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讓青年走出香港去交流
2013年 10月 21日 00:00    中國窗
 

    我日前訪問了俄羅斯,除了到莫斯科為香港政府新聞處籌辦的「香港巡禮」展覽會主持開幕,還與不同範疇的俄羅斯官員會晤,商討加強香港與俄羅斯的聯繫和交流。同一時間,香港中樂團也在俄羅斯訪問,到了西伯利亞三個城市巡回演出,我還出席了他們在莫斯科舉行的音樂會。俄羅斯很大,我雖然已不是第一次到那里去,但去過的地方其實不多。譬如喀山(Kazan)這地方,我就沒有去過,而那里居然有參加交流計劃的香港中學生生活和學習。

    青年國際交流成效大

    喀山在哪里?相信很多香港人不知道,它是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都,是伏爾加河上一座城市。我是因為籌備俄羅斯之行,接觸到那位到過喀山學習交流的女學生李鈊滎的,她到那里一年,到當地學校上課,寄住在當地家庭里,學懂基本的俄語,又去了西伯利亞旅行。她當然要有所付出,但收穫更大,用她的話來說是「超值」,連她的家長也說,她成熟了很多。她在葵青就讀中學的校長,十分贊成她出訪這一年后再返回原校。

    從這位同學的身上,可以看到開展青年國際交流計劃的重要和成效。青年要成才,一定的歷練很有必要。最好的歷練之一,是讓青年走出香港,到其他地方親自感受不同的文化,在對比的冲擊中學習和思考。

    香港是個小地方,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處,譬如文化密集、思想碰撞多、火花燦爛、效率高等等,但它也有弊端,例如眼界、胸襟難免受局限。在全球化新環境下,「世界是平的」,我們的未來人才必須有廣闊的視野和胸襟,必須知道香港特定環境下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揚長避短。能夠看到天空是不夠的,井底之蛙也可以看到天空,但不跳出井底不真正知道天地之大。

    要有胸襟裝得下世界

    當我們真正走出去時,會發覺外面世界比我們在香港認識的大得多。香港除了受地理的局限,也受歷史的局限,過去,香港人走出去,會慣性地走向歐美。這實在也難怪,因為那時的歐美一面倒地興旺,是最引人注意的繁華地帶。近年來,新興市場出現,加上美歐經濟本身內在矛盾引發的問題叢生,已使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我們一些慣性思維方式也應改變。

    其中有些觀念是很頑固的,因為多年來一直受到誤導,譬如由地圖引起的誤導就是這樣。登入Google Map可以看到,英國比泰國大,實際上不及泰國一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所在地)大過印度,實際上只及印度的三分一;格陵蘭島幾乎有中國兩倍那麼大,其實約只及中國的四分一。

    香港近年在努力擴大對外部世界的接觸,正在舉行的「世界文化藝術節」是個好例子。它隔年舉辦,自2005年分別以拉丁美洲、地中海、絲綢之路、亞洲為主題,今年的主題是「東歐芳華」,從售票看來,很受歡迎,開幕節目聖彼得堡艾庫曼芭蕾舞團的《安娜·卡列尼娜》得徇眾要求加開一場。

    為了促進青年學生的對外交流,民政事務局與青年事務委員會有個合辦的「國際青年交流計劃」。幾年來,它安排了一批又一批18至24歲的青年到外國交流訪問,這個計劃明年還會擴大。我期待香港的青年能邁步走出去,到外面見見世面。香港需要有胸襟裝得下世界的下一代。

    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