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人文頌》助力華夏文明走向世界
2013年 09月 26日 00:00    中國窗
 

    創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人文頌》助力華夏文明走向世界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在最終意義上決定了國家之間的核心競爭力。在麥當勞、迪士尼橫吹東方大陸之時,曾經璀璨的中華文化在哪里?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掌握經濟話語權的同時,中國這個經濟巨人該如何重建自己的文化話語權?這一切,都是現代中國正在思索的話題。    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深圳,近年來在文化建設上屢有創新與建樹。近日,深圳原創音樂作品--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在巴黎的演出載譽而歸。《人文頌》挖掘演繹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用西方熟悉的交響樂、合唱方式完美展現,以創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文化魅力。香港商報記者 林麗青

    

    金木水火土 仁義禮智信

    讀聖人之書,高山仰止。聽聖人之樂,心嚮往之。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并非僅僅欣賞音樂的形式之美,更重要的是沉醉於其豐厚的道德內涵。《人文頌》為人稱道的是其傳播文化的創新方式--交響樂。

    《人文頌》嘗試著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形式結合,確為開風氣之先。在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關健英看來,該部作品以交響樂的形式將儒家文化詠唱出來,用音樂的語言表現出來,既是傳統文化以現代音樂形式的表達,也回歸了傳統文化原初的表現形式。

    擔任《人文頌》巴黎演出指揮的是著名指揮家、上海歌劇院院長張國勇。「讓外國人更順暢接受中國的價值觀,交響樂責無旁貸。」張國勇認為,走出國門的《人文頌》,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張國勇指出,交響合唱這種形式,是最容易為老外所接受的。再加上民間音樂的素材,以及富含中國文化精髓的唱詞,直接明了地向海外傳播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內涵,讓世界各民族了解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態度。

    除了交響樂的西式外殼,《人文頌》在內容上也有新的因素。藝衡指出,「我想要突出的精神特質,不是要歌頌儒家的禮節、廟堂的莊嚴、等級森嚴的東西,不食人間烟火的東西。相反,我是要反映儒家生命的光輝、精神的高尚純潔,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和禮赞。我們的創作,在基本風格上不是追求那種莊嚴宏大,相反,我比較喜歡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像『窈窕淑女』那種輕快活潑的境界,這才能與生命的生生不息、與民族無限的生機相結合。」

    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人文頌》將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對比,被很多音樂人赞譽構思巧妙。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徐沛東指出,《人文頌》用「金木水火土」等自然元素與仁義禮智信的概念相對應,五種做人的信念分別對應中國的五行,為作品的音樂形象更加生動提供了可靠保障。而美國作曲家詹姆斯史蒂芬森在聽完整場音樂會后興奮地表示,他尤其喜歡《人文頌》的配器方式,特別是豎琴和馬林巴的巧妙結合,打擊樂也非常出色。「滴水叮咚的聲響真的太奇妙了,而融入其中的合唱,就像組成了交響樂隊旁的另一支樂隊。」詹姆斯點評說。

    巴黎演出載譽而歸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9月21日,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在巴黎盛大開演。在鏗鏘渾厚的鼓聲引領下,由深圳打造的金聲玉振、天地和鳴的合唱交響樂《人文頌》徐徐奏響。這是《人文頌》第一次站在國際舞台上,全面展現最動人的中國時刻,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力量。    《人文頌》是深圳原創音樂作品,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策劃、撰稿并協同市文體旅游局、深圳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深圳交響樂團共同推出的音樂工程重點項目。整部音樂作品歷時7年「錘煉」完成,由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王寧教授作曲,緊扣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義,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樂章,另加序曲與尾聲,以交響樂的形式與表現手法,讓世界各民族了解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態度。

    《人文頌》在巴黎的演出獲得了極高的赞譽。西方人第一次宏觀地、整體地通過其熟悉的交響樂的牽引,走進古老東方的文化殿堂。法國《解放報》特派資深記者和樂評人艾瑞克達安表示,音樂是最好的世界語言,可以無界共通。用起源於西方的音樂形式來闡釋東方文化的「精氣神」,是近年東西方共同的音樂熱潮,《人文頌》這部東方韻味十足的交響樂因此充滿了魅力。法國費納羅學院中文教師范倍思認為,用交響樂的形式傳揚中華文化是非常好的形式,將極大地增進法國人對中國人的了解。

