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文頌》的數場中國演出不同,國際和平日當晚的《人文頌》舞台上出現了39張「洋面孔」:來自巴黎「音之异」合唱團的專業歌者,用遼闊深遠的嗓音,與深圳交響樂團合唱團的團員聯手擔綱了交響樂的合唱部分。短短幾天的磨合,這群經驗豐富的歌唱家們,就將作品的深邃意境揣摩得相當到位。
記者在采訪時獲悉,許多參演的外國歌者都是第一次唱中文歌。早前在第一次合排時,發音就成為了糾正的內容之一。合唱生涯超過30年的法國人吉爾波伊笑著告訴記者:「我們看不懂中國字,所以就在每個字上面標注了法語音標。」
波伊說,1993年曾到中國旅游,「當時大部分的中國人連英語都還不會說,可今晚中國人卻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舞台上,唱起了中文的合唱交響樂。我不得不說,這真是了不起的文化進步。」
所謂音樂無國界,不懂中文卻不妨礙歌者們理解這部作品。波伊說,他認為《人文頌》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源於西方的交響樂結合得非常好,合唱團成員對這部作品赞賞有加。
「用西方的音樂形式來詮釋中國文化,這是一次非常積極的嘗試。雖然我不大懂得歌詞的意思,但這部作品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和平的赞美。唱到某些旋律和片段時,我的腦海中會再現當時在中國的美好經歷,回想起那些勤勞善良、熱愛和平的中國人。而且我的心境變得非常平和,我覺得它表現的內容和《聖經》有許多相似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