以上的總排名。尽管如此,我們并不認為排名居上的銀行所有項目均為最佳,排名靠后的銀行則乏善可陳。恰恰相反,每一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均有自己在披露領域的獨到之處,值得中國的銀行家們予以借鑒和參考。

    風險管理體系披露無大差异

    風險管理體系中,我們堅持認為以下維度的披露是非常必要的。即包括風險文化、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在內的風險管理環境、風險和資本管理原則、風險管理策略安排、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職能設置、風險管理流程。

    很多系統性重要銀行均對自身的風險文化有所描述,但以花旗銀行的風險文化表述最佳,花旗不但用特定的一句話來描述了其如何對待風險,還對關鍵詞進行了解讀;蘇格蘭皇家銀行則在風險管理目標、風險偏好、總體框架、風險限額和日常風險管理中均介紹得非常明確,且對於自身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介紹也非常詳盡,值得學習;摩根大通雖然此前爆發了倫敦鯨事件,但不可否認,其對於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還是頗為值得稱道的,尤其對於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總體框架、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及其相應職能均進行了較為細緻的介紹。總體而言,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在風險管理體系上并沒有表現出較大的差异,只有裕信銀行和勞埃德銀行在這個方面未進行披露。

    風險管理工具披露待改善

    在風險管理工具方面,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從風險管理公認的流程出發,對具體如何識別、評估、計量、監控、控制及緩釋風險所采用的方法和工具進行披露是必要的。

    但非常遺憾的是,現有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在這個方面很難令人滿意,這些銀行大多選擇從業務條線出發,如授信、對公貸款、信用卡等業務出發來說明具體業務是如何管理風險的,雖無不妥,但信息分散,給投資者和儲戶帶來了不便。

    在這個領域中,摩根大通和中國銀行具有表率作用,摩根大通的特點是風險管理的過程描述非常清晰,對於風險監測中使用的工具描述也非常詳盡;中國銀行在這一項上异軍突起,按照風險管理的流程進行相應披露,關於風險具體是如何管理的,中國銀行的實踐顯著好於國際其他銀行,清晰明了,值得借鑒。

    在風險管理工具的披露中,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堅持認為:對於風險管理模型的披露,以及這種模型設置的參數如何,對這種模型的前提假設和應用局限性進行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巴塞爾委員會之所以要求使用第三支柱進行信息披露,便是希望銀行對風險管控的狀况進行相應披露。

    值得欣喜的是,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幾乎都對這一方面進行了披露,尤其是蘇格蘭皇家銀行、紐約梅隆銀行、法興、大摩這幾家各擅勝場,均值得國內銀行學習之處。蘇格蘭皇家銀行對於其內部如何進行壓力測試的敘述非常清晰;紐約梅隆銀行詳細描述了自己使用的壓力測試的假設條件;法國興業銀行對於交易性VAR的披露非常及時,能夠做到及時向市場公開;摩根士丹利用大量篇幅介紹了其采用歷史模擬法、德爾塔正態法、蒙特卡洛法下不同參數變更下VAR的取值範圍,并對這種計量方法的侷限性進行了事無巨細的闡述,對於適用範圍也進行了明確說明,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對於極端條件下VAR值也進行了披露。

    主動披露主要風險者罕見

    在銀行面臨主要風險及應對策略這一領域的披露中,因紐交所上市銀行受到10-K文件格式要求,必然會對「risk factor」(風險因素)進行披露,而歐洲的系統性重要銀行在「風險管理」或「第三支柱」中均對風險進行了描述,故此環節在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中總體而言難分軒輊。尽管諸多銀行都對影響自己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描述,但唯獨匯豐控股對於哪一種風險是對自身影響最為嚴重的風險進行了明確說明,這種寫法值得各家銀行在未來披露中學習。

    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還對這一領域的兩個子項進行了著重評估,即「銀行面臨主要風險壓力環境下主要風險情况及相應應對策略」,但情况不甚樂觀,幾乎沒有銀行有意識地披露「銀行面臨主要風險壓力環境下主要風險情况」,而對於主要風險應如何應對也是所述不夠詳盡。惟獨美國道富銀行對於一旦流動性風險發生時它將會如何應對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值得借鑒和學習。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遺憾地發現,美國銀行作為風險管理水平在國際上享譽很久的系統性重要銀行,對於風險的定量披露僅僅是將總的風險暴露數目披露了出來,體現出了一種貴族氣息,有不屑與下里巴人分享其管理方法之嫌。

    對外部經濟環境的評估也是我們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常因人們只能管理自己看到和重視的風險,而對未加考慮過的風險無法進行有效管理和應對的。在此維度中,我們主要關注兩個子維度:經濟環境的定性描述、壓力情境下的外部經濟環境情况分析。對於前者而言,紐交所上市銀行往往連篇累牘進行說明,歐洲的銀行稍遜半籌;后者的披露狀况明顯次於前者。

    綜合考慮,在該領域可稱得上最佳實踐的銀行數目較多且各有千秋,但罕有出類拔萃者。包括美國銀行、高盛等多家銀行均未對未來經濟狀况還可能遭遇怎樣的壓力情境進行描述和分析。    紐交所上市銀行信披可讀性差

    總體而言,紐交所上市銀行囿於10-K和20-F的格式,大都是連篇文字,可讀性差。而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中可讀性最佳的分別是法國巴黎銀行(圖1)和法國人民銀行;但是跳出這29家之外,尚有表現更為優异者,其對待投資者和儲戶的態度不僅值得本港銀行業學習,也值得這29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學習。令人自豪的是,這些銀行都在亞洲,這兩家「隱形冠軍」分別是新加坡星展銀行和新加坡華僑銀行。

    星展銀行對於自身評級模型不厭其煩地進行了披露,華僑銀行(圖2)則對自己采用的任何一個專業術語均用非常形象的方式進行了解讀,投資者在沒有任何風險管理知識背景的情况下,若能耐下性子一句句攻讀,也能夠明白其究竟是如何管理風險的,讓人讀來不禁有大快朵頤之感。如下圖對計量信用風險監管資本非常重要的PD(違約概率)、LGD(違約損失率)、EAD(違約風險暴露)的介紹便非常明快、易懂。

    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經過仔細研究得出的最佳實踐參考銀行,希望能助力本土銀行強化信息披露,增強銀行透明度,并逐漸在風險管理水平上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乃至在某一領域成為領軍企業。這不僅符合銀行自身的需要,更是偉大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而在這條路上,必然不會是一帆風順,批評、苛責、毀譽均有可能隨之而來,香港商報金融研究中心願與各家銀行在這條大路上一路前行。

    

 
(來源: ) 編輯: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