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則新聞:
「某某民望再創新低。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某某支持度跌至25%,較上次大幅下降7個百分點,至於反對率更加升至55%,乃調查以來的最高,民望净值繼續負數,最新是負30個百分點,較前擴闊超過一倍,同樣是紀錄以來的最差。調查負責人分析評論,某某反對率超過50%者,屬於『表現失敗』。」
以上報道,事實并無出現;不過,數字都是真實的,分析評論也是參照民調機構,只是當中的「某某」并非高官,而是「占領中環」。是故,不論民調機構,抑或委託傳媒,似乎都有手下留情,甚而尋求「平衡」的回應,例如說「25%數字不低,值得留意」。至於其他政見類同的輿論平台,也沒如常地轉載結果,自我審查篩選過去。廣大市民,要麼被蒙在鼓里,要麼被灌輸洗腦。
同一「占中」題目,同一民調機構,早前亦曾自行進行民意調查,不過內容則有所微調,不問「你是支持抑或反對」,而問「你覺得成功機會多大」。結果是,在全港市民的樣本之中,是74%表示「細」,20%表示「一半半」,6%表示「大」;而在參與「占中」的「商討日」的樣本,則是45%表示「細」,43%表示「一半半」,12%表示「大」。
民意傾向,同樣地顯而易見即使所問方法明顯存在偏頗。簡單來說,為何問題不是「你覺得成功抑或失敗」?無稽程度,媲美問「你覺得某人有多美」,而不是「你覺得某人是美還是醜」。吊詭的是,「機會多大」的設計之中,并無「不好」的選項,就如不能選「醜」,最多只能答「細」──尽管可選「很細」,但能否進一步理解成「失敗」呢?當然,在0至100之間,「很細」不必然代表「0」。然而,反過來說,為何不問「支持或反對」兩個絕對?難道「占中」沒有「一事無成」的可能嗎?尤其是,同一機構一直偏愛「二元法」,甚至不能二元劃分的問題都二元提問,包括「你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只差沒問「你是人還是生物」(詳見《偽學者評偽學者》,商報評論2012年1月3日)。
一個調查,如果不夠公平、公正,就枉為一個調查;一個調查機構,如果不夠公平、公正,也枉為一個調查機構。否則的話,為何調查?答案,可能只有意圖操縱結果了。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