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欄目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評論
 
台兩黨均失民心
2013年 10月 23日 00:00    中國窗
 

    台灣政壇目前正臨多事之秋,執政的國民黨以及「在野」的民進黨,表現統統可說不及格,島內民眾對藍綠的信心與期待,是愈來愈小,兩黨想要重新贏回民眾的信任,非短時間內可以解決。

    藍營內部有矛盾

    先說國民黨。一向高舉改革、標榜清廉的馬英九,近來卻在施政上左支右絀,民意急劇下降,陷入全民「反馬」的窘境。面對台灣「悶經濟」束手無策,提振無力的情况下,加之溝通不及時和解釋不到位,馬團隊早前強力推行的包括「美牛進口」、「油電雙漲」、「核四公投」、「奢侈稅」、證所稅、削減軍公教人員的津貼等一系列新政,每項政策都掀起社會動蕩,導致島內民眾對馬政府的反感和積怨日益累積。尤其是馬英九身兼「總統」與國民黨主席兩職,理論上既手握行政權,又擁立法院多數黨格局的巨大優勢,卻束手無策,讓關乎活絡台灣經濟、增加就業機會,提升產業的體質與競爭力的兩岸服貿協議,至今卡在立法院動彈不得,眼見台灣的競爭力也將因此逐漸消失,不能不讓有識之士感到着急。

    最近的「馬王之爭」事件,馬英九以「大是大非」為由,堅持將涉嫌幫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司法關說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撤銷黨籍。但隨后引發黨內黨外反彈、王金平提假處分成功保住立法院長一職,特偵組又爆監聽立院總機醜聞后,火燒自身,一單司法案件因處理手法的瑕疵,加上摻入太多的政治因素,變成藍營內部政斗戲,引起社會政局動蕩,馬英九因此遭民意反撲,「大是大非」幾乎變成「大敗虧輸」。雖然在10月10日,馬英九與王金平出席公開場合時,兩人主動握手且笑語盈盈,關系有所緩和,令事件稍為降溫,但誰都知道,馬王關系已經回不去了,藍營如今維持的,恐怕只能是表面上的團結。

    當整個社會包括藍營內部,充斥對馬政府不滿的氛圍時,當局推出任何政策將動輒得咎,馬英九施展身手的空間彈性日益壓縮,拼經濟措施難獲支持和通過,台灣經濟發展因此停滯不前,更令民眾對馬英九不滿,陷入此惡性循環而不尋求改變,藍營之危大矣。

    民進黨形象亦差

    民進黨的表現也好不到哪里去。本來,作為島內最大的反對黨,藍營之危應是綠營之機。不過,民進黨并沒有展現自己取而代之的執政能力,比如說提出更亮眼的拚經濟設想吸引民眾支持,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獲取民眾認同,卻熱衷於政治算計,無謂斗爭。以此次民進黨發起的「倒閣」案來說,明眼人都可看出是注定失敗的結局,綠營卻堅持要行這一步,將民眾普遍希望政局穩定、共拚經濟的期待置諸腦后,只能暴露民進黨為反而反,趁火打劫的本能,以及對有益民生及社會公義缺乏正面論述的局限。

    蘇貞昌出任黨主席以來,在經濟建設和兩岸關系論述上毫無任何具體作為,一心想通過「踩下」國民黨,自動得到重新執政的機會,其消極的態度,令綠營主導議題的能力漸漸消失,難怪對於「倒閣」案,島內民眾第一呼聲就是「別再搗亂了」,顯見民眾對藍綠惡斗,已十分厭惡,不再信任反對黨扮演的監督力量。更何况,對於關說案的罪魁禍首柯建銘,民進黨至今沒有處理的意願,為自己人涉及「關說」進行遮掩的意圖明顯,從這點上看,民進黨形象未必比國民黨好多少。

    民眾擺脫非藍即綠形態

    台灣最近出現公民社會力量不斷成長的趨勢,他們在某些事件的訴求上,擺脫非藍即綠的意識形態色彩,超越政黨的利益與干預,依自己的判斷展示民意而遠離黨派運作,士兵洪仲丘被虐死激發的「白衫軍」運動就是明證。民眾像過去一樣對某些事件不滿時,會自動轉浹投向反對黨的做法,已非必然。國、民兩黨須重視此變化,脫離熱衷相互攻擊游戲的舊思維,做到執政有能,監督有力,否則只會離民眾的期待越來越遠,最終都被拋弃。

    方想

    

 
(來源: ) 編輯:
 
商報評論