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政府放手 市場說話
2013年 09月 14日 00:00    中國窗
 

    李克強半年考

    政府放手 市場說話

    

    今天,正值李克強執掌總理一職半年之期,半年來,中國經濟曾經增速放緩、市場信心不足。8月,隨著各項數據公布,中國經濟企穩的信號越發明顯,李克強的半年考就此贏得高分。

    9月11日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作開幕主旨演講,全面闡釋其經濟政策主張。專家認為,作為涉及到全方面改革的一塊試驗田,上海自貿區集中體現了李克強的改革思路:政府放手、市場說話,并將為全國改革破局帶來示範效應。香港商報記者 李鵬飛

    

    金改關鍵:松綁利率匯率

    10日在大連與出席達沃斯年會的企業家代表對話交流時,李克強明確將金融領域對內對外開放列為今后金融改革的三個基本方向之一,重點提及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是金融領域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一環,再次釋放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信號。

    加快資本賬戶開放

    此前,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9月5日在《金融時報》撰文稱,從宏觀經濟穩定性、銀行體系穩健性以及人民幣匯率逐漸趨於均衡等方面評判,中國正處於擴大資本賬戶開放的有利時機。這一表態被外界認為央行釋放了加快放松資本管制的信號,彰顯了自己在金融風險增加之際推進金融改革的決心。

    資本賬戶開放以及推進本幣自由兌換將標誌著一個重大改變。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中,對人民幣匯率的嚴格管制是一項重要的特徵,被視為是中國保持出口競爭力、抵御外匯投機冲擊的一種重要手段。但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下降,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已成為共識。

    自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下可兌換以來,資本賬戶的開放一直在有序地推進。據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介紹,之前逐步擴大QFII、QDII和RQFII的額度,實際上已經在逐步開放中國的資本賬戶。根據央行調查統計司在2012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資本項下可兌換的40個子項中,中國已有14項「基本可兌換」、22項「部分可兌換」,「不可兌換」僅有4項。

    「隨著中國從實體經濟面到金融面融入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資本賬戶開放已走到最后一個環節,即完全的自由可兌換。」陸磊向本報表示,資本賬戶開放的改革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也是中國外匯管理制度朝市場化方向邁進的一大步。雖然向國際金融市場開放必然伴隨著風險,但既然已是必然趨勢,那麼顧慮太多反而會一事無成。

    系列金改有序推進

    雖然沒有大肆聲張,李克強主政這半年以來,中國的金融領域正有序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貸款利率的下限、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和頒布金融「國十條」。「雖然改革力度或實際效果還有待觀望,但思路還是非常明朗的,即金融領域更加市場化。原來由政府嚴加管制逐步移交給市場,無論是准入限制的放開、要素價格市場的開放,還是利率匯率的自由化進程,都是金融市場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向本報表示。

    事實上,在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李克強也強調了金融領域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他表示,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健康發展必須要改革;全面改革包含著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金融改革。這是一個复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的關鍵是堅持市場化取向。

    打破利率管制 資金自由流動

    而金融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優化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中國目前的M2已經足夠大,總量有140多億,但大家還是感覺缺錢,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有錢沒地方投資,說明金融體系效率太低。」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認為,效率太低是兩個原因導致的,一是利率管制,利率無法自由地做合理的變動;二是中國銀行業結構畸形。銀行數量太少,而且都是以大銀行、國有銀行為主導,這樣的體制必然會導致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融資沒有太大的興趣。

    「如果金融改革真正以市場化為核心,將利率管制打破,銀行競爭增加,價格杠杆有效,資金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引導到合理的地方去。如此才是真正的『盤活存量』。」劉勝軍如是表示。

    制度紅利:釋放市場活力

    正處於經濟轉型關鍵期的中國,支撐其經濟持續、健康良性發展的動力何在,國內外存在不少疑慮和擔憂的聲音。「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們願意也希望更精彩。」李克強給予了明確的回答。

    新一屆政府上台以來,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央放弃了出台大規模刺激計劃,而一連串改革措施正悄然實施。本屆政府開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此外,還擴大了「營改增」試點範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和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

    李克強認為,未來中國要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還必須依靠改革。他在達沃斯論壇與企業家座談時表示,「市場能做的就讓市場去做,社會可以做好的就讓社會去做,政府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情,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激發更大的活力,這樣才能形成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不用「送禮」改要「松綁」

    上海市長楊雄曾對李克強表示,上海自貿區不要政策,要改革。「如果說當年改革開放的起點是『優惠政策』、『特殊政策』,通過局地開放、優惠政策來吸引要素流入,那麼今天開放的起點就是『制度創新』。」劉勝軍表示,在當下經濟環境下,靠「優惠政策盛宴」獲取經濟增長的潜力已接近耗盡,若實現核心為提質增效的中國經濟發展第二季,必須靠制度改革釋放動力和活力。

    事實上,國務院并不打算給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送禮」,而更傾向於「松綁」。暫停實施外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等有關法律規定,就是最重要的「松綁」手段之一。

