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一粒種子引發的「戰爭」
2013年 10月 14日 00:00    中國窗
 

    由粵省「封疆大吏」升任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汪洋日前在京考察現代種業發展工作。他強調,「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結合中央於過去三年連續出台的一系列旨在「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的文件,及不久前「財政部、農業部、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共同發起的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等多方消息,可以得到一個十分明確的信號,即中國的種子產業正在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商業化育種待破題

    然而,和內地市場中的其他許多行業一樣,中國內地的種子產業也處於一種不論技術還是市場均被外資壟斷的困局之中。一個被業界廣為援引的案例是,在中國最大的蔬菜產區和集散地山東省壽光市種業市場上,本地生產過的鸡腿廱、獨根紅韭菜、芹菜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種,現在幾乎消亡殆盡,或只能在低價市場中互相傾軋,而價格昂貴的品種卻大行其道。許多人對這個現象感到憤憤不平,他們擔心隨着外資壟斷局面的形成,一些進口種子的價格節節上漲,部分作物的種子價格甚至貴過黃金,再加上后期推廣、銷售體系每個環節層層加碼,令消費者的生活開支不斷增加--當然,這已經是既成事實。

    總之,本土種業企業紛紛祭出「糧食安全受制於人」、「農業之本遭外資壟斷」的愛國大旗,游說政府「強力遏制外資控制中國種業」、「扶持建立本國種業安全體系」。

    「糧食安全」只是一塊遮羞布

    在上述語境中,本土種業企業狡猾地避開了一個有違市場經濟常識的問題,即價格高昂的進口種子何以能完勝本土特色品種?農民是最講實惠的消費群體,他們之所以願意承受高額的種子費用也不願選用阿濟格相對低廉的國產種子,原因只能是使用進口種子能獲得更好的收益,包括產量高、抗病性好、賣相優等。另一個被業界規避的問題是,由中資企業完全把控的市場,能避免技術和價格的雙重壟斷嗎?若果如此,中移動、中石油、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何以年年摘不去「壟斷」的惡名?

    這些問題實際上說明了價格并非決定種業市場需求的關鍵因素,以及,所謂的「國家安全」只是本土種企技不如人的一塊遮羞布。冀望政府出手保護本土市場是最沒出息的想法;相反,它們很應該感謝外來的「鯰魚」刺激了自己的活力。一個不重視技術創新的農業市場,一群只適應低端競爭求存的本土企業,對中國這樣的農業及人口大國而言,才是真正的風險。

    壟斷市場里的香港機會

    一向不以農業經濟見長的香港特區,和這場「種子大戰」并非毫無聯繫。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在內的幾所本港高校在農業生物育種領域均具有雄厚研發實力,它們缺的是試驗的土地和成果轉化運用的市場,而中國廣袤的內陸腹地是港校及科研機構最好的舞台--這些機構已經嘗試在深圳展開相關產業的「跨境合作」,只待經驗成熟便可向更多地區推廣。另一方面,內地市場上近萬家的種子企業并不缺乏技術升級的意願,它們缺的是資金和各類資源的商業整合經驗,港企能否從中發掘出新的商機?

    香港的優勢可以不再只聚焦於金融、會展、高端服務業等「傳統」領域。在新的發展時期,一粒帶有「高科技」標籤的黃瓜、西紅柿、茄子、苦瓜種子,可以使「香港力量」得到更多元也更有戰略意義的釋放。

    杜潔菡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