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中共執政的生命線,也是實現中共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根本保障。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是中共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而十八大所提出的創新社會管理原則:「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則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表現。
因循上述精神,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在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報告中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加快建立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加強社會管理基層基礎工作,加強和完善對流動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管理服務。」
在實踐中,吉林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堅持民生優先、服務為先、基層在先,加強對社會管理重大問題的研究,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在破解重點難題上取得了新突破,吉林省社會持續保持和諧穩定,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滿意度明顯提升,社會管理創新亮點紛呈,為「美好吉林」夯實了和諧之基。
社會管理機制創新的系統化
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說到底是做群眾的工作。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能保證社會管理的正確方向;只有始終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不斷開創社會管理的新局面。近年來,吉林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徹於社會管理始終,把群眾工作滲透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創造了成功經驗,形成了系統化的機制創新。
推動社會管理創新,關鍵在於形成內生動力。吉林省委、省政府以思想認識為先導,先后舉辦了吉林省地廳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培訓班、新一屆縣(市)區委書記培訓班、吉林省社會管理創新骨干培訓班、吉林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研討班、吉林省鄉鎮黨委書記培訓班,極大地增強了各級干部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自覺性,一粒粒創新的種子,在各級領導干部心中生根發芽。
政策和機制創新緊隨其后。吉林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多次聽取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匯報,并將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組建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先后深入到長春市、遼源市等地,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行專題調研指導。省綜治委先后召開吉林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會議、吉林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試點工作調度會議、吉林省政法綜治重點工作推進會議和吉林省社會管理基層基礎建設推進會議,對吉林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進行認真謀劃和安排。吉林省先后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推進吉林省社會管理創新試點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基層基礎建設的意見》等多個文件,為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框架性政策保障。
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以人為本,百姓為重、人文關懷,服務為先、關口前移,源頭治理、多方參與,共同治理、依法管理和綜合治理的理念指引下,社會服務管理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態勢,滲透到吉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在吉林大地奏響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時代樂章。
延吉市是全國37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延吉市結合區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和工作實際,以加強黨的建設為統領,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和諧,走出了一條符合邊疆實際、具有延吉特點和時代特徵的社會管理創新之路。特別是在制度建設方面,延吉市探索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制度,成立由市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深入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11個專項組,進一步強化對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維護群眾利益的四個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相繼成立了勞動爭議人民調解委員會等212個行業和社會組織調解委員會,矛盾調處率達到100%;訴求表達機制,建立了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134個信訪事項代理站;矛盾調處機制,建立了由一位市級領導負總責、相關部門領導具體負責、一名信訪干部跟踪協調、政法委書記和督查干部專項督查的「四位一體」包保制度;權益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了重大項目專家論證、重大決策群眾聽證、重要事項及時公示、重點情况廣泛通報等制度,對和百姓生活相關的重大事項的公示率達到100%。
四平市經過長期調研和摸索,制定了《加強和和創新社會管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331」工程,即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服務三大體系;健全「源頭治理機制、動態協調機制、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社會管理三大機制;深入開展構建「安居樂業美好家園」主題實踐活動,推動社區基礎工作實現新躍升,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把解決矛盾作為管理創新突破口
目前中國社會主體已經變得更加多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矛盾冲突易發多發,社會管理工作要起到協調社會關系、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的作用,就必須在保證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基礎上統籌兼顧,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增加和諧因素。
由此,「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便成為加強社會管理的工作重點,也是一個創新社會管理的突破口。
