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
2013年 10月 22日 00:00    中國窗
 

    兩岸關系的良性發展,近日有一個清晰、有力的信息,那就是:馬英九在台北「雙十節」慶典上所發表的演辭中,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地表示,「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馬英九此語,十分肯定,擲地有聲,可以形容為是兩岸關系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台灣各階段立場不同

    筆者留意兩岸關系和台灣問題逾30年,淺見以為,在國家認同方面,台灣當局的立場和取態有不同的階段性變化。

    其一,由1949年國民黨政權和軍隊遷播台灣,至1988年蔣經國去世(蔣介石歿於1975年)的「兩蔣」時期,台北始終堅持主張「一國」的原則,將近40年來絕不動搖。從這一點看,兩蔣都是風骨錚錚、不屈辱於美國的指揮棒。

    其二,李登輝時代,前期仍延續蔣經國的政策,并且於1992年10月由兩岸半官方機構海協會和海基會代表,在香港會談并達成舉世聞名的「九二共識」,其核心和原則是「一個中國」。可是,1999年7月,李登輝借「德國之聲」廣播公司的專訪為平台,發表臭名昭著的「兩國論」,指台海兩岸是「國家與國家的關系」,「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系」。李登輝的「兩國論」是他的「台獨」立場、觀點的大暴露,也是他作為「獨派」師爺的大暴露。台灣在李登輝主政下,兩岸關系被演繹成「國與國關系」。此乃不得人心之舉。到2000年大選時,李登輝更是扮演了「台獨奶媽」的角色。當時參選的主要有連戰、宋楚瑜、陳水扁三個組合。原本,「宋張配」氣勢如虹,但李登輝拋出「興票案」攪局,令宋楚瑜以些微之差飲恨江東。接着,李登輝一招「弃連保扁」,扶阿扁上台,斷送了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權。

    陳水扁「沐猴而冠」登台后,采取了一連串的「台獨」措施,包括「正名」、「去中國化」,企圖修憲搞「法理台獨」等,又明目張膽提出「一邊一國」論。總之,陳水扁執政8年期間的兩岸關系,那是對峙、緊張、愈行愈遠,在阿扁「決戰境外」的軍事思想下,隨時有「擦搶走火」的可能。

    2008年是兩岸關系大變的一年,馬英九在大選中擊敗謝長廷。這一年,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實現了兩岸「三通」,說明重奪政權的中國國民黨,確實不同於有「台獨」黨章黨綱的民進黨。

    盼「習馬會」及早實現

    馬英九上任及連任共5年多來,為兩岸關系的良性互動及和平發展確實是建樹良多。現時,各方期盼的是兩岸何時進行政治談判?以及,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能否在短期內正式會晤,商談國是?民眾的這一期盼,相信兩岸政府和兩岸領導人都知悉并充分理解。

    日前台灣輿論提議,明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移師北京,屆時,如馬英九作為台灣經濟體代表,「順便」就可以與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習馬會」。北京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回應說,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的場合。此說有理,一旦時機成熟,任何時間、任何中國的地方,例如北京、台北、南京、香港等,都可以用於供兩岸領導人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進行會晤。在「一個中國」(此乃「九二共識」的核心)的原則下,那真的是什麼都好談,什麼問題都好解決。

    馬英九的第二任期到2016年5月結束,按規定不能再競逐連任。假如他決定促成「習馬會」,那就是締造一段歷史佳話,且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馬英九既然說了「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說明是進一步肯定他對「一個中國」的認同,這已是「習馬會」的良好基礎。希望兩岸都能努力創造條件和時機,讓「習馬會」的歷史佳話早日實現。

    李幼岐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