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針砭時弊
 
手機裝App泄私隱宜檢視權限
2013年 08月 15日 00:00    中國窗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仲男報道:手機應用程式(apps)大行其道,但它們的私隱政策透明度不足。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早前抽查60個本地手機應用程式,發現四成沒有提供私隱政策聲明,更有個別程式讀取包括電話日誌內容、定位及手機獨的8項個人資料,有關資料經過整合對私隱會構成一定風險。公署認為結果差強人意,建議業界加強私隱政策聲明,減少讀取不必要資料;又吁用戶安裝apps前,清楚檢視程式的權限保障自己。

    讀取日誌定位識別碼

    智能手機在香港相當普及,公署在5月進行抽查,以審視手機應用程式有否提供私隱政策、檢視其透明度、程式慣常讀取的資料以及對用戶構成的潜在私隱風險。公署共抽取了60款由本港程式開發商編寫的最受歡迎應用程式進行研究,當中來自Apple App Store及Google Play Store平台的各占一半,包括游戲、旅游、娛樂、品味、及飲食等16個類別。

    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張如萌表示,抽查樣本中有四成沒有提供私隱政策聲明,或查詢用戶的聯絡資料;其餘六成雖然備有私隱政策聲明,但全部均是在程式的網站上提供,情况是差強人意。

    資料遭整合或泄私隱

    一眾程式最普遍(73%)是讀取手機獨特識別碼,其次(60%)則為定位位置。公署資訊科技顧問張宗頤指出,雖然用戶或認為被識別這2項資訊無傷大雅,但不同程式收集了不同的零碎資料后,有可能被整合,對個人私隱構成一定風險。舉例而言,應用程式A收集了手機識別碼及定位,應用程式B則收集了手機識別碼及社交網站的身份,2項綜合便可得出這個社交網站用戶的行踪。

    張如萌稱,公署會繼續跟進有關情况,特別是其中10款私隱風險高的程式。她又建議,業界加強私隱政策聲明,減少讀取不必要的資料,即使有必要收集相關資料,亦應向用戶解釋實際用途,開發商可參考公署發出的相關指引。至於用戶在安裝程式前,應清楚檢視程式的權限以保障自己,并不時檢視設定,限制程式讀取不必要的資料,或刪除一些不再用的程式等。

    

 
(來源: ) 編輯:
 
針砭時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