近年來,吉林省把化解社會矛盾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之一,制定出台了《關於建立社會矛盾多元解決機制的意見》,積極構建社會矛盾化解工作體系,把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層,推動了相關創新不斷涌現。
吉林省公安廳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主體部門,在實踐中加快建立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了矛盾糾紛化解和維穩處突工作,推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落實和重點問題源頭解決,推進基層矛盾糾紛大調解,在「三調聯動」中主動發揮作用,努力消除可能引發「民轉刑」案件的隱患,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同時要加強應急處突力量和機制建設,牢牢把握應急事件處置工作的主動權;進一步加強街面防控網、社區防控網、單位內部防控網、視頻監控網、區域警務協作網、虛擬社會防控網「六張網」建設。遼源市、吉林市、松原市等地公安機關進一步完善社會效果顯著的軍警聯合巡邏機制。在農村,以「平安大喇叭」為重點,全面推進「十戶聯防」和多戶聯防互助工程,在邊境地區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治邊機制,使絕大多數邊境村屯實現刑事案件零發案。與此同時,各地要繼續強力推進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使基層警務室遍布全省城鄉,治安防範觸角有效延伸前移。使全省社會防控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治安防控能力明顯增強。
對於社會廣泛關注的對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問題,全省公安機關遵循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將積極探索推行以居住登記和居住證為核心的「一證通」制度,推動建立流動人口管理協會、流動人口服務工作站和流動人口協管員隊伍,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深入推進戶籍改革措施落實,全省公安機關戶籍管理部門,將出台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限制方面的新舉措。打破政策瓶頸,使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分享均等的公共服務,增強大家的社會歸屬感,這也是公安機關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一個具體體現。
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深化「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長效機制,堅持「面對面」接待服務與網上「鍵對鍵」溝通互動相結合,重點推行對110報警人、案件當事人、窗口辦事群眾的回訪制度,深化警企共建、警校共建、警村共建等活動;統籌網上網下做好群眾工作,特別是充分運用「網上公安局」「網上派出所」、「網上服務大廳」和網絡微博、QQ群等新型媒介拓寬聯繫服務群眾渠道,搭建警民聯繫新平台,進一步回應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
舒蘭市司法局首創的「百姓說事點」化解矛盾糾紛新舉措,如今已在吉林省城市社區、農村村屯廣泛推廣。「百姓說事點」設在百姓經常聚集的地方,通過「嘮家常」的形式,把矛盾糾紛、百姓訴求等社情民意在「點兒上」反映出來,從而得到及時化解。在基層,類似舒蘭市「百姓說事點」的做法還有很多,許多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牢記使命,不忘宗旨,積極做好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探索出許多好的經驗。《半月談》雜誌就以「通化有個調解哥」為題,長篇報道了通化縣金斗鄉金斗村調委會主任紀若林的先進事蹟。
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近年來,四平市大力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出台了《四平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在市一級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和公安局長為組長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四級預警機制,確定工作流程,積極開展評估工作。
通化市建立了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常態機制,推行「矛盾排查化解調處進單位、進社區、進村屯、進家庭」,按照城市每個社區建立20名、農村每個自然屯建立5名信息員的標準,建立覆蓋社會面的群眾性信息網絡,大力推行「公調對接」機制建設、「N+1」調解工作模式。派出所設定調解室101個、警務室設定調解室141個、社區及村委會設定調解室713個,配備專職調解員204人,兼職調解員1382人。該機制對區域內社會矛盾的化解基本達到了100%。
構建新型社會的和諧基層
社會基層既是社會矛盾的主要滋生領域、社會管理的難點,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改善與發展民生的重點,更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層面。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在於管理組織創新和管理方法創新。
近年來,吉林省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著力加強基層組織、基層隊伍、基礎設施和工作機制建設,夯實了社會管理的根基,更加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長春市南關區自強街道79歲的郭景龍老人前段時間一直很鬱悶:許多浴池不讓年老體弱的人獨自來洗浴,可是家里又沒人能陪他去洗澡。而現在的情况則大不相同,只要他給網格長打一個電話,社區服務隊的志願者就會陪他去洗澡。
「大事小情都不用出『格』了!」老人說的「格」,是長春市南關區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2012年以來,吉林省著力推進扁平化、網格化、精細化服務管理,全面加強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平台建設。南關區秉承「做好每一件事,為每一名百姓服務」的理念,將全區13個街鎮、57個社區、3個村劃分為318個服務管理責任網格,網格圍著百姓轉,區里圍著網格轉,實現了管理與服務重心下移。1040名區直機關干部和街鄉黨員干部全部下沉到社區、網格中,實現了由「唯上」向「重下」轉變,變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全新的服務管理理念、體制、手段,讓百姓得到更多實惠。半年多來,該區共受理各類問題26600多個,26300多個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0%。
目前,長春市擁有標準化社區網格5900多個,組建6000餘人的網格管理員、13400餘人的綜治協管員、14700餘人的人民調解員和30餘萬人的群眾志願者工作隊伍,零距離服務百姓。全面加強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建設,縣(市)區、街道(鄉鎮)普遍建立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全面推行「一個中心三個大廳」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在社區普遍建立社會服務管理站,通過綜合信息平台與縣(市)區和街道(鄉鎮)聯網,實現各類事務「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
同樣,在全國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城市延吉市,「服務群眾、引導群眾、幸福群眾」正成為全市合奏的群眾工作三部曲。延吉市組織全市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千方百計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雙實」、「雙千」、「一包四」、「三幫扶」、「一聯十」以及「五好村屯」、「五好社區」創建等活動,都圍繞著群眾工作展開,讓群眾共享社會管理創新成果。