    許一力認為,上海自貿區放弃的是過去的老做法,如靠各種各樣產業振興規劃和政策紅利來支持經濟,這些做法往往政府主導過多,造成過度貸款、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自貿區對政府的一個要求是放松管制、用市場機制來改革,提供制度紅利。

    「所以上海自貿區的意義堪比深圳特區。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就是個涉及到全方面改革的一塊試驗田。通過帶動金融、稅收、貿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變革,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可能為全國性的改革破局帶來巨大的示範效應。」許一力如是表示。

    滬自貿區:試驗自由金融

    9月9日,李克強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談到對外開放時提出,「我們將積極探索擴大開放的新辦法,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實驗區就是一個重要的嘗試。」作為探索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將於9月29日揭牌的上海自貿區將體現一系列制度創新。在上海市上報的方案中,區域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可以實行市場定價;此外,作為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配套改革措施,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這一改革或將在上海自貿區有所推進。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首先是中國的,其次才是上海的。其出發點就是為全國範圍內的深化改革開放先行探路和率先實踐。」劉勝軍向本報表示,上海自貿區可以理解為中國下一階段改革的一個樣板提案,或者是「克強經濟學的試驗基地」。

    「形成『可复制、可推廣的經驗』,是國務院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最基本的要求。」陳道富表示,上海自貿區追求不僅僅是加入WTO以后商品貿易為主的開放,而是要素市場放開、政府管制放開和邊界厘清的試驗,是一種更高層面的開放。

    開放升級:資本自由流動

    針對上海自貿區追求更高級的開放,央視財經評論員許一力認為,此前上海雖然通過提供優質的條件或者基礎設施,吸引了400多家跨國公司總部落戶,可這落戶并不是真的落戶,因為關鍵的資金運作根本不會放到中國來。由於中國不允許資本自由流動,跨國公司的錢進來之后,要在短時間出去的話很難,需層層監管、層層審批。

    「上海的這種發展瓶頸恰是中國的發展瓶頸,貿易自由度的提高會對金融自由度提出更高要求,而金融自由度的提高又會促進貿易發展。可見,貿易要上到高層級,那必須與金融挂鉤,必須與資本流通挂鉤。」許一力表示,上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名義上的自由貿易,而是與自由貿易相配套的金融體系,上海自貿區實際上應該被看作是「自由金融試驗區」。

    引領產業結構改革

    眼下,金融危機后全球的貿易和投資規則加速重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表示,新的全球貿易秩序正在形成,關鍵內容包括投資自由化、服務貿易開放等。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上海自貿區不僅有助於外貿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速各種要素資源的流入,構築中國面向全球競爭的新優勢。

    此外,陸磊認為,在中國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的情况下,上海自貿區內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方面的開放或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上海自貿區開放帶來的高端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迅猛發展,將引領全國產業結構改革。」陸磊表示。

    下放審批:打造「有限政府」

    自李克強履新以來,改革行政審批制度便成了新一屆政府重點抓的工作。李克強10日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中央政府已經在這半年之內取消和下放了200項政府審批事項。「這實際上既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觸動利益的事情。因為我們很多政府部門手里沒有審批權了,交給了市場,也就是減少了『尋租』的機會。」

    在目前背景下,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有限政府」達成上下共識,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無疑是其中的關鍵。「當行政審批無處不在的情况下,政府和企業的關系無疑會發生异變。由此造成的問題是資源錯配,資源流向了權力尋租者指定的一方,而非最有需要、最有發展潜力的一方,很多過剩產能都是『批』出來的。傳統的審批制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攔路虎,出路就在於建立公開透明的規則和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劉勝軍表示。

    對上海自貿區而言,市場的擴大開放無疑需要政府職能的轉變與之相匹配。據了解,上海自貿區方案將包括6大類23個改革領域,而方案的第一部分,就是關於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這與目前內地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向是一致的。

    負面清單:制度徹底轉變

    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設計的參與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認為,目前中國的投資管理體制實行的是項目審批制,此前的改革中,「下放審批權」、「改審批為備案」,掌握審批權力的政府部門形成了一套習慣的話語體系,但現實中并沒有真正突破,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割肉」。因為下放審批權本質還是審批,改審批為備案,后者反而不用受《行政許可法》來約束完成時間,實際效果可能更糟。

    就具體措施,王新奎表示,深化改革需要學習國際通行做法,引入「許可准入制」加「負面清單管理」的方式,從流程上徹底扭轉。其中「負面清單」是一種釜底抽薪的制度轉變,除了有限清單上列明的不能做的事情,其他事情依法准入不再需要政府審批,也就是從「管企業」轉變成「管政府」。而這不只針對外資,也同樣適用於民資,從行政審批走向依法許可。

    「上海自貿區不僅僅是金融自由化的實驗區,也是探索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驗區。」劉勝軍表示,期待上海自貿區能夠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給打造「有限政府」提供一個更為民主化、透明化和法制化的「樣本」。

    

 
(來源: ) 編輯: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