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香港須克服內部阻力
2013年 10月 17日 00:00    中國窗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80、90年代,國際社會曾經流行一個命題「亞洲雙城記」即同屬「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和新加坡比翼齊飛。以面積和人口而言,新加坡均約為香港的三分之二,但二者都是城市,整體經濟水平相當,依賴對外開放頗相似。尤其,香港、新加坡均為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總體水平不相伯仲,金融市場則各有千秋。

    港內部政治惡化阻發展

    進入新世紀,香港經濟與中國內地經濟呈現一體化,新加坡卻一直為缺乏經濟腹地而苦惱。於是,「亞洲雙城記」不再是一個熱門話題。相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內地全方位對外開放,中國成為全球投資最大熱土,上海和長三角經濟迅速崛起。於是,一個新命題「中國雙城記」開始在國際社會流行,香港和上海比翼齊飛被視為21世紀上半葉全球經濟的一個亮點。

    以區位和經濟總量而言,亞洲容得下香港和新加坡比翼齊飛。同樣,以區位和經濟總量而言,中國容得下香港和上海比翼齊飛。如果香港能夠在亞洲和中國擔當那種特殊而舉足輕重的角色,那麼,到本世紀20、30年代,亞洲就將出現3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上海、新加坡。

    然而,香港正在惡化的內部政治很可能使那一種令人神往的前景難以實現。

    自2003年以來,10年了,在產業結構上,新加坡既是服務業占主體,又保持相當比重的高科技制造業,但是,香港仍舊缺乏高科技制造業,以至於相當一部分服務業停留在低增值水平;香港回歸時經濟總量領先於新加坡,今天,已為新加坡超越。

    10年來,堅持「拒中抗共」立場的反對派一直迫使香港社會把精力和時間耗費於政制發展;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一屆比一屆困難,關於香港經濟轉型,或者空有宏圖而無法落實,或者缺乏長遠而踏實的規劃,或者忙於瑣碎事務而無暇顧及。

    中央對待香港特別行政區一直十分關愛。10年前,在香港經濟深受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后遺症困擾的時候,中央有關部門與特區政府簽署CEPA并率先實施內地居民到香港「自由行」,對推動香港經濟復蘇功不可沒。

    為了推動香港發展高科技制造業,CEPA及時引進對於「香港制造」的產品零關稅輸入內地的政策。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香港本地缺乏相應舉措以至高科技制造業依舊闕如。

    香港有識之士明白,僅靠香港1100多一點平方公里面積和700萬人口,不可能面對21世紀全球化繼續發展,香港必須融入國家主體經濟,尤其,必須融入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但是,近兩年來,反對派利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出現的暫時和局部問題,煽動香港居民反對和抵制一體化。中央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戰略部署無法奏效。

    面對滬自貿區挑戰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覆原則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顧名思義,是為了推動香港與深圳協同發展。對此,深圳是積極的。2013年6月27日,深圳市正式批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綜合規劃,提出3年內投資3898億元(人民幣,下同),2015年全面建成前海合作區基礎設施,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00億元的目標。但是,香港缺乏行動。沒有香港相應投入,前海不可能建成「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動,對於上海和長三角經濟的推動,是不可低估的。上海與長三角經濟融為一體,既無「有形邊界」,也沒有「無形邊界」阻礙。香港如果繼續蹉跎,與深圳合作繼續扯皮,對前海繼續冷待,那麼,上海和長三角就將很快趕上香港,珠三角即使受香港拖累卻不至於被困,最有可能出現的將是香港「邊緣化」。

    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挂牌那一天,香港媒體普遍關注,內地有關部門公布首批36家獲准落戶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企業沒有一家是香港企業。我不認為這是中央對待香港態度轉變的象徵,但是,應當引起香港社會關於香港何去何從的深刻反思。特區政府有責任引領香港社會各界,擺脫困擾,再度奮起,追回失落光陰,創造新的輝煌。

    

周八駿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