白山市渾江區對社區網格管理開發了「區級統一指揮、鎮街及區直部門受理、社區及村網格員采集」的三級信息化平台。各鎮街指導所轄村居,以駐地單位、村居民住所、商業街面、商務樓宇等為單位,自行將所轄社區、村合理劃分為若干網格,實行網格化管理。為每個網格配備了網格員,按照「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每天一例會、研判處置它」的工作機制下戶進行服務。
近年來,延邊州始終把城市社區管理作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2012年以來,全州城市社區用房面積均超過500平方米,總面積達15萬多平方米。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契機,積極探索研究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相繼創建了敦化「1+3」模式,延吉「三站統管」模式,汪清、安圖、龍井「扁平化、大社區」模式。在創新社區管理體制機制的基礎上,強化「四個民主」,實現居民自治。
四平市持續開展了「十星級」社區、村創建活動,以切實增強廣大居民的生活安全感、居住舒適感、精神歸屬感和事業自豪感,夯實基層基礎根基。在多個社區建立了電子網格化工作管理平台,并逐步在全市推廣。鐵西區南河社區是網格化管理的先行者。記者點擊進入南河社區的管理模組,看到管轄區被劃分為許多網狀小格;隨意點擊任何一個單元格,居民家中的詳細信息便以不同顏色字形呈現。管理人員向記者介紹:「綠色代表常住人口,紅色代表黨員,橘色代表低保戶等困難群體,藍色代表出租房屋,黃色代表空房。這樣,我們工作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數,能更好開展工作服務居民群眾。」
工作形式順應時代在不斷變化,不變的是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吉林省堅持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實現了管理與服務有機統一。在基層,各級干部的身影無處不在。走出機關大樓,沉到社區、農家,「干部下基層」逐步走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群眾動嘴、干部跑腿」,成為今天干群關系的真實寫照。
激活社會組織的自治功能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一個新型社會必然是社會組織發達、功能健全,與政府管理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管理多元化社會。今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品質和效率不高等問題,使群眾得到更多便利和實惠。」中國社會組織的春天已然來臨。
2012年10月,吉林省民政廳制定下發了《關於在吉林省民政系統開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決定率先在民政系統開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試點。率先在省本級和各市(州)社會組織中圍繞社會救助、社區養老等民政工作領域展開。今年,中央財政再次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吉林省共有5個項目獲批,其中,省民間組織管理局社會組織人員培訓示範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全省登記管理機關負責人和省級社會組織負責人培訓班,今天在長春開班。培訓班共分3期,歷時9天,計劃培訓400人。
今年,吉林省民政廳貫徹中央「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要求,著力協調制定關於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意見。協調修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開展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理論研究,啟動社會組織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推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落實「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協調做好國務院出台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的工作。建立健全財政補助、福彩公益金資助、創新信貸服務、建立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發展服務群眾的各類基層社會組織。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開展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範區和試驗區創建活動。開展民辦非企業單位塑造品牌與服務社會活動。貫徹落實相關規劃和意見,推動制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管理條例》,推動制定專項行業社工政策。組織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三區」專項計劃和社會工作示範創建活動,組織開展優秀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項目與案例評選活動,探索建立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項目庫。積極實施《志願服務記錄辦法》,適時開展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成效評估等。
作為全省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創新的典範之一,延邊州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為社會組織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該州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來宣傳社會組織,延邊州社會組織建設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創新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方式,改變過去由業務主管單位出文件,登記機關審核批准的審批方式,現在變為主動上門服務,邀請申請人、業務主管單位、登記機關共同參與社會組織管理工作,舉辦「審批前論證會」,做到依法行政「公開、公平、公正、透明、陽光」;創新服務模式,成立了「延邊州社會組織管理服務中心」(民辦非企業單位),率先在全省建立了服務社會組織的延邊社會組織網、縣(市)社會組織網等9個網站,達到地區性的資源共享,為全州社會組織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牢記一盤棋的思想,真誠為基層服務;結合實際,做好業務培訓工作,每年舉辦三次業務培訓和一次大型培訓工作;利用好社會組織平台,調動社會組織積極性,為和諧社會服務。比如,舉辦了全州社會組織慶祝「建州60週年慰問民政系統老年人」文藝匯演活動;動員了社會力量關愛弱勢群體,協調延邊州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局為州直福利院、光榮院、腦康醫院、軍隊干休所及五個縣(市)農村社會福利中心放映電影15場;組織州社會組織管理服務中心為州腦康醫院送去價值1萬多元的藥品;支持延邊春雨愛心會、延邊民族經濟促進會、延邊愛心媽媽協會、延邊州殘障人國際交流協會、延邊州肢體殘障人協會致力於社會公益活動,特別是延邊春雨愛心會與延邊電視台聯手舉辦「伸出友愛之手」欄目,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困難問題;動員延邊新世紀健康教育協會、延邊州心理咨詢研究會,引進國內外先進理念,心理咨詢治療、倡導禁烟、控酒、限鹽,健康生活,使全州健康教育得到了很好普及,他們主要從營養、鍛煉、水、陽光、節制、空氣、休息、信念等八個方面入手,形成了全新的生活理念、方式、方法,使許多人回歸到健康的人群中等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目前,吉林省共有1469家社會和民間組織。據悉,全省各級登記管理機關將不斷改進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新型社會組織的培育與成長,為構建新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組織基礎,也讓社會管理的理想框架日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