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爭鳴
獅子山學會助理政策研究員羅繼堯
近日城中熱話,必然是北區的幼稚園學位問題。在這個鼓勵生育的年代,竟然為了一份幼稚園入學報名表,而要家長通宵達旦地排隊,大概都可列入香港七大不可思議系列。
不了解香港時政的讀者,大概會感到驚訝︰明明數年前香港還因收生不足而要推行小班教學,甚至是殺校,不過是數年光景,為什麼竟要家長為了一個學位而通宵排隊?這個問題跟大部分官僚的問題一樣,都是資源錯配的禍。香港幼稚園的使用率大概是八成多,但北區幼稚園的使用率,竟高達九成九。單憑這個數據,讀者大概就明白相比其他地區,北區的幼稚園學位是何其緊張。其實,為了幼稚園報名表而排隊,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近年有不少「雙非」家長的子女跨境上課,適逢近年兩地矛盾炒得鬧哄哄,才令這個情况突然獲得大量媒體關注。
排隊仍是下策
筆者十分討厭排隊,空站數小時而不能做任何有意義的事,實在令人反感。數年前高考中文作文改行新制度,接受以新詩形式為文體。剛巧該年的作文題目是《排隊》,有傳有一名考生在他一千字的新詩,不斷重复「排隊」兩字,以凸顯排隊的冗長與苦悶。筆者不單深感共鳴,對該名考生的膽識與創意,也十分佩服。
說遠了,不過相信有不少讀者都跟筆者一樣,跟排隊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筆者對這個要靠排隊才能取得入學表格的境况,特別焦心。本來香港的學前教育,一直都由私人市場提供,但政府在2006年的一個教育改革中,徹底改變了整個生態,實行學券制。學券制每年資助就讀非牟利幼稚園的學生,以作學費之用。這個政策,登時令大量家長選擇非牟利幼稚園。要知道非牟利幼稚園一般都有慈善機構或教會等團體作補貼,對市場的反應一向較慢,到他們回過神來,才發現市場上突然出現大量「雙非」子女的需求,結果只能用排隊這原始的方法,決定讓哪個學生有面試的機會。相反,對市場反應較敏感的牟利幼稚園,在學券制一役被打至潰不成軍,數目大幅萎縮,就算他們察覺到市場有這方面的需求,供應的學位也有限,獨木難支下,問題依然難以解決。
誘導「雙非」生往他區就學
其實政府早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數年前,大量「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導致床位不足,最后政府要下逐客令,禁止她們來港產子。當時政府就應該醒覺,預計數年后會有大量「雙非」學童,導致北區學位不足。不過,不論是床位荒抑或是奶粉荒,政府都后知后覺,結果才令問題一次過爆發。
今次教育局沿用「需求管理」的管治哲學,「勸導」幼稚園推出港人優先的政策,可以預期政府不過是再次將問題押后處理,到將來這批學生升上小學時,問題將再次爆發。學券制的精神在於讓家長不必因家境問題而錯失就讀心儀學校的機會,既然如此,倒不如更進一步,讓學校也得享更大的自由,政府不要再「勸導」幼稚園收生時要「港人優先」,反而應容許各區學校推出「雙非優先」的收生政策,誘導「雙非」學生到其他區份上學,解決其他區份收生不足的問題,這才可解決本地學校資源錯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