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之窗
【香港商報訊】記者劉楚婷報道:讀舊報、知當年事,報紙是反映普羅市民的生活,回顧六、七十年代香港報章的內容,對於了解當年經濟、民生及市民餘暇活動都很有幫助。
七十年代報業百花齊放
前工商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邵盧善表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港報業正處於全盛期,最高峰期有100份報紙。七十年代更是百花齊放,對本港社會未來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國際新聞非常齊全。六十年代是國際形勢變化急劇,美蘇冷戰、歐洲共同市場、東南亞公約及越戰等。當時本地報章對國際政治及經濟新聞都較重視,就如非洲新聞也完整齊全。六十年代,本地報章對中國新聞的報道比現在更多。
民生方面,報章副刊的文化素養很高,如山川人物、琴棋書畫及電影理論,當然亦有明星生活的報道。另外是專欄,不少大報會有散文介紹詩詞歌賦。閱讀報章可以補充正規教育的不足之處。
六十年代,本港仍然有很多份晚報,包括工商、星島、華僑、明報晚報、南華晚報、新晚報、China mail、真報、新生晚報、天皇夜報、新夜報等,總共有十五、六份之多。現時晚報基本上無市場,早前復刊的新晚報與已經停刊的新晚報根本無關連。
電台興起晚報式微
香港新聞博覽館顧問鄭寶鴻補充,隨着電台新聞興起,晚報開始式微。他回憶,讀小學的時候,學校要求閱讀香港時報、工商日報、星島及華僑日報。香港時報及工商日報在每年的「雙十」都會隨報附送一面旗,直至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兩報相繼停刊。香港時報原本位於灣仔六國飯店旁邊,現時已改建為筆克大廈。本港以往流行拍拖報,報販會將左、右及中立報章一併出售。五十年代就有大公、文匯、工商及香港時報。1960年有份明燈日報,專門報道小學會考的模擬試題。六十年代本港報章大多開辟馬經版及狗經版搶讀者,增加銷路,而體育版亦很受重視,成為讀者必看的精神糧食。當年亦流行字花、馬票,直至七十年代中期馬會推出六合彩后才取代。
邵盧善指出,不可不提的是文匯、大公、商報及晶報,在六、七十年代的經營都較困難。至於商報、新晚報的副刊辦得好精采,尤其是武俠小說。大家認識的兩位名家金庸、梁羽生早期都是在這兩份報章開始寫武俠小說,梁羽生最先在新晚報,金庸在商報等連載作品,之后他創辦了明報,其作品也自然肥水不流別人田了。文匯、大公處理新聞的態度好嚴謹,雖然本身有立場,副刊亦受到行內的敬佩,如詩詞歌賦,中國舊文學、對聯等的造詣很高。
陳祖澤:50萬人住床位
前政府新聞處處長、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會主席陳祖澤表示,住屋問題今日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五十年代的報章報道,當時本港床位住客人數高達50萬。現時居住於浻房的人數達40萬,可見社會問題一直存在。
「老一輩叫報紙做新聞紙,許多人生活的部分是拿住報紙,往茶樓叹一盅兩件,此種生活幾值得回味,年青朋友就要相隔時空去理解。將來的新聞博覽館,會透過新聞、新聞界的發展認識香港的歷史,經歷、解決及面對的問題。」
新聞博覽館屬於大家的
他亦補充,三年之內要落實新聞博覽館,其實籌備的時間十分短絀,有好多工作要做,未來有賴各界的支持。等待三年后此館正式成立會是好有價值及值得驕傲,并是一個屬於大家的新聞博覽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