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李素瑩報道:內地汽車市場發展迅速,帶動的汽車零部件市場為中小企帶來機遇。有業界人士認為,汽車零部件業的利潤比整車業更高,目前內地汽車零部件廠商的數量雖然多,但占極大部分均只是「山寨廠」,而且較為集中於單一市場,更鮮有從事創新技術的研發。港商憑着其科研優勢,較願意投資於技術創新,有望突圍而出,并乘內地汽車市場發展的東風。
發展東風
上海鼎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聶天心表示,在傳統汽車技術上,外國大型汽車企業獨占鼇頭,中國企業遠遠不及,在短期內也難以追上,惟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則仍可對外爭鋒。國家近年鼓勵電動車和新能源車的使用,這些新能源車如太陽能電車等,都需要裝配電機,即使傳統汽車內的一些裝置或系統,現時也漸漸采用電子化。
聶天心:內地市場潜力龐大
他稱,新能源車的電動部分、零部件等在技術創新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市場潜力龐大。他舉例說,由外資成立的亞新科集團(ASIM-CO)選擇了在中國設立6個產品研發中心,向全球汽車工業市場提供發動機和底盤系統零部件。
他引述國家統計數據稱,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工業總產值由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間增長了將近15倍。在推動中國汽車工業上,零部件產業更占了重要地位,在2001年,零部件產業占中國汽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至2011年,便升至43%。
他續說,汽車產業中,整車業的利潤偏低,由2005至2011年來都介乎於4%至5%,但零部件的利潤則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8.2%,2011年調整至7.4%。零部件業的銷售收入也在高速增長,2002至2011年間的每年增長率達一成至五成。
長三角工業產值占份額最大
現時,長三角地區占內地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值的份額最大,達到33.4%,東北次之,達11.4%,珠三角占9.6%。聶指出,浙江是汽車零部件產業大省,總產值已達7千億元,雖然該省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達1萬3千多間,但當中有九成只屬規模很小的「山寨廠」,競爭力不大。「港商如果上去(浙江)做,對手只是其餘那幾個百點的企業。」
他稱,內地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困境主要在於外資的壟斷,多間著名汽車零部件跨國企業現已全部進駐中國,外資占有了主要市場,而整車外資企業的零部件供應商基本為外商獨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這一壟斷局面在傳統汽車尤甚。
全球整車工業以美、歐、日、韓企業為主,各國的汽車企業都具一定的保護主義。美國汽車業一般采用美國技術,其國內以通用汽車等大企業為主,一般汽車企業只靠供應產品予內地大企業便足以持守,具本土特色,較少想到擴展海外市場。歐洲汽車業有九成都采用歐洲零部件供應商,韓國汽車更是基本上不使用外國產國。
單一市場技術低釀利潤低
中國企業在技術上未能跟上外國的主因,在於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研發投入的比重遠低於跨國企業。他解釋說,外資企業重視產品技術創新,願意將銷售收入的6%至7%投放在技術研發上,中國企業的投放比率卻只有1%。他又稱,中國企業較為短視,而技術研發需時較久,使企業不願投資,以致技術模仿較多,自主創新較少。
內地汽車市場發展迅速,許多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一對一、點對點」的市場開發模式,多個企業也滿足於地區市場,聶認為只要做到一個地區一定份額的市場,已足以維持公司的營運和利潤,不欲冒險。幾千家零部件企業集中於一個相對較小的地理區域,產品完全類同的情况非常嚴重。低技術含量導致低利潤,進而令研發資金難以為繼。
一些企業則會對外資企業進行併購,以取得其專利技術,走風險低而且快速獲利的路線,不願花時間作研發。事實上,很多擁有專利技術的外企在接受併購時都會抬高報價,「市值2千萬歐元的企業可能會報價3千萬,但其實1千5百萬歐元已經可以。」
技術因素高於人事關系
與中國相比,德國則有許多小型企業專注於專利技術研發,靠專利技術足以生存,并會極力維護其產品專利,一旦發現侵權個案便會即時提出控告,保護其賴以維生的專利技術。
內地許多行業在選擇供應商時都講究「人事關系」,但聶認為,在汽車零部件業而言,則仍然是技術因素高於「人事關系」。他引例說,自己曾就一宗設備采購與一間中資企業和一間日資企業接洽,中資企業在「人事關系」上比日資企業優勝,價格也較低,但日資企業的產品技術明顯較佳,他最終選擇了日資企業的產品。
他認為,香港企業在科研上比內地企業較為占優,港商也較願意投放資金在技術研發上,建議港商在參與投資高新汽車零部件研發,善用亞洲汽車市場的發展,走創新的道路。他預料,在未來5年內,全球汽車保有量仍將繼續增長近兩成;到2015年,亞洲地區將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車,中國汽車保有量將於2015年達到1.5億輛,并到2020年超過2億輛。
售后市場產值高速增長
汽車零部件市場更不局限於整車企業,而包括汽車售后的維修和保養市場,聶指出,在一個完全成熟的國際化汽車市場,售后維修保養服務的利潤可占整個汽車業利潤的五至六成,而中國汽車售后市場的產值正在高速增長。
他提醒,汽車零部件業在拓展客戶市場時,不應只向有關客戶的采購人員作產品推介,更應與該公司的技術人員接洽。汽車工業涉及的技術較复雜,采購人員未必了解技術人員的需要,若能讓客戶一方的技術員親自了解產品,可讓銷售更為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