    展示軟實力 立意高形式新

    中國具有世界最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它目前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非常不足。如何更好地將中國的文化內涵向世界展示出來,值得探討。尤為引人注意的是,中國在世界各地創辦的孔子學院,在輸出中華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應。記者了解到,自2004年11月21日中國首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挂牌后,在國家的支持下,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目前,中國在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已建成了420所孔子學院和519所孔子課堂。

    不過,這種中國式的文化輸出,也引發了人們關於孔子學院教材設計落后難引起共鳴,無造血能力難健康成長等質疑。那麼,在傳播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文化軟實力上,是否還有更多樣的方式呢?這就涉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手段把傳統文化資源改造成為向世界展示的文化軟實力。

    早在30年前,深圳在經濟改革上創天下之先,近年來,在文化事業上也有大刀闊斧的動作,創作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就是對中華文化傳播進行有益的嘗試。《人文頌》文學文本的序作者藝衡指出,創作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這部作品絕對不單純是對儒家文化的一個簡單音樂表達,而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以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宏大背景,將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光輝展現在全人類面前的藝術表達。

    著名指揮家、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也指出,《人文頌》的立意很高。「我曾經在國外生活31年,尤其覺得它的立意在當今是有世界意義的。如何應對商業力量冲擊下的道德危機?如何把中國的傳統思想精華帶到世界上?光是在各國開辦孔子學院還不夠,還要推動文化走出去。這正是《人文頌》顯示的遠見。」

    作為《人文頌》總策劃,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說,大型交響音樂《人文頌》是獻給偉大中國夢的作品。他說:「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仁義禮智信則是最富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包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生命關懷。現在,中華民族正走向復興,這是一個偉大的中國夢,而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核心價值得到世界的認可與尊重,《人文頌》承載著這樣的期望,希望藉助交響樂的形式,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溝通,讓世界了解中國傳統的思想精華。」

    文化復興呼喚華夏正聲

    當今世界發展中,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較之下,文化發展的短板也更為明顯。在經過晚清以來西方文化的冲擊及中國內部對傳統文化的歷次批判、否定之后,中國曾出現過嚴重的價值真空、信仰失落及國家文化認同危機。

    大國的崛起從最終意義上看是文化的崛起。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景海峰教授表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境遇,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上是一個主體性喪失的過程,「也就是說,基本上是跟著西方的一些價值理念在走,而中國文化傳統自身的核心理念,它跟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的關系,是越來越疏離了。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尤其是在經濟上的強勢出現,文化上捉襟見肘的感受就越發的強烈了。」

    在景海峰看來,目前內地真切的感受是拿不出自家的東西來,「我們目前所能表現出來的,基本上還是在西方話語的籠罩之下,也就是沒有自我的形象。這個自我形象,除了表達形式之外,它實際上還是一些核心的價值理念。這些核心理念,首先就是要確定自我價值,重新來尋找、重新來詮釋、重新來展現,這在文化建設中確實是居於中心地位的。」

    那麼,中國該如何重新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價值,以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志,凝聚文化認同感?此時,一些特殊的載體,一些容量巨大、傳布至廣的傳播載體尤為必要。中國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綿延不斷,她有自強的力量、相容的氣度和通達的智慧。而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國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基。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王為理指出,「儒家文化是一種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儒家的功過千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評說。但《人文頌》抓住儒家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五德,演繹『愛人、剛毅、和諧、求道、思誠』的理念,立仁愛之心、壯士之心、恭敬之心、智慧之心和天地之心,歌頌生命的關懷、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尊嚴、生命的境界和生命的承諾,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人文頌》正在成為中華文化身份認同的一個形象標識。深圳交響樂團團長陳傳松說,《人文頌》緊扣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義,分「仁」、「義」、「禮」、「智」、「信」5個樂章,綴以序曲和尾聲,以交響樂的表現手法,對儒家文化進行具有時代性和開拓性地詮釋,呈現出一幅恢弘壯麗的儒家文化交響畫卷,以此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矢志奮斗。

    

 
(來源: ) 編輯: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