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針砭時弊
 
官謠之害更甚損公信
2013年 08月 31日 00:00    中國窗
 

    網絡謠言固然激起公憤    

    官謠之害更甚損公信

    

    網絡謠言氾濫人人喊打,但同樣不能忽視剛露頭的「官謠」。日前,新華社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認」的怪現象,包括「劉鐵男遭舉報事件」、「涪陵執法局不雅照風波」、「項城夜店歡迎局長光臨」等,可以發現「官謠」的產生根源,在於某些單位或個人急於想撇清自身污點,以至真相大白時造成更惡劣的社會影響。對此,不少媒體大呼,「官謠」制造者更該管。

    

    急於否認變謊言

    新華社的苦口婆心,能否引起那些遇事善於說謊、急於否認的相關部門的重視,尚未可知,但「官謠」之害,卻已是公認的事實。如果說以網絡為犯罪空間的「民謠」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危害,但「官謠」的危害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官謠」藉助的不僅是網絡,更有著公權支撐的權力機構新聞發布會這樣的特殊平台,抹殺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助長的是問題官員或者說官僚主義的囂張氣燄,堵塞的是正常的反腐敗、清風氣的渠道,造成的惡劣影響很難在一時消除,極易造成群眾對某些部門、某些地方的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對立情緒。因此,秦火火之流網絡小丑嘴里的「謠翻中國」,頂多是一種狂妄與無知,而「官謠」一旦成風,「謠翻中國」就可能不會僅僅是個笑話。

    公信力被惡意扭曲

    「官謠」屢見不鮮,已經遠遠超出官員個人逃避問責的一般謊言,而是對事實真相的蓄意掩蓋,對公權公信的惡意扭曲。按說,官方發言應該保證其準確性、公正性、莊重性,才能讓大眾信服,才能真正更好、更快推動事件的解決。出現如此多的「官謠」,不但阻礙了事件的查處,更是帶來大眾的無盡質疑,官方辟謠變身成為「官謠」。

    「官謠」惑眾,首當其冲的便是那官方部門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管是否,反正先全盤否定。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更是面對問題逃避的表現,缺乏基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無疑透支著政府的公信力,更是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民眾對「官謠」的深惡痛絕,正是因為「官謠」背后的權力色彩。「官謠」不僅表現在罔顧事實,還表現在將「辟謠」本身當作了造謠的過程,并附加著權力的恐嚇與野蠻。

    打官謠還需嚴懲謠官

    打擊「官謠」、提振政府公信力,除了推進相關政務信息的制度性公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對傳謠官員、傳謠部門加以嚴懲。一些官員、部門之所以敢於「睜著眼睛說瞎話」、公開造謠,究其原因,就在於造謠成本極低。在大多數情况下,有關部門對於「官謠」的處理往往止於公布調查結果、澄清事實真相,頂多再加上一兩個負責人的「公開道歉」,但鮮見有人因此受到處理,遑論被摘掉烏紗帽了。可以說,正是這種包庇、縱容的態度,讓有些部門造謠、傳謠的膽量越來越大,甚至到了「不見視頻不認賬」的惡劣地步。難怪有網友指出,如果按照各地抓造謠網民的標準,該處理的「官謠犯」簡直數都數不過來。因此,只有對散布「官謠」、讓政府公信力受損者進行追責,不讓這些人成為事后問責的漏網之魚,才能真正從源頭上遏制「官謠」多出的勢頭。唯有此,爬坡的政府公信力才能更加給力。

    

 
(來源: ) 編輯:
 
針砭時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